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冲击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2360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6: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力冲击发生器主要涉及石油天然气钻井领域。主要由外壳体、弹簧、上导流模块、冲击模块、辊轮、连杆、叶轮、下导流模块、储油腔组成。水力冲击发生器安装在钻头上部,凸轮总成在高速钻井液作用下驱动冲击模块产生高频冲击能量,通过控制钻井液流速、叶轮、凸轮总成的结构参数,就能够实时调节冲击频率,可根据实际工况实现高频、超高频或低频冲击,最大限度提高钻头破岩效率,能有效保护钻头,是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安全可靠的新型工具。可靠的新型工具。可靠的新型工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力冲击发生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石油天然气钻井、煤层气钻井、地质勘探、矿山钻探行业领域的一种钻井井下工具,尤其是一种水力冲击发生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井深的不断增加,岩石越来越硬,严重制约了钻头的破岩效率。理论研究与现场实践表明,钻头旋转破岩过程中,在钻头上施加一定频率的冲击力,能够有效提高钻头破岩效率。目前常规冲击工具提供的是低频高幅冲击能量,其破岩机理是利用较大幅值的冲击力在岩石表面产生较大裂纹,然后在钻头旋转的作用下使岩屑脱离井底。例如中国专利CN106223832B公开了《一种复合冲击钻井工具》,该复合冲击钻井工具包括一上下贯通的中部外壳体,中部外壳体的内壁设有向内凸设的第一环形凸台,第一环形凸台将中部外壳体内腔分为上腔和下腔;该中部外壳体上端固定连接有上短节,一阶梯状连接管的小端向上穿过上短节的中心孔,并与一上下贯通的上外壳体下端固定连接;该中部外壳体底部挂设有钻头座;阶梯状连接管的内壁固定连接一上下贯通的导流座,导流座内壁套设有一筒状换向器,筒状换向器顶端止挡于导流座内壁的第一凸缘;导流座外壁套设有一筒状摆锤,筒状摆锤顶端止挡于导流座外壁的第二凸缘;筒状换向器和筒状摆锤均向下穿过中部外壳体的第一环形凸台延伸至中部外壳体的下腔,第一环形凸台与筒状摆锤的外壁密封滑动接触;在筒状摆锤外侧且位于中部外壳体上腔内,上下滑动地套设一筒状冲锤,筒状冲锤的内壁向内凸设有第二环形凸台,第二环形凸台密封滑设于筒状摆锤外壁上,筒状冲锤的外壁与中部外壳体的内壁密封滑动接触,第二环形凸台上方和下方分别形成第一环形腔和第二环形腔;在中部外壳体下腔内设有一冲击筒,冲击筒的底座上设有上下贯通的通孔;通孔的上段卡设有一中空的喷嘴支撑座,通孔的下段构成与钻头座连接的多边形孔;筒状换向器和筒状摆锤均伸入冲击筒内部,筒状换向器的底端抵靠在喷嘴支撑座外壁的卡缘上;筒状摆锤的底端抵靠在冲击筒底座的上表面。该专利技术的复合冲击钻井工具,其轴向冲击是由质量较大的轴向筒状冲锤高速撞击形成,是一种机械冲击,能有效的将冲击载荷传递到钻头处,冲击载荷足以直接破岩;且该钻具的两种冲击(周向冲击和轴向冲击)是由一个换向机构(筒状换向器)进行控制,两种冲击载荷频率相等,破岩效率更高。
[0003]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岩石越硬、冲击力越大时,钻头初始破岩效率较高,但随着时间的延长,钻进效率迅速降低,其主要原因是冲击力造成钻头切削齿崩损,影响了破岩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水力冲击发生器,既能产生高频低幅冲击能量辅助提高钻头破岩效率,又能实时控制调节冲击参数,并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维护方便。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水力冲击发生器,主要由外壳体、弹簧、上导流模块、冲击模块、辊轮、连杆、叶轮、下导流模块组成;其中:所述外壳体内设置长方形通孔,长方形通孔的一组相对面上设置内凸肩;所述叶轮横卧在外壳体内凸肩内,叶轮上分布有多个叶片,叶轮的左右凸轴外端面分别与外壳体内凸肩限位配合;所述上导流模块和下导流模块为左右对称设置,上导流模块和下导流模块分别从上下两个方位固定安装在外壳体的长方形通孔内,并与叶轮的左右凸轴构成旋转密封限位配合;所述连杆和辊轮构成旋转凸轮总成,对称设置在叶轮左右凸轴和上导流模块、下导流模块的密闭空间内,两组凸轮总成分别通过连杆内端与叶轮左右凸轴固定连接;所述冲击模块位于外壳体内凸肩上部的空间内,冲击模块下端面与辊轮构成旋转间隔支撑配合,同时与外壳体内凸肩上端面构成冲击配合;所述弹簧位于冲击模块上方的空间内,与冲击模块构成伸缩支撑配合。
[0006]上述方案进一步包括:所述上导流模块和下导流模块与叶轮的左右凸轴之间设置旋转密封轴承。
[0007]所述凸轮总成是由多个辊轮分别通过转轴固定在对应的连杆的外端构成;所述辊轮绕转轴自由转动。
[0008]所述下导流模块与外壳体之间预设储油腔,储油腔内充满润滑油。
[0009]所述冲击模块呈上宽下窄结构,下窄部分与叶轮左右凸轴和上导流模块、下导流模块的密闭空间构成滑动插接配合。
[0010]所述辊轮圆周表面设有防磨层;所述冲击模块下端面设有防磨层。
[0011]研究表明,在钻头上施加高频低幅冲击能量,不仅能够大幅提高钻进效率,而且不易损坏钻头切削齿,有利于延长钻头使用寿命。其机理在于,虽然较低幅值的冲击能量只在岩石表面产生较小微裂纹,但在高频冲击作用下,微裂纹扩展速率增加并连通形成较大裂纹,钻头旋转剪切即可使岩屑迅速脱离井底岩石,当冲击频率进一步增加,并接近岩石固有频率时,钻头破岩效率成倍提高。
[0012]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本专利技术既能产生高频低幅冲击能量辅助提高钻头破岩效率,又能实时控制调节冲击参数,根据实际工况实现高频、超高频或低频冲击,最大限度提高钻头破岩效率,能有效保护钻头;同时满足现有钻井工艺的技术要求和设备要求,并且还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维护方便,便于大范围推广使用的特点。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水力冲击发生器半剖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水力冲击发生器叶轮剖面示意图。
[0015]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水力冲击发生器的辊轮与连杆构成的凸轮总成剖面结构图。
[0016]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水力冲击发生器的当辊轮5与冲击模块4接触状态剖面示意图。
[0017]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水力冲击发生器的当辊轮5与冲击模块4脱离状态剖面示意图。
[0018]图中:1.外壳体,2.弹簧,3.上导流模块,4.冲击模块,5.辊轮,6.连杆,7. 叶轮,8.下导流模块,9.储油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
[0020]实施例1一种水力冲击发生器,主要由外壳体1、弹簧2、上导流模块3、冲击模块4、辊轮5、连杆6、叶轮7、下导流模块8组成;其中:所述外壳体1内设置长方形通孔,长方形通孔的一组相对面上设置内凸肩;所述叶轮7横卧在外壳体1内凸肩内,叶轮7上分布有多个叶片,叶轮7的左右凸轴外端面分别与外壳体1内凸肩限位配合;所述上导流模块3和下导流模块8为左右对称设置,上导流模块3和下导流模块8分别从上下两个方位固定安装在外壳体1的长方形通孔内,并与叶轮7的左右凸轴构成旋转密封限位配合;所述连杆6和辊轮5构成旋转凸轮总成,对称设置在叶轮7左右凸轴和上导流模块3、下导流模块8的密闭空间内,两组凸轮总成分别通过连杆6内端与叶轮7左右凸轴固定连接;所述冲击模块4位于外壳体1内凸肩上部的空间内,冲击模块4下端面与辊轮5构成旋转间隔支撑配合,同时与外壳体1内凸肩上端面构成冲击配合;所述弹簧2位于冲击模块4上方的空间内,与冲击模块4构成伸缩支撑配合。
[0021]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包括:所述上导流模块3和下导流模块8与叶轮7的左右凸轴之间设置旋转密封轴承。
[0022]所述凸轮总成是由4个辊轮5分别通过转轴固定在对应的连杆6的外端构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水力冲击发生器,主要由外壳体(1)、弹簧(2)、上导流模块(3)、冲击模块(4)、辊轮(5)、连杆(6)、叶轮(7)、下导流模块(8)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内设置长方形通孔,长方形通孔的一组相对面上设置内凸肩;所述叶轮(7)横卧在外壳体(1)内凸肩内,叶轮(7)上分布有多个叶片,叶轮(7)的左右凸轴外端面分别与外壳体(1)内凸肩限位配合;所述上导流模块(3)和下导流模块(8)为左右对称设置,上导流模块(3)和下导流模块(8)分别从上下两个方位固定安装在外壳体(1)的长方形通孔内,并与叶轮(7)的左右凸轴构成旋转密封限位配合;所述连杆(6)和辊轮(5)构成旋转凸轮总成,对称设置在叶轮(7)左右凸轴和上导流模块(3)、下导流模块(8)的密闭空间内,两组凸轮总成分别通过连杆(6)内端与叶轮(7)左右凸轴固定连接;所述冲击模块(4)位于外壳体(1)内凸肩上部的空间内,冲击模块(4)下端面与辊轮(5)构成旋转间隔支撑配合,同时与外壳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飞周延军肖新磊梁明月曹向峰孙莉莉李新跃
申请(专利权)人: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