防汛通道一体化初期雨水处理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4547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8: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汛通道一体化初期雨水处理槽,在防汛通道临水侧设置钢筋混凝土槽,该槽在向着河道的前壁底部有通往河道的排水孔道,且槽的内部与前侧的槽壁相隔一定距离处设有将钢筋混凝土槽的内部前后隔离的溢流坎,溢流坎的后侧设置为综合滤清池,综合滤清池最底层的后部安置海绵储水仓,最底层的前部为净水通道,净水通道与溢流坎底部设置的通孔以及所述钢筋混凝土槽前壁底部的通往河道的排水孔道相连通;钢筋混凝土槽最底层的以上各层依次设置生物载体仓、合成硅藻泥仓、PH中和剂仓和活性炭仓,在活性炭仓上面覆盖合金滤网,在钢筋混凝土槽后侧槽壁的壁中设置有将后侧槽壁顶部与生物载体仓相连通的生物载体补充通道。充通道。充通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汛通道一体化初期雨水处理槽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水利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能有效解决沿河防汛通道初期雨水处理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河道治理工程也加快建设,沿河道的两侧已建设有大量的防汛通道,防汛通道的存在即为防汛工作提供了通道,同时也为人们漫步和观景提供便利。但防汛通道的路面一般为硬质路面,当遇到大雨时,尤其是大雨的初期阶段,因雨水对防汛通道表面积聚的污染物和对周边路面的集聚物的冲刷,使得初期雨水携带着大量的污染杂物,一同汇集流入河道,势必对河道内的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为保证河道水体健康,尤其必须对通过防汛通道流入河道的初期雨水进行治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装置,能够有效地对经防汛通道流入河道的初期雨水进行治理,从而解决初期雨水对河道的污染影响。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一种防汛通道一体化初期雨水处理槽,在防汛通道临水侧设置钢筋混凝土槽,钢筋混凝土槽在向着河道的前壁底部有通往河道的排水孔道,钢筋混凝土槽的内部与前侧槽壁之间相隔一定距离处设置有将钢筋混凝土槽的内部前后隔离的溢流坎,溢流坎的前侧为溢水通道,溢流坎的后侧设置为综合滤清池,综合滤清池最底层的后部安置海绵储水仓,综合滤清池最底层的前部为净水通道,净水通道与溢流坎底部设置的通孔以及所述钢筋混凝土槽前壁底部的通往河道的排水孔道相连通;钢筋混凝土槽最底层的以上各层依次设置生物载体仓、合成硅藻泥仓、PH中和剂仓和活性炭仓,在活性炭仓上面覆盖合金滤网,在钢筋混凝土槽后侧槽壁的壁中设置有将后侧槽壁顶部与生物载体仓相连通的生物载体补充通道。
[0006]优选方案,所述合金滤网的中间设置有过滤粗垃圾及大粒径的碎石的网孔;所述活性炭仓将吸附水体中的无机悬浮物的活性炭散铺至仓顶齐平;所述PH中和剂仓将充填有用于中和雨水PH值的化学品的化纤编织袋平铺至仓顶齐平;所述合成硅藻泥仓将吸收水中游离的苯等有害化学物质并且通过絮凝作用吸收部分重金属的硅藻泥填充至仓顶齐平;所述生物载体仓将可以通过吸收作用以消除水体中溶解的氨氮总磷等有机质的生物制剂充填至仓定齐平。
[0007]上述PH中和剂仓充填的化学品各地一般要根据当地通过检测周边常年排入河中雨水的PH值而决定酸碱性,如果检测为碱性时,料仓就装填弱酸性填料;如果检测为酸性时,料仓装填弱碱性材料。
[0008]优选方案,雨水处理槽为长方体形状的箱式结构,具体规格为长10m、宽0.9m、高0.6m的钢筋混凝土槽构成;所述溢流坎的顶面与钢筋混凝土槽顶面的距离为0.1

0.2m。
[0009]优选方案,所述生物载体仓、合成硅藻泥仓、PH中和剂仓和活性炭仓以及海绵储水仓,其构成为在一个可装卸的上面开口的笼式结构的钢框当中充填相对应的滤清或化解材料,除了最底层的海绵储水仓外,其余各笼式结构大小统一;所有的各个笼式结构至少有一对边设置有便于吊挂的挂钩。
[0010]本装置在运行过程中,隔一定时间后需要检测各仓的活性,检测时只要通过检测装置排水孔道前端口的水质中各种物质的含量,即可判断各仓中功能性和填料的活性,例如查验排水孔道前端口的水中游离苯等有害化学物质及重金属含量,即可知道合成硅藻泥仓是否需要更换硅藻泥。
[0011]优选方案,在排水孔道前端设置延伸管,在延伸管侧边并联安装一段支管,支管的适当部位并联有多项指标检测传感器的探头,多项指标检测传感器及所述支管收纳于一个防水的检测箱中;多项指标检测传感器包括pH指标检测传感器、无机悬浮物指标检测传感器;多项指标检测传感器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管理控制器。
[0012]优选方案,pH指标检测传感器由离子敏感场效应管(ISFET)构成,尤其是首选Si3N4作为离子敏感场效应管的栅极的酸度计。
[0013]优选方案,无机悬浮物指标检测传感器选用背向散射光感光式MLSS浓度计,这种MLSS浓度计可以极小的调整范围就能处理悬浮物颜色等因素的差异,可连续测量。
[0014]为帮助进一步理解本装置的结构,将本装置的运行状态简述如下:
[0015]在防汛通道建设布设在防汛通道临水侧,降雨时初期雨水汇集道装置内,经合金滤网将大的杂物过滤后,流入活性炭仓将颗粒物进行吸附,吸附完成后水流入PH中和剂仓内后将水体中的酸性和碱性物质进行中和,完成中和后流入合成硅藻泥仓对融入水体的有害物质进行吸附和过滤,完成有害物质吸附后水流至生物载体仓通过生物反应消除水体中多余的氨氮和总磷,经过处理的水体流入河道。海绵储水仓是吸附储存初期雨水保证没有雨水期间生物载体仓生物的活性。水体溢流坎是为了当降雨量大于装置处理速率时直接通过溢流通道流入河道,避免雨水无法排出。使用中如果发现生物载体不足时可通过生物载体补充通道进行补充。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1、本专利技术应用机械滤除加生化降解的综合治理设施,充分解决初期雨水冲刷地面污染物流入河道的难题;
[0018]2、由合金滤网将大的杂物过滤;
[0019]3、活性炭仓将颗粒物进行吸附;
[0020]4、PH中和剂仓内后将水体中的酸性和碱性物质进行中和;
[0021]5、合成硅藻泥仓对融入水体的有害物质进行进一步吸附和过滤
[0022]6、生物载体仓通过生物反应消除水体中多余的氨氮和总磷;
[0023]7、设置生物载体补充通道,解决生物载体老化的问题,且补充方便;
[0024]8、设置海绵储水仓保证没有雨水期间生物载体仓生物的活性提供水分补充;
[0025]9、设置水质指标自动检测装置,维护管理更及时、更方便。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横剖面示意图;
[0027]图2是一种实施例的纵剖面的示意图;
[0028]图3是另一种实施例的横剖面示意图;
[0029]图4是图3的A向局部示意图。
[0030]图中:钢筋混凝土槽1;前壁2;排水孔道3;溢流坎4;溢水通道5;海绵储水仓6;净水通道7;生物载体仓8;合成硅藻泥仓9;PH中和剂仓10;活性炭仓11;合金滤网12;后壁13;补充通道14;延伸管15;支管16;指标检测传感器17;检测箱18。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0032]实施例1:一种防汛通道一体化初期雨水处理槽,在防汛通道临水侧设置钢筋混凝土槽1,钢筋混凝土槽1在向着河道的前壁2底部有通往河道的排水孔道3,钢筋混凝土槽1的内部与前壁2相隔一定距离处设置有将钢筋混凝土槽1的内部前后隔离的溢流坎4,溢流坎4的前侧为溢水通道5,溢流坎4的后侧设置为综合滤清池,综合滤清池最底层的后部安置海绵储水仓6,最底层的前部为净水通道7,净水通道7与溢流坎4底部设置的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汛通道一体化初期雨水处理槽,其特征是,在防汛通道临水侧设置钢筋混凝土槽,钢筋混凝土槽在向着河道的前壁底部有通往河道的排水孔道,钢筋混凝土槽的内部与前侧槽壁之间相隔一定距离处设置有将钢筋混凝土槽的内部前后隔离的溢流坎,溢流坎的前侧为溢水通道,溢流坎的后侧设置为综合滤清池,综合滤清池最底层的后部安置海绵储水仓,综合滤清池最底层的前部为净水通道,净水通道与溢流坎底部设置的通孔以及所述钢筋混凝土槽前壁底部的通往河道的排水孔道相连通;钢筋混凝土槽最底层的以上各层依次设置生物载体仓、合成硅藻泥仓、PH中和剂仓和活性炭仓,在活性炭仓上面覆盖合金滤网,在钢筋混凝土槽后侧槽壁的壁中设置有将后侧槽壁顶部与生物载体仓相连通的生物载体补充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汛通道一体化初期雨水处理槽,其特征是,所述合金滤网的中间设置有过滤粗垃圾及大粒径的碎石的网孔;所述活性炭仓将吸附水体中的无机悬浮物的活性炭散铺至仓顶齐平;所述PH中和剂仓将充填有用于中和雨水PH值的化学品的化纤编织袋平铺至仓顶齐平;所述合成硅藻泥仓将吸收水中游离的苯等有害化学物质并且通过絮凝作用吸收部分重金属的硅藻泥填充至仓顶齐平;所述生物载体仓将可以通过吸收作用以消除水体中溶解的氨氮总磷等有机质的生物制剂充填至仓定齐平。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汛通道一体化初期雨水处理槽,其特征是,雨水处理槽为长方体形状的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志乔马斐付明军杨小欢孙文凯卢伟华丁海涛奚蓓丽刘路宁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浦河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