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胡光林专利>正文

一种手机边缘保护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9951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9 23: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手机边缘保护套,其包括有第一护套和第二护套,其中:第一护套包括有第一底托部和第一侧边部,第一底托部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弧形部,第一侧边部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包覆部,第一包覆部向手机的前侧呈弧状延伸,以令手机的拐角卡设于第一弧形部与第一包覆部形成的凹口内;第二护套包括有第二底托部和第二侧边部,第二底托部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二弧形部,第二侧边部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二包覆部,第二包覆部向手机的前侧呈弧状延伸,以令手机的拐角卡设于第二弧形部与第二包覆部形成的凹口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对手机边角起到保护作用、能够卡设于手机的边缘、易于拆装、使用体验更佳。使用体验更佳。使用体验更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手机边缘保护套


[0001]本技术涉及手机配件,尤其涉及一种手机边缘保护套。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为了对手机起到保护作用,用户通常会为手机配置手机保护套或者边角套等结构,对于手机整体保护套而言,其需要包覆于手机的背部和侧部,导致手机的厚度尺寸增大,不能满足人们对超薄化以及握持手感的使用要求。对于一些独立的手机边角套而言,其安装时一般需要依赖双面胶等粘贴于手机的边角处,但是由于每个边角套为独立的部件,相邻边角套之间缺乏限制机构,导致边角套很难固定于手机拐角处,有时甚至需要增设胶水才能将其固定,这种安装方式导致手机边角套不易拆卸,用户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对手机边角起到保护作用、能够卡设于手机的边缘、易于拆装、使用体验更佳的手机边缘保护套。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手机边缘保护套,其包括有第一护套和第二护套,其中:所述第一护套包括有第一底托部和第一侧边部,所述第一底托部用于与手机的底部相贴合,所述第一侧边部用于与手机的侧边相贴合,所述第一底托部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弧形部,所述第一侧边部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包覆部,所述第一包覆部向所述手机的前侧呈弧状延伸,以令所述手机的拐角卡设于所述第一弧形部与所述第一包覆部形成的第一凹口内;所述第二护套包括有第二底托部和第二侧边部,所述第二底托部用于与手机的底部相贴合,所述第二侧边部用于与手机的侧边相贴合,所述第二底托部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二弧形部,所述第二侧边部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二包覆部,所述第二包覆部向所述手机的前侧呈弧状延伸,以令所述手机的拐角卡设于所述第二弧形部与所述第二包覆部形成的第二凹口内。
[0006]优选地,所述第一底托部的底部形成有向外凸出的支撑块。
[0007]优选地,所述支撑块位于所述第一底托部的中间处。
[0008]优选地,所述支撑块是中间厚度大于两端厚度的梭形支撑块。
[0009]优选地,所述支撑块沿所述第一底托部的长度方向延伸。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底托部上开设有第一台阶槽,所述第二底托部上开设有第二台阶槽,所述第一台阶槽和所述第一台阶槽内均用于粘贴双面胶。
[0011]优选地,两个第一包覆部的边缘分别形成有相对凸出的第一尖端部。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尖端部与所述第一侧边部之间形成有弧状的第一过渡部。
[0013]优选地,两个第二包覆部的边缘分别形成有相对凸出的第二尖端部。
[0014]优选地,所述第二尖端部与所述第二侧边部之间形成有弧状的第二过渡部。
[0015]优选地,所述第一底托部与所述第一侧边部的连接处形成有第一台阶部,所述第二底托部与所述第二侧边部的连接处形成有第二台阶部。
[0016]本技术公开的手机边缘保护套中,在手机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了第一护套和第二护套,所述第一护套和第二护套对称设置且二者的基本结构相同,以所述第一护套为例,其中的所述第一底托部和第一侧边部分别包覆于手机的底部和侧框,在此基础上,利用所述第一弧形部与所述第一包覆部的配合对所述手机的边角起到包覆、卡合作用,在两侧对称卡合的作用下,将所述第一护套稳定可靠地卡设于手机的上端边缘,相比现有技术中的整体护壳而言,本技术无需整体包覆手机,有助于体现出手机的超薄感和外壳质感,其次,相比现有技术中的独立设置的4个边角套而言,本技术中两个相邻包覆部(边角套)之间通过由底托部和侧边部组成的梁架进行连接,利用该梁架对两个包覆部起到限制作用,从而更好地卡设于手机的边缘,不仅易于拆装,而且使用体验更佳。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手机边缘保护套与手机组装后的立体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手机边缘保护套与手机拆解后的立体图;
[0019]图3为第一护套和第二护套的立体图一;
[0020]图4为第一护套和第二护套的立体图二;
[0021]图5为第一护套的侧视图;
[0022]图6为第一护套和第二护套的立体图三;
[0023]图7为第二护套的俯视图;
[0024]图8为图7中沿B

B线的剖视图;
[0025]图9为第一护套的俯视图;
[0026]图10为图9中沿A

A线的剖视图;
[0027]图11为手机与第二护套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更加详细的描述。
[0029]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手机边缘保护套,结合图1至图11所示,其包括有第一护套1和第二护套2,其中:
[0030]所述第一护套1包括有第一底托部10和第一侧边部11,所述第一底托部 10用于与手机100的底部相贴合,所述第一侧边部11用于与手机100的侧边相贴合,所述第一底托部10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弧形部12,所述第一侧边部 11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包覆部13,所述第一包覆部13向所述手机100的前侧呈弧状延伸,以令所述手机100的拐角卡设于所述第一弧形部12与所述第一包覆部13形成的第一凹口14内;
[0031]所述第二护套2包括有第二底托部20和第二侧边部21,所述第二底托部 20用于与手机100的底部相贴合,所述第二侧边部21用于与手机100的侧边相贴合,所述第二底托部20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二弧形部22,所述第二侧边部 21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二包覆部23,所述第二包覆部23向所述手机100的前侧呈弧状延伸,以令所述手机100的拐角卡设于所述第二弧形部22与所述第二包覆部23形成的第二凹口24内。
[0032]上述结构中,在手机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了第一护套1和第二护套2,所述第一护套1和第二护套2对称设置且二者的基本结构相同,以所述第一护套1 为例,其中的所述第
一底托部10和第一侧边部11分别包覆于手机100的底部和侧框,在此基础上,利用所述第一弧形部12与所述第一包覆部13的配合对所述手机100的边角起到包覆、卡合作用,在两侧对称卡合的作用下,将所述第一护套1稳定可靠地卡设于手机的上端边缘,相比现有技术中的整体护壳而言,本技术无需整体包覆手机,有助于体现出手机的超薄感和外壳质感,其次,相比现有技术中的独立设置的4个边角套而言,本技术中两个相邻包覆部(边角套)之间通过由底托部和侧边部组成的梁架进行连接,利用梁架对两个包覆部起到限制作用,从而更好地卡设于手机的边缘,不仅易于拆装,而且使用体验更佳。
[0033]为了对手机起到支撑作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托部10的底部形成有向外凸出的支撑块15。
[0034]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块15位于所述第一底托部10的中间处。
[0035]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支撑块15是中间厚度大于两端厚度的梭形支撑块。并且,所述支撑块15沿所述第一底托部10的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机边缘保护套,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第一护套(1)和第二护套(2),其中:所述第一护套(1)包括有第一底托部(10)和第一侧边部(11),所述第一底托部(10)用于与手机(100)的底部相贴合,所述第一侧边部(11)用于与手机(100)的侧边相贴合,所述第一底托部(10)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弧形部(12),所述第一侧边部(11)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包覆部(13),所述第一包覆部(13)向所述手机(100)的前侧呈弧状延伸,以令所述手机(100)的拐角卡设于所述第一弧形部(12)与所述第一包覆部(13)形成的第一凹口(14)内;所述第二护套(2)包括有第二底托部(20)和第二侧边部(21),所述第二底托部(20)用于与手机(100)的底部相贴合,所述第二侧边部(21)用于与手机(100)的侧边相贴合,所述第二底托部(20)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二弧形部(22),所述第二侧边部(21)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二包覆部(23),所述第二包覆部(23)向所述手机(100)的前侧呈弧状延伸,以令所述手机(100)的拐角卡设于所述第二弧形部(22)与所述第二包覆部(23)形成的第二凹口(24)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边缘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托部(10)的底部形成有向外凸出的支撑块(15),所述支撑块(15)位于所述第一底托部(10)的中间处。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光林
申请(专利权)人:胡光林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