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立式油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9948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9 23:59
新型立式油分离器。油分离器的工作原理常为通过降低混合气体的流速或改变混合气体的流向,使油粒在离心力以及重力作用下与制冷剂气体分离,现有技术中油分离器内部结构简单,润滑油分离效率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组成包括:圆筒主体(1),所述圆筒主体上部连接有上端盖(3),下部连接有下端盖(12),内部布置有第一过滤组件(4)和第二过滤组件(5),所述圆筒主体的壁面纵向中心位置焊接有进气管(9),所述进气管连接压缩机,所述上端盖顶端中心位置焊接有出气管(2),所述出气管连接冷凝器,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布置于上端盖和进气管之间,所述第二过滤组件布置于进气管和下端盖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油分离器。油分离器。油分离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立式油分离器


[0001]本技术涉及油分离器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立式油分离器。

技术介绍

[0002]在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中,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蒸气从蒸发器进入压缩机中,并在压缩机经过增温增压过程,转变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过热蒸气。在此过程中,压缩机作为主要机械做功部件,其内部是高温高压极端环境,部分液态的压缩机润滑油会在此环境下发生气化而变为油蒸气。气化后的润滑油蒸气会与制冷剂蒸气混合,并在排出压缩机后进入制冷循环,其造成的弊端有:润滑油蒸气会在两器(蒸发器与冷凝器)的铜管内壁面液化,形成油膜,增加热阻,降低传热效率,对两器与环境间的热交换造成不利;润滑油流失会导致压缩机缺油,润滑油能对压缩机内的机械构件进行润滑、冷却、清洗和减少磨损,润滑油缺失会威胁压缩机的安全运行,从而影响到制冷系统的工作稳定性。
[0003]油分离器是制冷系统的重要辅助器件,其安装在压缩机与冷凝器之间的管路上,作用是将润滑油与制冷剂有效分离,并在收集润滑油后,将润滑油重新返还压缩机。油分离器的工作原理常为通过降低混合气体的流速,或改变混合气体的流向,使油粒在离心力以及重力的作用下与制冷剂气体分离。现有技术中油分离器内部结构简单,润滑油分离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立式油分离器。
[0005]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新型立式油分离器,其组成包括:圆筒主体,所述圆筒主体上部连接有上端盖,下部连接有下端盖,内部布置有第一过滤组件和第二过滤组件,所述圆筒主体的壁面纵向中心位置焊接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连接压缩机,所述上端盖顶端中心位置焊接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连接冷凝器,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布置于上端盖和进气管之间,所述第二过滤组件布置于进气管和下端盖之间,位于所述进气管和所述第二过滤组件间的圆筒主体内壁焊接有扇形上折流板和扇形下折流板,所述下端盖底端中心位置连接有回油管,所述回油管连接压缩机的回油管路,所述圆筒主体下端的外壁焊接有固定支架。
[0007]所述的新型立式油分离器,所述进气管末端向所述圆筒主体几何中心位置延伸,所述进气管进入圆筒主体内部后,以延伸方向为基准向右侧弯曲,最终呈120
°
夹角,所述出气管的末端在上端盖内部呈回型弯结构。
[0008]所述的新型立式油分离器,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和所述第二过滤组件组成包括上滤网层、下滤网层和不锈钢丝,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和所述第二过滤组件直径均与圆筒主体的内径相等。
[0009]所述的新型立式油分离器,所述扇形上折流板焊接于圆筒主体内壁且具有倾斜角度,倾斜的所述扇形上折流板与所述圆筒主体内壁的竖直轴方向呈60
°
夹角,所述扇形下折
流板位于所述扇形上折流板下方并焊接于圆筒主体内壁具有倾斜角度,倾斜的所述扇形下折流板与所述圆筒主体内壁的竖直轴方向呈60
°
夹角,所述扇形上折流板和所述扇形下折流板上均匀排列有漏油孔,所述漏油孔为打通折流板的镂空孔洞。
[0010]有益效果:
[0011]本技术是一种新型立式油分离器,圆筒主体内部的过滤组件可降低润滑油与制冷剂的混合气体流速,有助于油粒在过滤组件上的过滤、凝结和积聚;倾斜的扇形上折流板和扇形下折流板与圆筒主体内壁的竖直轴方向呈60
°
夹角,能够降低混合气体流速,改变混合气体流向,便于油粒的分离,此外倾斜角度结构方便凝聚的油粒在重力作用下更好的流入下端盖中,有利于润滑油的收集,扇形上折流板和扇形下折流板上均匀排列有漏油孔,漏油孔方便混合气体的流通穿过,便于覆盖在折流板表面的润滑油在重力作用下穿过漏油孔以向下流入下端盖中,本技术润滑油分离效率高。
[0012]附图说明:
[0013]附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附图2是进气管位置油分离器的俯视剖面图;
[0015]附图3是进气管位置油分离器的侧剖面图;
[0016]图中:1、圆筒主体,2、出气管,3、上端盖,4、第一过滤组件,5、第二过滤组件,6、上滤网层,7、下滤网层,8、不锈钢丝,9、进气管,10、扇形上折流板,11、扇形下折流板,12、下端盖,13、回油管,14、固定支架,15、漏油孔。
[0017]具体实施方式:
[0018]实施例1:
[0019]一种新型立式油分离器,其组成包括:圆筒主体1,所述圆筒主体上部连接有上端盖3,下部连接有下端盖12,内部布置有第一过滤组件4和第二过滤组件5,所述圆筒主体的壁面纵向中心位置焊接有进气管9,所述进气管连接压缩机,所述上端盖顶端中心位置焊接有出气管2,所述出气管连接冷凝器,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布置于上端盖和进气管之间,所述第二过滤组件布置于进气管和下端盖之间,位于所述进气管和所述第二过滤组件间的圆筒主体内壁焊接有扇形上折流板10和扇形下折流板11,所述下端盖底端中心位置连接有回油管13,所述回油管连接压缩机的回油管路,所述圆筒主体下端的外壁焊接有固定支架14。
[0020]实施例2:
[0021]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新型立式油分离器,所述进气管末端向所述圆筒主体几何中心位置延伸,所述进气管进入圆筒主体内部后,以延伸方向为基准向右侧弯曲,最终呈120
°
夹角,所述出气管的末端在上端盖内部呈回型弯结构。
[0022]实施例3:
[0023]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新型立式油分离器,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和所述第二过滤组件组成包括上滤网层6、下滤网层7和不锈钢丝8,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和所述第二过滤组件直径均与圆筒主体的内径相等。
[0024]实施例4:
[0025]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新型立式油分离器,所述扇形上折流板焊接于圆筒主体内壁且具有倾斜角度,倾斜的所述扇形上折流板与所述圆筒主体内壁的竖直轴方向呈60
°
夹角,所述扇形下折流板位于所述扇形上折流板下方并焊接于圆筒主体内壁具有倾斜角度,倾斜
的所述扇形下折流板与所述圆筒主体内壁的竖直轴方向呈60
°
夹角,所述扇形上折流板和所述扇形下折流板上均匀排列有漏油孔15,所述漏油孔为打通折流板的镂空孔洞;
[0026]所述新型油分离器,包括上端盖、圆筒主体、下端盖、布置在上端盖中心位置的出气管,布置在圆筒主体中间位置的进气管,布置在下端盖中心位置的回油管,布置在上端盖与进气管之间的第一过滤组件包括上滤网层、不锈钢丝和下滤网层,布置在扇形下折流板与下端盖之间的第二过滤组件包括上滤网层、不锈钢丝以及下滤网层,布置在进气管和第二过滤组件间的扇形上折流板和扇形下折流板、以及为使油分离器安装稳定而焊接在圆筒主体外壁靠近于下端盖处的固定支架;
[0027]上端盖顶端中心位置焊接有出气管,出气管连接冷凝器,其作用是将分离润滑油后的气态制冷剂导流引入冷凝器,出气管末端向圆筒主体方向延伸,所述出气管的末端在上端盖内部呈回型弯结构;
[0028]圆筒主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立式油分离器,其组成包括:圆筒主体,其特征是:所述圆筒主体上部连接有上端盖,下部连接有下端盖,内部布置有第一过滤组件和第二过滤组件,所述圆筒主体的壁面纵向中心位置焊接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连接压缩机,所述上端盖顶端中心位置焊接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连接冷凝器,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布置于上端盖和进气管之间,所述第二过滤组件布置于进气管和下端盖之间,位于所述进气管和所述第二过滤组件间的圆筒主体内壁焊接有扇形上折流板和扇形下折流板,所述下端盖底端中心位置连接有回油管,所述回油管连接压缩机的回油管路,所述圆筒主体下端的外壁焊接有固定支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立式油分离器,其特征是:所述进气管末端向所述圆筒主体几何中心位置延伸,所述进气管进入圆筒主体内部后,以延伸方向为基准向右侧弯曲,最终呈12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晓勇陈叔平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