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4010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8:27
一种节能沉淀池包括沉淀池、进水端、出水端、污泥斗、排泥阀、排泥渠和排泥管;进水端和出水端分设在沉淀池的顶部、沉淀池池长的两端;进水端设置有进水口,包括设置于沉淀池进口的进水槽、进水槽底部均匀设置的多个配水孔,在沉淀池前端设置挡流板;出水端包括集水支渠和集水槽;排泥渠设置于沉淀池顶部的两侧,排泥渠内均匀安装有排泥阀;污泥斗沿沉淀池池长均匀布置于底部,每个污泥斗通过排泥管连接排泥阀。该沉淀池结构简单、功能实用,整个系统的可靠性高;采用多斗式平流沉淀池,配水均匀,沉淀效果好;排泥量可调,排泥自动控制;污泥分段收集,排泥效果好;适用于不同处理规模的污水处理厂,特别适用于地下式污水处理厂二沉池。二沉池。二沉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节能沉淀池


[0001]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特别涉及沉淀池
,具体为一种节能沉淀池。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改善水环境污染现状,节约土地资源,我国近年来越来越多污水处理厂采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可用面积非常小,为尽量减少用地,二沉池采用表面水力负荷大、沉淀效果好、固体负荷高、回流污泥浓度高及占地面积省的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
[0003]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的工作原理与圆形周进周出沉淀池相似,两者均具有池容积利用率高、死水区域少、出水水质好等优点。但因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特殊的布水形式和排泥形式设计,使得沉淀池的表面水力负荷和固体负荷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从而在保证良好的出水水质的前提下,显著地减小了沉淀池的占地面积,减少沉淀池及设备的数量,从而有效地减少土建投资和设备投资。
[0004]目前,地下式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多为矩形沉淀池,底部设有污泥槽,刮泥采用链式刮泥机,通过输送链条带动刮泥板对沉淀池底部的污泥进行清理。由于沉淀池底部堆积的污泥量较大,从而使得刮泥板受到较大的力,容易造成刮泥板上跳,或者在移动的过程中出现倾斜晃动;刮泥机整体位于水下,检修困难,影响刮泥的效率。此外,链式刮泥机多为国外进口设备,造价高、维护保养复杂。因此,亟需一种结构简单、投资省、整个系统的可靠性高、同时还能起节能降耗作用的新型节能沉淀池。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节能沉淀池,不仅结构简单、功能实用、无机械设备、免维护、投资省,整个系统的可靠性高,同时还能起节能降耗的作用。
[0006]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本技术提供一种节能沉淀池,采用周进周出矩形沉淀池,该节能沉淀池采用多斗式平流沉淀池,其包括沉淀池、进水端、出水端、污泥斗、排泥阀、排泥渠和排泥管;进水端和出水端分设在沉淀池的顶部、沉淀池池长的两端;进水端采用淹没孔和挡流板的组合形式,进水端设置有进水口,包括设置于沉淀池进口的进水槽、进水槽底部均匀设置的多个配水孔,在沉淀池前端设置挡流板;出水端设置有出水口,出水口包括集水支渠和集水槽;排泥渠设置于沉淀池沉淀区顶部的两侧,排泥渠内均匀安装有排泥阀;污泥斗沿沉淀池池长均匀布置于沉淀池底部,每个污泥斗设置单独的排泥阀和排泥管,排泥管插入污泥斗中,排泥管连接污泥斗和排泥阀。
[0008]所述的沉淀池包括池体和沉淀区,池体平面为矩形。
[0009]所述的挡流板采用直板形式,安装位置距离进水口0.5m~1.0m,安装角度采用90
°

[0010]所述的集水槽采用溢流式锯齿形三角堰机构。
[0011]所述的污泥斗采用梯形断面型式,污泥斗的斜壁与水平面的倾角≧60
°

[0012]所述的污泥斗设置为一排或两排。
[0013]所述的排泥阀采用套筒阀。
[0014]该节能沉淀池配有电动启闭机。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6]1、本技术结构简单、功能实用;无机械设备、免维护,整个系统的可靠性高。
[0017]2、本技术造价低、能耗低,操作简单,能起节能降耗的作用。
[0018]3、本技术采用多斗式平流沉淀池,采用周进周出矩形沉淀池,配水均匀,沉淀效果好;排泥量可调,排泥自动控制;污泥分段收集,排泥效果好;适用于不同处理规模的污水处理厂,特别适用于地下式污水处理厂二沉池。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本技术进水口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本技术出水口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是本技术锯齿线三角堰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6是本技术排泥斗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附图标记:
[0026]1‑
沉淀池、2

进水槽、3

挡流板、4

污泥斗、5

套筒阀、6

溢流式锯齿形三角堰机构、7

集水槽、8

集水支渠、9

排泥渠、10

排泥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8]参见图1

图6,本技术提供一种节能沉淀池,属平流式沉淀池的一种类型,采用周进周出矩形沉淀池,该节能沉淀池采用多斗式平流沉淀池,其包括沉淀池1、进水端、出水端、污泥斗4、排泥阀5、排泥渠9和排泥管10。沉淀池1包括池体和沉淀区,池体平面为矩形,沉淀区起沉淀作用,进行沉淀池1池内悬浮物与污水的分离。进水端和出水端分设在沉淀池1的顶部、沉淀池1池长的两端。进水端采用淹没孔和挡流板3的组合形式,进水端设置有进水口,包括设置于沉淀池1进口的进水槽2、进水槽2底部均匀设置的多个配水孔,供布水用,污水通过配水孔进入沉淀池1的沉淀区,过孔流速控制在0.1~0.2m/s为宜。在沉淀池1前端设置挡流板3,使进水导向沉淀区并使布水均匀,该区过水面积大,下向流速小,对沉淀池1池底沉泥无冲击。挡流板3的设置对沉淀池1前端配水均匀性有明显的的影响。从挡流板3形式和安装位置及角度等进行优化,挡流板3采用直板形式,安装位置距离进水口0.5m~1.0m,安装角度采用90
°
,使配水渠内流速分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提高沉淀池1配水均匀性。出水端设置有出水口,出水口包括集水支渠8和集水槽7,均匀收集上清液,并将其排出沉淀池1池外。集水槽7的形式采用溢流式锯齿形三角堰机构6,采用较低的出水堰上负荷
来提高出水水质,二沉池出水堰上负荷不大于1.7L/s.m。排泥渠9设置于沉淀池1沉淀区顶部的两侧,排泥渠9内均匀安装有排泥阀5,收集沉淀区排出的污泥,并进行污泥回流和剩余污泥排放。该节能沉淀池设置为多斗排泥系统,污泥斗4沿沉淀池1池长均匀布置于沉淀池1底部,污泥斗4采用梯形断面型式,污泥斗4的斜壁与水平面的倾角不宜小于60
°
,污泥斗4设置为一排或两排,每排污泥斗4设置为4个,将池底污泥分段收集。每个污泥斗4设置单独的排泥阀5和排泥管10,排泥管10插入污泥斗4中,排泥管10连接污泥斗4和排泥阀5,排泥阀5采用套筒阀,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开度可调,实现不同的排泥量;并且配有电动启闭机,实现自动控制。该节能沉淀池的多斗排泥系统代替传统的链式刮泥机,节省投资和运行费用,检修方便。
[002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能沉淀池,采用周进周出矩形沉淀池,其特征是:该节能沉淀池采用多斗式平流沉淀池,其包括沉淀池(1)、进水端、出水端、污泥斗(4)、排泥阀(5)、排泥渠(9)和排泥管(10);进水端和出水端分设在沉淀池(1)的顶部、沉淀池(1)池长的两端;进水端采用淹没孔和挡流板(3)的组合形式,进水端设置有进水口,包括设置于沉淀池(1)进口的进水槽(2)、进水槽(2)底部均匀设置的多个配水孔,在沉淀池(1)前端设置挡流板(3);出水端设置有出水口,出水口包括集水支渠(8)和集水槽(7);排泥渠(9)设置于沉淀池(1)沉淀区顶部的两侧,排泥渠(9)内均匀安装有排泥阀(5);污泥斗(4)沿沉淀池(1)池长均匀布置于沉淀池(1)底部,每个污泥斗(4)设置单独的排泥阀(5)和排泥管(10),排泥管(10)插入污泥斗(4)中,排泥管(10)连接污泥斗(4)和排泥阀(5)。2.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进胡伟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科学城天人环保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