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余热烟气零排放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41576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6: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烟气排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余热烟气零排放检测装置,包括检测壳体,所述检测壳体的一侧设置有与吸收塔连接的安装结构,所述检测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检测腔、安装腔以及冷却腔,所述检测腔的内部设置有若干烟气检测传感器,所述安装腔的内部设置有控制器和电源,所述冷却腔的内部设置有冷却管道,所述检测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冷却管道连通的进气管道,以便于对余热烟气进行冷却。所述余热烟气零排放检测装置便于对烟气的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进行检测,以利于促进烟气的零排放。放。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余热烟气零排放检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烟气排放
,尤其涉及一种余热烟气零排放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是造成大气质量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燃煤电厂排放烟气中含有烟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少量一氧化碳,未经过监测的余热烟气直接进行排放将影响到大气的环境质量,其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均为酸性气体,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因素。燃煤电厂烟气污染物的排放控制,首先应做好污染源的环境监测工作,它是环境管理的基础和标尺。
[0003]现有技术中对烟气进行零排放检测时一般仅将检测设备置于排放出口处,不能对烟气在吸收塔中的处理过程进行监测,导致排放烟气不合格时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处理,此外,现有的检测设备一般不具有对烟气的快速冷却功能,导致在检测时对安装位置有一定要求,因持续地高温可能造成检测传感器的使用寿命降低或检测结果偏差较大,因而不能安装在吸收塔的烟气入口处或吸收塔的下部,导致不能对处理的过程进行监测,使用范围局限。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余热烟气零排放检测装置,所述余热烟气零排放检测装置便于对烟气的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进行检测,以利于促进烟气的零排放。
[0005]为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余热烟气零排放检测装置,包括检测壳体,所述检测壳体的一侧设置有与吸收塔连接的安装结构,所述检测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检测腔、安装腔以及冷却腔,所述检测腔的内部设置有若干烟气检测传感器,所述安装腔的内部设置有控制器和电源,所述冷却腔的内部设置有冷却管道,所述冷却腔在冷却管道的外部盛装有冷却水,所述检测壳体上还设置有进气管道,所述进气管道远离所述检测壳体的一端延伸至吸收塔的内部,所述进气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却管道连通,所述冷却管道的另一端通过输送管道与所述检测腔连通,且所述进气管道上还是设置有负压取样泵,所述检测腔的顶部设置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上设置有截止阀,所述负压取样泵、截止阀以及烟气检测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安装结构包括安装背板,所述安装背板的中部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两端相对地设置有第一抵紧块和第二抵紧块,所述安装背板的内部还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抵紧块和第二抵紧块相互远离或者靠近的驱动机构。
[0008]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安装槽两侧的第一双向丝杆和第二双向丝杆,所述第一抵紧块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双向丝杆和第二双向丝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抵紧块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双向丝杆和第二双向丝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安装背板
的内部还设置有两个分别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双向丝杆和第二双向丝杆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抵紧块和第二抵紧块在靠近所述检测壳体的一侧均开设有限位插槽,所述检测壳体上对应地设置有限位插块,且所述安装槽的底部对应设置有用于对限位插块进行定位的定位凹槽。
[0010]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管道位于所述冷却腔内的部分呈螺旋状。
[0011]进一步地,所述冷却腔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和检测腔的下方,所述冷却腔与安装腔、检测将之间设置有隔热板,且所述冷却腔的内部还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管道的进气端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冷却腔的外部设置有与所述冷却腔连通的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均与冷却水源连通。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检测壳体的内部设置安装腔、检测腔以及冷却腔,可实现对余热烟气进行快速冷却后再进行检测,减少了对取样位置和安装位置的限制,同时,通过在所述检测壳体一侧设置安装背板,通过在安装背板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抵紧块和第二抵紧块,并通过设置驱动机构自动驱动第一抵紧块和第二抵紧块相互靠近或者相互远离,以实现对检测壳体的快速安装和拆卸,以便于促进烟气的零排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余热烟气零排放检测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余热烟气零排放检测装置的正视图;
[0017]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余热烟气零排放检测装置A

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余热烟气零排放检测装置的俯视图;
[0019]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余热烟气零排放检测装置B

B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为:10,检测壳体,11,限位插块,12,定位凸块,21,检测腔,211,烟气检测传感器,22,排气管,23,截止阀,30,隔热板,31,安装腔,32,控制器,33,电源,40,冷却腔,41,第一温度传感器,42,冷却管道,43,进水管,44,出水管,45,进气管道,46,输送管道,50,安装背板,51,安装槽,511,定位凹槽,531,第一抵紧块,532,第二抵紧块,53a,限位插槽,61,第一双向丝杆,62,第二双向丝杆,63,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2]如图1

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余热烟气零排放检测装置,包括检测壳体10,
所述检测壳体10的一侧设置有与吸收塔连接的安装结构以便于将所述检测壳体10与吸收塔进行连接。所述检测壳体10的内部设置有检测腔21、安装腔31以及冷却腔40,所述检测腔21的内部设置有若干烟气检测传感器211,所述安装腔31的内部设置有控制器32和电源33,所述冷却腔40的内部设置有冷却管道42,所述冷却腔40在冷却管道42的外部盛装有冷却水,所述检测壳体10上还设置有进气管道45,所述进气管道45远离所述检测壳体10的一端延伸至吸收塔的内部,所述进气管道45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却管道42连通,所述冷却管道42的另一端通过输送管道46与所述检测腔21连通,且所述进气管道45上还是设置有负压取样泵,所述检测腔21的顶部设置有排气管22,所述排气管22的上设置有截止阀23,所述负压取样泵、截止阀23以及烟气检测传感器211均与所述控制器32电连接。在具体实施时,由所述控制器32控制该负压取样泵向所述冷却管道42内输送带有余热烟气,在该带余热烟气经过该冷却管道42时进行冷却,冷却后继续通过输送管道46进入检测腔21内通过检测腔21中的烟气监测传感器对烟气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事实地反馈至控制,以便于对烟气处理结果进行监测,同时通过该冷却腔40的设置,有利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余热烟气零排放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壳体(10),所述检测壳体(10)的一侧设置有与吸收塔连接的安装结构,所述检测壳体(10)的内部设置有检测腔(21)、安装腔(31)以及冷却腔(40),所述检测腔(21)的内部设置有若干烟气检测传感器(211),所述安装腔(31)的内部设置有控制器(32)和电源(33),所述冷却腔(40)的内部设置有冷却管道(42),所述冷却腔(40)在冷却管道(42)的外部盛装有冷却水,所述检测壳体(10)上还设置有进气管道(45),所述进气管道(45)远离所述检测壳体(10)的一端延伸至吸收塔的内部,所述进气管道(45)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却管道(42)连通,所述冷却管道(42)的另一端通过输送管道(46)与所述检测腔(21)连通,且所述进气管道(45)上还是设置有负压取样泵,所述检测腔(21)的顶部设置有排气管(22),所述排气管(22)的上设置有截止阀(23),所述负压取样泵、截止阀(23)以及烟气检测传感器(211)均与所述控制器(32)电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余热烟气零排放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结构包括安装背板(50),所述安装背板(50)的中部开设有安装槽(51),所述安装槽(51)的两端相对地设置有第一抵紧块(531)和第二抵紧块(532),所述安装背板(50)的内部还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抵紧块(531)和第二抵紧块(532)相互远离或者靠近的驱动机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余热烟气零排放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安装槽(51)两侧的第一双向丝杆(61)和第二双向丝杆(62),所述第一抵紧块(531)的两端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振华童珍黄银斌徐顺双黄传训
申请(专利权)人:黄石市建材节能设备总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