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背光模组及终端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2481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6:55
本申请属于透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透镜、背光模组及终端设备,透镜包括透镜主体和反射体,透镜主体开设有用于容置反射体的反射腔,透镜主体的周侧外壁形成有至少用于将自透镜主体的底部射入的光线折射和反射至透镜主体的上方的折射面,反射体在反射腔的腔壁形成有至少用于将自透镜主体的底部射入的光线反射至透镜主体的周侧的第一反射面。通过在透镜主体的周侧外壁形成折射面,这样自透镜主体底部射入的部分光线即可通过透镜的顶面和折射面折射至透镜的上方区域,提升了透镜的上方出光性能,而第一反射面便相当于增强了透镜周侧的光线反射能力,进而使得透镜无需形成较大面积的反射面,即获得了良好的光线反射性能,使得透镜易于实现微型化。得透镜易于实现微型化。得透镜易于实现微型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透镜、背光模组及终端设备


[0001]本申请属于透镜
,尤其涉及一种透镜、背光模组及终端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透镜在液晶显示屏的背光系统中属于关键物料,其能够将LED光源所产生的光线发散出去,以保证液晶显示屏的显示亮度。现有的透镜种类主要包括反射式透镜,反射式透镜主要是通过透镜上表面将光线反射打散后经过侧表面发散出去。
[0003]现有技术中,反射式透镜是借助于透镜本身的构型来实现向其周侧反射光线,如此透镜所形成的反射面其一侧为透镜材质,另一侧则为空气,由于空气的折射率较小,这样也会导致反射面的光线反射效果不佳,而为了追求透镜对光线的反射性能,则不得不在透镜内外形成面积较大的反射面,如此上述透镜的外径尺寸便存在偏大的现象,较难实现微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镜,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反射透镜较难以实现微型化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透镜,包括透镜主体和反射体,所述透镜主体开设有用于容置所述反射体的反射腔,所述透镜主体的周侧形成有至少用于将自所述透镜主体的底部射入的光线折射至所述透镜主体的上方的折射面,所述反射体在所述反射腔的腔壁形成有至少用于将自所述透镜主体的底部射入的光线反射至所述透镜主体的周侧的第一反射面。
[000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镜,通过在透镜主体的周侧外壁形成折射面,这样自透镜主体底部射入的部分光线即可通过透镜的顶面和折射面折射至透镜的上方区域,提升了透镜的上方出光性能,而通过在透镜主体内开设反射腔,并在反射腔内填充反射体,这样通过反射体所形成的第一反射面便相当于增强了透镜周侧的光线反射能力,进而使得透镜主体无需形成较大面积的反射面,即可通过增设反射体来提升透镜的光线反射性能,进而也使得透镜易于实现微型化,从而实现小于等于10mm的外径尺寸。
[0008]可选地,所述第一反射面自所述透镜主体的顶部向所述透镜主体的底部延伸,在由所述顶部指向所述底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反射面自远离所述透镜主体沿其高度方向的中心轴线的位置朝向靠近所述中心轴线的位置延伸。那么自第一反射面反射而出的光线即可经由透镜主体的外侧壁射出,进而射向透镜主体的周侧。
[0009]可选地,所述第一反射面包括第一子面和第二子面,所述第一子面的下边缘和所述第二子面的上边缘相接,所述第一子面和所述第二子面均朝向所述中心轴线倾斜,且所述第一子面的上边缘和所述第二子面的上边缘均远离所述中心轴线设置,所述第一子面的下边缘和所述第二子面的下边缘均靠近所述中心轴线设置,所述第一子面的斜率大于所述第二子面的斜率。这样便提升了反射至透镜主体周侧的反射光线在透镜主体周向的覆盖区
域,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透镜的周向出光性能。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一子面和所述第二子面均为曲面,且所述第一子面和所述第二子面弯曲形成的凹陷方向背向所述中心轴线;或者,所述第一子面为曲面,所述第一子面弯曲形成的凹陷方向背向所述中心轴线,所述第二子面为平面。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子面和所述第二子面均为平面,所述第一子面和所述第二子面之间形成的朝向所述中心轴线的夹角小于180
°
且大于90
°
。如此便进一步提升了透镜的周向出光均匀性。
[0012]所述透镜主体的周侧还形成有自所述透镜主体的底部向所述折射面延伸的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至少用于将自所述透镜主体的底部射入的光线反射至所述折射面。通过设置第二反射面,这样自透镜的底部入射的一部分光线可通过折射面直接折射至透镜主体的上方区域,而另一部分光线则可先经由第二反射面被反射至折射面,再经由折射面被折射出去,如此便也进一步提升了透镜的上方出光性能。
[0013]可选地,所述第二反射面的上边缘和所述折射面的下边缘相接,且所述第二反射面和所述折射面之间形成有钝角。样便使得光线从第二反射面至折射面后能够反射至透镜主体的上方以补充该方向的出光,提升透镜上方及周侧的出光均匀性
[0014]可选地,所述第二反射面朝向背离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倾斜,并和所述折射面相接。这样便实现了自透镜主体射出的光线能够自透镜主体的周向至上方均匀分布,从而提升了透镜的出光均匀性,也提升了透镜自其周向至上方的全向出光性能。
[0015]可选地,所述第二反射面为平面;或者,所述第二反射面为曲面,所述第二反射面弯曲形成的凹陷方向朝向所述中心轴线。通过将第二反射面设定为曲面,这样便进一步增大了经过第二反射面反射至折射面的光线的出光角度,进而也提升了透镜的上方出光均匀性。
[0016]可选地,所述折射面朝向所述中心轴线倾斜,并和所述第二反射面相接;
[0017]或者,所述折射面朝向背离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倾斜,并和所述第二反射面相接。
[0018]可选地,所述透镜主体的周侧自所述顶部向所述底部延伸形成有竖向壁面,所述折射面相接于所述竖向壁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面之间,且所述折射面的上边缘远离所述中心轴线设置,所述折射面的下边缘靠近所述中心轴线。通过在透镜主体的外侧壁形成竖向壁面,并使得折射面相接于竖向壁面和第二反射面之间,这样便提升了透镜主体的周向出光区域的高度范围,进而提升了透镜的周向出光性能。
[0019]可选地,所述反射腔形成于所述透镜主体的顶部,并于所述顶部形成开口;
[0020]或者,所述反射腔形成于所述透镜主体的内部。
[0021]可选地,所述反射体包括胶质填充物和弥散分布于所述胶质填充物内的反射粒子。
[0022]可选地,所述胶质填充物为硅胶,所述硅胶的折射率为1.5~1.6。
[0023]可选地,所述反射粒子为二氧化钛粒子,所述二氧化钛粒子的折射率为2.25~2.55。
[0024]可选地,所述透镜主体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制成。
[0025]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和上述的透镜,所述透镜设置于所述光源的出光方向以用于匀光。
[0026]可选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PCB板、间隔设置于所述PCB板上方的扩散板和覆设于所述扩散板上的膜片,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PCB板上,所述透镜主体通过支撑柱设置于所述PCB板上,并位于对应的所述光源的上方。
[002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由于包括有上述的透镜,而上述透镜兼顾了上方出光性能、周向出光性能,实现了透镜的出光均匀性,通过在透镜主体中设置反射体,则在提升透镜的光线反射性能的同时也实现了透镜的微型化,这样当透镜应用于背光模组中时,便也缩短了背光模组的混光距离,易于使得背光模组实现薄形化。
[0028]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显示模组和上述的背光模组。
[0029]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由于包括有上述的背光模组,而上述的背光模组通过设置上述的透镜而具有了较佳的显示亮度和易于实现薄形化,这样便也提升了终端设备的用户产品体验。
附图说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镜,其特征在于:包括透镜主体和反射体,所述透镜主体开设有用于容置所述反射体的反射腔,所述透镜主体的周侧形成有至少用于将自所述透镜主体的底部射入的光线折射至所述透镜主体的上方的折射面,所述反射体在所述反射腔的腔壁形成有至少用于将自所述透镜主体的底部射入的光线反射至所述透镜主体的周侧的第一反射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面自所述透镜主体的顶部向所述透镜主体的底部延伸,在由所述顶部指向所述底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反射面自远离所述透镜主体沿其高度方向的中心轴线的位置朝向靠近所述中心轴线的位置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面包括第一子面和第二子面,所述第一子面的下边缘和所述第二子面的上边缘相接,所述第一子面和所述第二子面均朝向所述中心轴线倾斜,且所述第一子面的上边缘和所述第二子面的上边缘均远离所述中心轴线设置,所述第一子面的下边缘和所述第二子面的下边缘均靠近所述中心轴线设置,所述第一子面的斜率大于所述第二子面的斜率。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面和所述第二子面均为曲面,且所述第一子面和所述第二子面弯曲形成的凹陷方向背向所述中心轴线;或者,所述第一子面为曲面,所述第一子面弯曲形成的凹陷方向背向所述中心轴线,所述第二子面为平面。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面和所述第二子面均为平面,所述第一子面和所述第二子面之间形成的朝向所述中心轴线的夹角小于180
°
且大于90
°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主体的周侧还形成有自所述透镜主体的底部向所述折射面延伸的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至少用于将自所述透镜主体的底部射入的光线反射至所述折射面。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面的上边缘和所述折射面的下边缘相接,且所述第二反射面和所述折射面之间形成有钝角。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充余俊逸段宝郭林浩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