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节能的绿色建筑工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3255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7:27
本申请涉及一种高效节能的绿色建筑工程,其包括建筑物本体,所述建筑物本体顶部设置有集雨组件,所述集雨组件包括蓄水箱、多根导雨管和集雨斗;所述蓄水箱设置于建筑物本体顶壁,所有所述导雨管设置于蓄水箱远离建筑物本体的侧壁,所述集雨斗设置于所有导雨管远离蓄水箱的一端;所述集雨斗、导雨管和蓄水箱内腔相通;所述蓄水箱外侧壁设置有多根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用于清排蓄水箱内腔的雨水。本申请具有有效提高建筑物本体对雨水的收集效率,降低了雨水资源在收集过程中的浪费现象的效果。了雨水资源在收集过程中的浪费现象的效果。了雨水资源在收集过程中的浪费现象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节能的绿色建筑工程


[0001]本申请涉及绿色建筑工程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效节能的绿色建筑工程。

技术介绍

[0002]绿色建筑泛指具备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和环境宜居五类指标,能够在全寿命周期内达到节能减排效果的建筑物。在绿色建筑工程的规划中,水资源的可循环获取与绿色植被的浇灌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绝大多数绿色建筑通过收集自然界的雨水,以浇灌绿色植被。
[0003]公告号为CN20972342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房屋工程的绿色建筑结构,包括建筑物本体。建筑物本体顶部设置有用于收集雨水的第一集水槽,建筑物本体于第一集水槽底部设置有多根竖管,所有竖管远离第一集水槽的一端共同设置有第二集水槽。第二集水槽远离竖管的侧壁设置有多根连通管,每根连通管远离第二集水槽的一端设置有净化池,每个净化池内设置有循环泵。雨水进入第一集水槽内腔后通过竖管进入第二集水槽,第二集水槽可对雨水净化,净化后的雨水通过连通管进入净化池以统一储蓄。当需要用到储蓄的雨水时,循环泵可将净化池中的雨水抽出以利用。
[000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建筑物本体通过第一集水槽收集雨水,而第一集水槽的蓄水容积有限,竖管对第一集水槽内腔雨水的清排速度亦有限;当暴雨天气来临时,雨水极易瞬时充满第一集水槽并向外溢出,进而造成了雨水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改善绿色建筑在收集雨水的过程中易于浪费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高效节能的绿色建筑工程。<br/>[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高效节能的绿色建筑工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高效节能的绿色建筑工程,包括建筑物本体,所述建筑物本体顶部设置有集雨组件,所述集雨组件包括蓄水箱、多根导雨管和集雨斗;所述蓄水箱设置于建筑物本体顶壁,所有所述导雨管设置于蓄水箱远离建筑物本体的侧壁,所述集雨斗设置于所有导雨管远离蓄水箱的一端;所述集雨斗、导雨管和蓄水箱内腔相通;所述蓄水箱外侧壁设置有多根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用于清排蓄水箱内腔的雨水。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集雨斗通过自身内径尺寸较大的特性,以快速收集雨水且不易使雨水四处逸散而造成浪费的现象,进而提高了建筑物本体对雨水的收集效率;多根导雨管可同时将进入集雨斗内腔的雨水快速清排至蓄水箱内腔以储蓄,进而有效降低了集雨斗内腔的蓄水压力,减少了雨水从集雨斗的开口处向外溢出而造成浪费的现象;多根排水管可同时将蓄水箱内积蓄的雨水向外清排,以减少雨水长时间在蓄水箱内腔积蓄的现象,并可将雨水移运至指定地点处的水箱以统一储藏,保障了雨水在建筑物本体上的收集、转运、储藏效率。
[0008]优选的,所述集雨斗与蓄水箱共同设置有多根导雨方管,每根所述导雨方管外侧壁贯穿设置有槽型孔,所述导雨方管于槽型孔处设置有用于封堵导雨方管内腔的隔雨板,且所述隔雨板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至槽型孔外部。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雨板穿过槽型孔并抵接于导雨方管内腔时,导雨方管处于内部封闭状态以备用,此时,集雨斗、导雨管和蓄水箱内的雨水流通量处于正常可控状态;当暴雨天气来临时,操作人员可将隔雨板向外抽拉,以使雨水同时通过郭晨导雨方管以清排至蓄水腔体内腔,此过程进一步降低了集雨斗内腔的蓄水压力,提高了雨水在集雨斗处的流转速度与效率。
[0010]优选的,所述导雨方管内腔设置有用于承接隔雨板的底撑板,所述底撑板朝向隔雨板的侧壁贯穿设置有多个让位孔;所述导雨方管内侧壁且位于底撑板上方设置有用于限定底撑板位置的内嵌槽,所述内嵌槽相对槽型孔设置。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撑板通过支撑隔雨板,以保障隔雨板在导雨方管内腔的位置稳定性;让位孔在保障底撑板对隔雨板的支撑稳定性的同时,便于雨水快速穿过导雨方管;内嵌槽便于隔雨板抵入,以限定隔雨板在导雨方管内腔的位置,以进一步提高隔雨板在导雨方管内腔的位置稳定性。
[0012]优选的,所述隔雨板远离底撑板的侧壁设置有限位板,所述导雨方管内侧壁且位于槽型孔处设置有预设块,相互抵接的所述预设块与限位板磁性相吸。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隔雨板通过滑移而脱离底撑板顶壁时,限位板抵接于导雨方管内侧壁,以减少隔雨板穿过槽型孔的现象;预设块底壁与限位板远离隔雨板的一端相抵并磁性相吸,以进一步提高隔雨板位移后的位置稳定性。
[0014]优选的,所述导雨方管外侧壁设置有用于控制隔雨板位移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延伸板和两组驱动气缸;所述驱动气缸设置于导雨方管外侧壁,所述延伸板设置于隔雨板朝向蓄水箱的侧壁;所述驱动气缸的活塞杆与延伸板固定连接。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气缸外伸活塞杆以推动延伸板,使得延伸板带动隔雨板滑移,进而实现了隔雨板在导雨方管内腔的自动化位移,降低了人力干预的繁琐与劳动强度。
[0016]优选的,所述驱动气缸与延伸板共同设置有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抵接板、连接丝杆和紧固螺母;所述抵接板设置于驱动气缸的活塞杆朝向延伸板的一端,所述连接丝杆设置于延伸板朝向抵接板的侧壁,所述连接丝杆靠近抵接板的一端穿设于抵接板,所述紧固螺母螺纹配合于连接丝杆外缘。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抵接板极大地增加了驱动气缸的活塞杆与延伸板的接触面积,连接丝杆穿过抵接板后,紧固螺母螺纹拧紧于连接丝杆外缘,使得抵接板与延伸板固定连接为一个整体,进而有效保障了驱动气缸的活塞杆与延伸板的连接强度,并保障了驱动气缸控制隔雨板位移时的稳定性。
[0018]优选的,所述建筑物本体顶壁围绕蓄水箱外周设置有沉降槽,所述建筑物本体于沉降槽处设置有外接管,所述外接管远离沉降槽的一端与排水管固定连接。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沉降槽用于收集蓄水箱外侧壁及建筑物本体顶壁流淌的雨水,以进一步提高建筑物本体对雨水的收集效率,减少雨水资源的浪费;外接管用于及时将沉降槽内收集的雨水清排至排水管内腔以流转。
[0020]优选的,所述蓄水箱外侧壁且位于较低位置处设置有引流管,所述引流管远离蓄水箱的一端位于沉降槽处,且所述引流管远离蓄水箱的一端设置有密封盖。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引流管用于将蓄水箱内底壁积蓄的雨水向外引流,进而将雨水引入沉降槽内腔以清排,减少了雨水长时间积聚于蓄水箱内底壁的现象,保障了雨水的收集、流转和利用效率;密封盖用于减少蓄水箱内的雨水不断清排至沉降槽内腔而造成浪费的现象。
[0022]优选的,所述引流管与建筑物本体共同设置有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卡接弧板、侧边板和固定螺栓;所述侧边板设置于卡接弧板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卡接弧板用于限定引流管在建筑物本体上的位置,所述固定螺栓用于固定连接侧边板和建筑物本体。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接弧板抵接于引流管外侧壁,侧边板底壁与建筑物本体顶壁相抵后,固定螺栓固定连接侧边板与建筑物本体,使得引流管稳定定位于建筑物本体顶壁,减少了引流管内腔的雨水同排量过大时,出现引流管相对建筑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节能的绿色建筑工程,包括建筑物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物本体(1)顶部设置有集雨组件(2),所述集雨组件(2)包括蓄水箱(21)、多根导雨管(22)和集雨斗(23);所述蓄水箱(21)设置于建筑物本体(1)顶壁,所有所述导雨管(22)设置于蓄水箱(21)远离建筑物本体(1)的侧壁,所述集雨斗(23)设置于所有导雨管(22)远离蓄水箱(21)的一端;所述集雨斗(23)、导雨管(22)和蓄水箱(21)内腔相通;所述蓄水箱(21)外侧壁设置有多根排水管(211),所述排水管(211)用于清排蓄水箱(21)内腔的雨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节能的绿色建筑工程,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雨斗(23)与蓄水箱(21)共同设置有多根导雨方管(4),每根所述导雨方管(4)外侧壁贯穿设置有槽型孔(41),所述导雨方管(4)于槽型孔(41)处设置有用于封堵导雨方管(4)内腔的隔雨板(42),且所述隔雨板(42)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至槽型孔(41)外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效节能的绿色建筑工程,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雨方管(4)内腔设置有用于承接隔雨板(42)的底撑板(44),所述底撑板(44)朝向隔雨板(42)的侧壁贯穿设置有多个让位孔(441);所述导雨方管(4)内侧壁且位于底撑板(44)上方设置有用于限定底撑板(44)位置的内嵌槽(43),所述内嵌槽(43)相对槽型孔(41)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效节能的绿色建筑工程,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雨板(42)远离底撑板(44)的侧壁设置有限位板(421),所述导雨方管(4)内侧壁且位于槽型孔(41)处设置有预设块(45),相互抵接的所述预设块(45)与限位板(421)磁性相吸。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效节能的绿色建筑工程,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雨方管(4)外侧壁设置有用于控制隔雨板(42)位移的驱动组件(5),所述驱动组件(5)包括延伸板(52)和两组驱动气缸(51);所述驱动气缸(51)设置于导雨方管(4)外侧壁,所述延伸板(52)设置于隔雨板(42)朝向蓄水箱(21)的侧壁;所述驱动气缸(51)的活塞杆与延伸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汉陈颖志陈瑞玲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中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