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取栓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1097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0 11: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血管介入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取栓导管,包括管身,管身上设置有膨胀端和外露端,膨胀端位于管身在进行取栓手术时进入血管内的一端;外露端位于管身上与膨胀端相对的另一端,适于在进行取栓手术时留在人体外部;所述膨胀端包括:若干个瓣状件,设置在管身的端部,瓣状件适于在外力作用下向管身的外周张开;所述取栓导管还包括牵引线,所述牵引线一端与瓣状件连接,另一端延伸至管身的外露端。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取栓导管能够控制导管的取栓处的张开幅度,能够满足不同粗细的血管的需要,同时还具有患者痛苦小、操作稳定等优点。操作稳定等优点。操作稳定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取栓导管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血管介入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取栓导管。

技术介绍

[0002]机械取栓方式是目前针对血栓的一种新选择,即向血管中通入可以取栓的导管,在体外向导管内施加负压,将血栓抽吸出人体。现有技术中的取栓导管,通常在介入人体的一端设置有一个可张开的端头,导管内设置取栓导丝以及碎栓导丝等元器件,在导丝作用下,将血栓打碎从导管中抽出。可张开的端头通常由记忆金属丝编织成的篮网状结构形成,在外力或者温度作用下篮网状结构能够张开,张开的端头能够使导管撑起血管内壁,与血管的内壁紧密贴合,从而避免血栓从血管和导管中间的缝隙中逃逸。
[0003]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取栓导管其张开幅度通常是固定的,如此面对不同人群或者不同粗细的血管时,由于导管张开幅度是一定的,因此也就有可能存在导管与血管内壁贴合不全,或者过度撑开血管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取栓导管在进行取栓手术时,会导致血管与导管端头处贴合不全或者导管过度撑开血管的缺陷,进而提供一种能够克服上述缺陷的取栓导管。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有如下技术效果:
[0006]管身;
[0007]膨胀端,位于管身的一端,适于在进行取栓手术时,进入血管内;
[0008]外露端,位于管身上与膨胀端相对的另一端,适于在进行取栓手术时留在人体外部;
[0009]牵引线,所述牵引线一端与瓣状件连接,另一端延伸至管身的外露端。
[0010]所述膨胀端若干个瓣状件,设置在管身的端部;
[0011]所述瓣状件适于在牵引线的牵引下向管身的外周张开。
[0012]可选地,还包括牵引构件,设置在管身的外露端,与牵引线连接,适于拖拽牵引线,并对牵引线的拖拽长度进行固定。
[0013]可选地,所述牵引构件包括:
[0014]螺纹段,设置在管身的外露端;
[0015]丝母,套装在管身的外部,与螺纹段啮合;
[0016]滑动圈,套装在管身外部,所述滑动圈嵌装在丝母内,适于在丝母的带动下沿管身滑动,所述滑动圈与牵引线连接。
[0017]可选地,所述牵引线穿过管身,与管身可相对滑动地设置。
[0018]可选地,所述牵引线连接至瓣状件上远离外露端的一侧。
[0019]可选地,所述瓣状件至少具有三个。
[0020]可选地,所述瓣状件横截面为弧形。
[0021]可选地,不同瓣状件之间相互搭接,且同一瓣状件分别搭接在和其紧邻的另两个瓣状件的内侧和外侧。
[0022]可选地,所述膨胀端还包括:
[0023]弹性段,包裹在瓣状件的外部,适于在瓣状件张开时被带动进行弹性张开。
[0024]可选地,还包括:
[0025]基座,设置在管身的外露端,与管身连通。
[002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27]1、一种取栓导管,包括管身,管身上设置有膨胀端和外露端,膨胀端位于管身在进行取栓手术时进入血管内的一端;外露端位于管身上与膨胀端相对的另一端,适于在进行取栓手术时留在人体外部;所述膨胀端包括:若干个瓣状件,设置在管身的端部,瓣状件适于在外力作用下向管身的外周张开;所述取栓导管还包括牵引线,所述牵引线一端与瓣状件连接,另一端延伸至管身的外露端。
[0028]再利用上述取栓导管进行取栓手术时,导管进入血管内,通过拽动牵引线可以使位于管身前端的瓣状件张开,进而使导管前端张开撑起血管。此时,调整牵引线的拽出长度,能够控制瓣状件的张开幅度,从而使整个膨胀端的张开幅度可控。在针对不同粗细的血管进行手术时,能够满足其需要。
[0029]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取栓导管,还包括牵引构件,设置在管身的外露端,与牵引线连接,适于拖拽牵引线,并对牵引线的拖拽长度进行固定。所述牵引构件包括:螺纹段,设置在管身的外露端;丝母,套装在管身的外部,与螺纹段啮合;滑动圈,套装在管身外部,所述滑动圈嵌装在丝母内,适于在丝母的带动下沿管身滑动,所述滑动圈与牵引线连接。
[0030]在上述结构中,转动丝母能够使丝母在螺纹端上进行往复运动,在此过程中,丝母可以拖动滑动权同时在管身外部进行往复运动,由于滑动圈和牵引线的一端连接,滑动圈可进而带动牵引线进行往复运动。由于丝母和管身采用螺纹连接,又套装在管身外,具备一定的阻力,因此牵引线凭借瓣状件的弹性无法主动带动丝母进行运动。因此,上述结构能保持瓣状件张开至某一角度后不再进行变化,进而起到对膨胀端的张开程度进行控制的目的。
[0031]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取栓导管,所述牵引线穿过管身,与管身可相对滑动地设置。牵引线穿过管身的设计,一方面能够使整个取栓导管外形更加整齐,方便进入血管内;另一方面,能够使牵引线的运动有管身的约束,避免牵引线在操作或运输过程中发生打结、缠绕等,也可以使牵引线的牵引动作更加稳定可控。
[0032]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取栓导管,所述牵引线连接至瓣状件上远离外露端的一侧。相比于牵引线与瓣状件的根部相连,此举减低瓣状件的张开运动对牵引线的牵引动作的敏感程度,使牵引线能够更加精确的控制瓣状件的张开程度。
[0033]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取栓导管,所述瓣状件至少具有三个。较多的瓣状件能够使膨胀端张开后的外形更加接近圆形,圆形的膨胀端能够更好的与血管内壁贴合,减少患者痛苦,因此至少三个瓣状件是必须的。
[0034]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取栓导管,不同瓣状件之间相互搭接,且同一瓣状件分别搭接在和其紧邻的另两个瓣状件的内侧和外侧。在上述结构中,不同的瓣状件在运动过程中能够
相互推动摩擦,使多个瓣状件的张开动作更加同步。另一方面,相互搭接的瓣状件在张开后,能够使瓣状件的外缘之间的间隙更小,更加趋近于一个完整的圆形。
[0035]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取栓导管,所述膨胀端还包括:弹性段,包裹在瓣状件的外部,适于在瓣状件张开时被带动进行弹性张开。在上述结构中,弹性段包覆在瓣状件外部,当瓣状件张开时,会带动弹性段一并张开,使弹性段形成一个近似圆形的连贯的整体。如此一来,能够避免瓣状件刺痛血管,降低病人痛苦。
[0036]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取栓导管能够控制导管的取栓处的张开幅度,能够满足不同粗细的血管的需要,同时还具有患者痛苦小、操作稳定等优点。
附图说明
[003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8]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提供的取栓导管的立体图;
[0039]图2为图1所示取栓导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管身部分使用了省略画法;
[0040]图3为图2所示取栓导管中牵引构件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41]图4为图2所示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取栓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身;膨胀端,位于管身的一端,适于在进行取栓手术时,进入血管内;外露端,位于管身上与膨胀端相对的另一端,适于在进行取栓手术时留在人体外部;牵引线,所述牵引线一端与瓣状件连接,另一端延伸至管身的外露端;所述膨胀端若干个瓣状件,设置在管身的端部;所述瓣状件适于在牵引线的牵引下向管身的外周张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取栓导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牵引构件,设置在管身的外露端,与牵引线连接,适于拖拽牵引线,并对牵引线的拖拽长度进行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取栓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构件包括:螺纹段,设置在管身的外露端;丝母,套装在管身的外部,与螺纹段啮合;滑动圈,套装在管身外部,所述滑动圈嵌装在丝母内,适于在丝母的带动下沿管身滑动,所述滑动圈与牵引线连接。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培尚吴巍巍李静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迈得诺医疗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