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大模板工程支撑系统施工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44409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8: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高大模板工程支撑系统施工方法主要包括支撑系统的结构范围确定,通过三维制图软件根据高大模板的详细参数,绘制高大模板的结构图,并根据高大模板的结构图确定支撑体系的立杆数量和立杆的位置;支撑系统模型的确立:根据步骤一得到的模板结构图和立杆数量及位置,通过三维软件计算立杆的搭建角度,推算出支撑系统使用的所有零件数量,逐步搭建出支撑系统的模型,并使用3D打印机打印出支撑系统的模型;基础层处理:除去基本表面的垃圾,浇筑好承重柱,然后在基础层上标出步骤一确定的立杆位置。该发明专利技术有效的提高了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结构稳定性,同时降低了支撑系统建筑的难度。同时降低了支撑系统建筑的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大模板工程支撑系统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高大模板工程支撑系统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我国工程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体型亦不断增大和复杂,特别是一些公用设施要求的大空间.大跨度.新奇造型等,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在建筑施工领域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和频繁,而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稳定性,不但对工程建设成功与否至关紧要,而且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密切相关。
[0003]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稳定性与其施工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的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施工一般为提前设计,然后根据方案进行逐步施工,但是现在的施工过程中只能根据支撑系统的平面图纸进行作业,单靠平面图纸只能观察到支撑系统的一些初步参数,对于一些细节性的零件无法准确的描述;同时也无法判断施工需要的零件数目,每个人在工作时的作业方式不同,很容易造成支撑系统有局部的点不稳定的现象;而且支撑系统在后期检测过程中一般通过单人检测部分区域,这样在检查时很容易漏掉一些点,无法有效保证支撑系统的所有的零件全部紧固完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大模板工程支撑系统施工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一种高大模板工程支撑系统施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0006]步骤一:支撑系统的结构范围确定,通过三维制图软件根据高大模板的详细参数,绘制高大模板的结构图,并根据高大模板的结构图确定支撑体系的立杆数量和立杆的位置;
[0007]步骤二:支撑系统模型的确立:根据步骤一得到的模板结构图和立杆数量及位置,通过三维软件计算立杆的搭建角度,推算出支撑系统使用的所有零件数量,逐步搭建出支撑系统的模型,并使用3D打印机打印出支撑系统的模型;
[0008]步骤三:基础层处理:除去基本表面的垃圾,浇筑好承重柱,然后在基础层上标出步骤一确定的立杆位置,同时在基础层上的立杆位置挖出30*30*30cm深的坑,并浇筑同等大小的混凝土块;
[0009]步骤四:支撑系统的搭建:根据步骤二得到的支撑系统系3D模型将立杆带有垫片的一端放置在混凝土块上,将正面的立杆使用扫地杆连接,扫地杆与立杆通过旋转扣件固定,立杆之间每50cm的高度设置一组横向拉杆和纵向拉杆,在立杆之间支撑杆;
[0010]步骤五:大梁的结构铺设:在模板的大梁位置,大梁两侧使用木楞和钻孔方钢管组装,方钢管与大梁平行且大梁两侧的钻孔方钢管使用对拉螺栓固定,大梁底部铺设一侧木
龙骨,木龙骨下端面使用方钢管铺成承托面,同时在方钢管承托面的下方设置找平杆;
[0011]步骤六:支撑系统的检查:对比支撑系统模型观察支撑系统的整体结构,比对支撑系统使用的零件数目与推算至是否相同,确定支撑系统中的螺栓是否紧固完成。
[0012]优选的,所述步骤一中高大模板的详细参数具体为高大模板的长宽高、集中荷载以及中心点,所述步骤一中确定的立杆位置中立杆之间的间距不大于50cm。
[0013]优选的,所述步骤二中支撑系统的模型比例为1:50。
[0014]优选的,所述步骤三中的混凝土块的结构强度为C60,且混凝土干燥后在混凝土周围加土夯实。
[0015]优选的,所述步骤立杆的垫片大小与混凝土块相适配,所述扫地杆距离地面高度不大于50cm。
[0016]优选的,所述步骤四中支撑杆的两端各固定连接一组半圆形套,所述半圆形套大小与立杆相适配,且半圆形套与立杆通过紧口环固定,所述支撑杆通过半圆形套与立杆固定连接。
[0017]优选的,所述步骤六中确定支撑系统中的螺栓是否紧固完成由两人一组检查,一人检查一人确认。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提前了解到的高大模板参数使用三维软件对将高大模板的结构图设计出来,并根据高大模板的结构计算出高大模板支撑系统需要达到的承载能力,再算出支撑系统所需要的零件数量以及立杆的位置,使得高大模板的支撑体系施工更精确,同时提取做好支撑系统的3D模型,然后根据模型进行施工,使得高大模板的支撑体系施工便的更简单方便,在支撑系统的基础层挖出30*30*30cm深的坑并在坑内浇筑结构强度为C60,同时在立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混凝土大小相适配的垫片,立杆通过垫片放置在混凝土上,使得立杆的承载能力更加,有效防止立杆受到过重的压力而沉降,并且在最后检查支撑系统的时候,采用双人检查,且一人检查一人确认,有效防止支撑系统的立杆与支撑杆、横向拉杆和纵向拉杆之间固定不紧的现象,进一步保证支撑系统的结构强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19]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大模板工程支撑系统施工方法及预处理试剂盒,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述。
[0020]本实施例的高大模板工程支撑系统施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0021]步骤一:支撑系统的结构范围确定,通过三维制图软件根据高大模板的详细参数,绘制高大模板的结构图,并根据高大模板的结构图确定支撑体系的立杆数量和立杆的位置;
[0022]步骤二:支撑系统模型的确立:根据步骤一得到的模板结构图和立杆数量及位置,通过三维软件计算立杆的搭建角度,推算出支撑系统使用的所有零件数量,逐步搭建出支撑系统的模型,并使用3D打印机打印出支撑系统的模型;
[0023]步骤三:基础层处理:除去基本表面的垃圾,浇筑好承重柱,然后在基础层上标出步骤一确定的立杆位置,同时在基础层上的立杆位置挖出30*30*30cm深的坑,并浇筑同等大小的混凝土块;
[0024]步骤四:支撑系统的搭建:根据步骤二得到的支撑系统系3D模型将立杆带有垫片的一端放置在混凝土块上,将正面的立杆使用扫地杆连接,扫地杆与立杆通过旋转扣件固定,立杆之间每50cm的高度设置一组横向拉杆和纵向拉杆,在立杆之间支撑杆;
[0025]步骤五:大梁的结构铺设:在模板的大梁位置,大梁两侧使用木楞和钻孔方钢管组装,方钢管与大梁平行且大梁两侧的钻孔方钢管使用对拉螺栓固定,大梁底部铺设一侧木龙骨,木龙骨下端面使用方钢管铺成承托面,同时在方钢管承托面的下方设置找平杆;
[0026]步骤六:支撑系统的检查:对比支撑系统模型观察支撑系统的整体结构,比对支撑系统使用的零件数目与推算至是否相同,确定支撑系统中的螺栓是否紧固完成。
[0027]步骤一中高大模板的详细参数具体为高大模板的长宽高、集中荷载以及中心点,步骤一中确定的立杆位置中立杆之间的间距不大于50cm。
[0028]步骤二中支撑系统的模型比例为1:50。
[0029]步骤三中的混凝土块的结构强度为C60,且混凝土干燥后在混凝土周围加土夯实。
[0030]步骤立杆的垫片大小与混凝土块相适配,扫地杆距离地面高度不大于50cm。
[0031]步骤四中支撑杆的两端各固定连接一组半圆形套,半圆形套大小与立杆相适配,且半圆形套与立杆通过紧口环固定,支撑杆通过半圆形套与立杆固定连接。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大模板工程支撑系统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步骤一:支撑系统的结构范围确定,通过三维制图软件根据高大模板的详细参数,绘制高大模板的结构图,并根据高大模板的结构图确定支撑体系的立杆数量和立杆的位置;步骤二:支撑系统模型的确立:根据步骤一得到的模板结构图和立杆数量及位置,通过三维软件计算立杆的搭建角度,推算出支撑系统使用的所有零件数量,逐步搭建出支撑系统的模型,并使用3D打印机打印出支撑系统的模型;步骤三:基础层处理:除去基本表面的垃圾,浇筑好承重柱,然后在基础层上标出步骤一确定的立杆位置,同时在基础层上的立杆位置挖出30*30*30cm深的坑,并浇筑同等大小的混凝土块;步骤四:支撑系统的搭建:根据步骤二得到的支撑系统系3D模型将立杆带有垫片的一端放置在混凝土块上,将正面的立杆使用扫地杆连接,扫地杆与立杆通过旋转扣件固定,立杆之间每50cm的高度设置一组横向拉杆和纵向拉杆,在立杆之间支撑杆;步骤五:大梁的结构铺设:在模板的大梁位置,大梁两侧使用木楞和钻孔方钢管组装,方钢管与大梁平行且大梁两侧的钻孔方钢管使用对拉螺栓固定,大梁底部铺设一侧木龙骨,木龙骨下端面使用方钢管铺成承托面,同时在方钢管承托面的下方设置找平杆;步骤六:支撑系统的检查:对比支撑系统模型观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中韦佑鑫顾允东孙兹凯薛新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新疆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