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一军专利>正文

一种腰椎牵引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43805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7: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是指一种腰椎牵引支撑装置,包括下支架、上支架、伸缩装置及转向装置,所述下支架上部两端位置设有相互平行布置的第一套管,所述下支架底部靠近中间位置设有第二套管,所述上支架由平行设置的导向杆及用于连接导向杆端部的连接架组成,所述导向杆杆体可沿第一套管管内轴线方向自由移动,所述伸缩装置由缸体及伸缩杆组成,所述缸体底部与下支架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与连接架固定连接,所述转向装置包括转向头及可绕转向头转动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转向头一端伸入至第二套管管内并与第二套管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杆位于连接架之间杆体与第一束缚带连接,所述转向装置与第二束缚带连接。所述转向装置与第二束缚带连接。所述转向装置与第二束缚带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腰椎牵引支撑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是指一种腰椎牵引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脊柱病就是脊柱的骨质、椎间盘、韧带、肌肉发生病变,进而压迫、牵引刺激脊髓、脊神经、血管、植物神经从而出现复杂多样的症状。常见病种为颈椎病、腰椎病,主要症状:不能直立、头痛、眩晕、视力模糊、记忆力下降、颈肩酸痛、食欲不振、反胃、呕吐、下肢无力,严重者可能导致瘫痪,计算机工程师、企业家、设计师、教师

会计、办公室职员、医生以及汽车司机长期使用一种姿势劳动的职业患脊柱病的概率非常高,同时中小学生长期伏案学习写作业,在生长发育期高度劳累和长期保持同种姿势引发脊柱疾病的概率更高。
[0003]当前,久坐类职业人群例如司机腰部容易出现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等病症,从而常常出现疼痛难忍、坐立难安的情况,为了减轻疼痛,常需要使用腰椎牵引装置。
[0004]腰椎牵引是利用牵拉力与反牵拉力作用于腰椎,通过向相反方向的牵拉来达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目的;腰椎牵引可使腰椎间隙增大,椎间隙的增宽可使其内成为负压,加之后纵韧带的紧张,有利于突出的髓核部分还纳或改变其与神经根的关系;椎间隙的增大,关节突关节的拉开,使椎间孔恢复正常的外形,从而解除对神经根的挤压;牵引还可使腰椎得到充分的休息,减少运动的刺激,有利于组织充血、水肿的吸收、消退,还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椎间压力。
[0005]目前的腰椎牵引装置主要为牵引床和护腰带两种,然而,牵引床需要驾驶员患者抽时间躺下做牵引治疗,影响患者的工作;护腰带绑在身上虽然可以起到缓解和保护作用,但是无法达到治疗的效果。因此,亟需提供一种穿戴式腰椎牵引装置以保证腰椎损伤人员在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腰椎牵引支撑装置。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腰椎牵引支撑装置,包括下支架、上支架、伸缩装置及转向装置,所述下支架上部两端位置设有相互平行布置的第一套管,所述下支架底部靠近中间位置设有第二套管,所述上支架由平行设置的导向杆及用于连接导向杆端部的连接架组成,所述导向杆杆体可沿第一套管管内轴线方向自由移动,所述伸缩装置由缸体及伸缩杆组成,所述缸体底部与下支架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与连接架固定连接,所述转向装置包括转向头及可绕转向头转动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转向头一端伸入至第二套管管内并与第二套管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杆位于连接架之间杆体与第一束缚带连接,所述转向装置与第二束缚带连接。
[0008]作为改进,所述第一束缚带一端与导向架活动铰接,所述第一束缚带一侧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束缚带另一侧设有第一连接卡扣。
[0009]作为改进,所述第二束缚带一侧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束缚带另一侧设有第
二连接卡扣。
[0010]作为改进,所述伸缩装置采用气压缸装置。
[0011]作为改进,所述缸体侧壁设有用于控制伸缩杆伸缩的进口装置。
[0012]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
[0013]结构简单实用,重量轻,便于人体穿戴,同时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在在坐立时对腰椎的压迫。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牵引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牵引装置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6]如图所示:1、下支架,101、第一套管,102、第二套管,2、上支架,201、导向杆,202、连接架,3、伸缩装置,301、缸体,302、伸缩杆,303、进口装置,4、第一束缚带,401、第一固定孔,402、第一连接卡扣,5、转向装置,501、转向头,502、连接杆,6、第二束缚带,601、第二固定孔,602、第二连接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一种腰椎牵引支撑装置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8]结合附图1

图2,一种腰椎牵引支撑装置,包括下支架1、上支架2、伸缩装置3及转向装置5,所述下支架1上部两端位置设有相互平行布置的第一套管101,所述下支架1底部靠近中间位置设有第二套管102,所述上支架2由平行设置的导向杆201及用于连接导向杆201端部的连接架202组成,所述导向杆201杆体可沿第一套管101管内轴线方向自由移动,所述伸缩装置3由缸体301及伸缩杆302组成,所述缸体301底部与下支架1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302与连接架202固定连接,所述转向装置5包括转向头501及可绕转向头501转动的连接杆502,所述连接杆502远离转向头501一端伸入至第二套管102管内并与第二套管102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杆201位于连接架202之间杆体与第一束缚带4连接,所述转向装置5与第二束缚带6连接。
[0019]作为本实施例较佳实施方案的是,所述第一束缚带4一端与导向架201活动铰接,所述第一束缚带4一侧设有第一通孔401,所述第一束缚带4另一侧设有第一连接卡扣402。
[0020]作为本实施例较佳实施方案的是,所述第二束缚带6一侧设有第二固定孔601,所述第二束缚带6另一侧设有第二连接卡扣602。
[0021]作为本实施例较佳实施方案的是,所述伸缩装置3采用气压缸装置。
[0022]作为本实施例较佳实施方案的是,所述缸体301侧壁设有用于控制伸缩杆302伸缩的进口装置303。
[0023]本专利技术在具体实施时,所述下支架1上部两端位置设有相互平行布置的第一套管101,所述下支架1底部靠近中间位置设有第二套管102,所述上支架2由平行设置的导向杆201及用于连接导向杆201端部的连接架202组成,所述导向杆201杆体可沿第一套管101管内轴线方向自由移动,所述伸缩装置3由缸体301及伸缩杆302组成,所述缸体301底部与下支架1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302与连接架202固定连接,所述转向装置5包括转向头501及可绕转向头501转动的连接杆502,所述连接杆502远离转向头501一端伸入至第二套管102管
内并与第二套管102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杆201位于连接架202之间杆体与第一束缚带4连接,所述转向装置5与第二束缚带6连接,患者在安装时,先将第一束缚带4绑在人体腋下部位,第二束缚带6绑在人体胯部,增压装置通过缸体301侧壁的进口装置303输入高压流体,伸缩杆302伸出并推动下支架1与上支架2向两侧分离,人体上半身的重量通过伸缩装置3转移至人体胯部,减少对人体腰部的压迫。
[0024]以上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腰椎牵引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支架(1)、上支架(2)、伸缩装置(3)及转向装置(5),所述下支架(1)上部两端位置设有相互平行布置的第一套管(101),所述下支架(1)底部靠近中间位置设有第二套管(102),所述上支架(2)由平行设置的导向杆(201)及用于连接导向杆(201)端部的连接架(202)组成,所述导向杆(201)杆体可沿第一套管(101)管内轴线方向自由移动,所述伸缩装置(3)由缸体(301)及伸缩杆(302)组成,所述缸体(301)底部与下支架(1)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302)与连接架(202)固定连接,所述转向装置(5)包括转向头(501)及可绕转向头(501)转动的连接杆(502),所述连接杆(502)远离转向头(501)一端伸入至第二套管(102)管内并与第二套管(102)固定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滋煜刘滋川刘一军
申请(专利权)人:刘一军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