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于平菇培养料的发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39823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9 23: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食用菌的培养装置,特别是指一种适于平菇培养料的发酵装置。包括开设有仓门、进气口及排气口的发酵仓,所述的发酵仓包括至少两个以上且间隔设置,发酵仓的进气口通过进气主管、进气单向阀与风机连接;排气口开设于发酵仓上方且有两路输出,其中一路经放气阀、放气管与外部连通,其另一路经回气纵管阀门、回气纵向管道接回气主管道,回气主管道通过回气竖向管道、回气竖管阀门与各发酵仓的进气口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生产周期长、能耗大等问题。具有生产周期短、能耗低、可有效降低菌袋污染率等优点。可有效降低菌袋污染率等优点。可有效降低菌袋污染率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于平菇培养料的发酵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食用菌的培养料的处理装置,特别是指一种适于平菇培养料的发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农业生产平菇一般采用塑料大棚在春秋冬三季进行,绝大多数培养料采用室外堆置发酵处理,极少数采用生料直接装袋或灭菌。采用φ14
×
45(长)厘米的直筒状聚乙烯塑料袋为容器,每袋装混合均匀的培养料3公斤左右,接种后经30天左右菌丝长满菌袋。出菇时菌袋需码垛,一般高度为8层菌袋。在菌袋两端将塑料袋划开,棚内保持湿度85%左右、温度12℃

20℃即可正常出菇。上述现有技术具体过程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0003]一、室外堆置发酵处理
[0004]过程包括:
[0005]1、室外堆置发酵:各种物料混合均匀、加水搅拌后,建堆发酵。
[0006]发酵方法如下:首先将混合均匀的培养料堆成高为1

1.5米,底部宽度为1.2

1.5米,长度不限的梯形料堆;然后用直径5

8厘米的木棒在料堆上插通气孔,通气孔间隔30厘米,从上到下直至地面。
[0007]2、翻堆。当料堆内温度达到60℃时,开始计时并保持12小时,然后翻堆。翻堆时,将上面的料翻到下面,左右两边的料翻到中间。最后参照建堆方法继续插孔发酵,如此翻堆2

3次。
[0008]3、装袋接种。装袋时先将料堆翻开、摊薄,以利降温及散发发酵产生的有害气体,当温度降至25℃以下时开始装袋。
[0009]4、先在袋的底部撒入1/2菌种,然后装料、压实,最后在袋的顶部装入剩余菌种,封口后开始发菌。
[0010]上述方法的主要缺点在于:一是装袋成功率很难保证,虽然在发酵过程中杀死了部分杂菌,但仍有数量可观的杂菌存在,遇高温、通风不良等条件时会造成污染率大幅升高。二是虫害增加,在发酵过程中,往往招致菇蚊、菇蝇在培养料中产卵,装袋后幼虫继续在袋内生存,直到出菇时仍有幼虫危害,给生产造成损失。由于幼虫在菌袋内部,很难杀灭。三是菌种量耗费多,为减少污染,使平菇菌种形成群体优势,不得不加大菌种用量,增加了生产成本。
[0011]二、生料直接装袋或灭菌
[0012]过程包括:
[0013]将各物料混合均匀并加水搅拌后,将料装入袋中,封口后装入灭菌锅灭菌。灭菌通常采用常压灭菌,100℃保持12小时,灭菌结束冷却至25℃以下时,打开袋口接种,培养发菌。
[0014]上述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能耗大,灭菌需要维持12小时左右,整个灭菌期间不得断火断汽,否则达不到灭菌效果。灭菌过程需要耗费燃煤。二是生产周期长,往往
受到灭菌设备的限制,菇农制作菌袋过程被拉得很长,导致后期管理不能同步。

技术实现思路

[001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于平菇培养料的发酵装置,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能耗。
[0016]本技术的整体技术构思是:
[0017]适于平菇培养料的发酵装置,包括开设有仓门、进气口及排气口的发酵仓,所述的发酵仓包括至少两个以上且间隔设置,发酵仓的进气口通过进气主管、进气单向阀与风机连接;排气口开设于发酵仓上方且有两路输出,其中一路经放气阀、放气管与外部连通,其另一路经回气纵管阀门、回气纵向管道接回气主管道,回气主管道通过回气竖向管道、回气竖管阀门与各发酵仓的进气口连通。
[0018]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构思包括:
[0019]为避免外界雨水或其它杂物进入放气管造成其堵塞或污染,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所述的放气管出口向下或其外部设有放气管防护罩。放气管的出口向下可以方便地通过装配弯头等常用管件实现。
[0020]为便于对发酵仓内热气的收集,以便更好地利用余热,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所述的放气管的入口连接有放气管收集罩。
[0021]为便于进气主管内的热气更好地分布于发酵仓内,以便对发酵仓内的培养料实现均匀升温,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所述的进气主管依次通过进气支管、开设有气孔的进气分管与发酵仓内部连通。
[0022]更为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气孔在进气分管上均布。
[0023]为保持管道设置稳定,同时避免其因连接不稳而造成泄漏等事故,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进气分管通过管卡与发酵仓底部设置的管支架固定。
[0024]为减少能量损耗,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所述的发酵仓外侧设有保温层。
[0025]更进一步,进气主管、回气纵向管道、回气主管道、回气竖向管道外部设有保温套。
[0026]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
[0027]培养料拌好搅拌均匀后置于发酵仓内,打开风机、进气单向阀开始送风。当发酵仓内排气温度达到40℃时,发酵仓排出的热空气经由回气纵管阀门、回气纵向管道进入回气主管道,根据需要打开与相应发酵仓相连的风机以及回气竖管阀门,回气主管道内的热空气即可经回气竖向管道、进气主管、进气支管、进气分管以及气孔进入发酵仓,随着发酵仓中温度持续上升,逐步关闭回气纵管阀门减少发酵仓所排热空气进入下一发酵仓,当下一发酵仓排出气体温度达到30℃时,停止向下一发酵仓供气。当下一发酵仓排出气体达到40℃时,下一发酵仓排出气体可以向发酵仓或其它发酵仓提供热空气。
[0028]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排气口温度的检测可以采用人工检测,也可以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的方式实现远程监控,并通过自控方式实现阀门的开启,因其处于控制领域内的常见技术,申请人在此对其具体技术构造及工作原理不再赘述。
[0029]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
[003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外部”、“入口”、“出口”、“底部”、“外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简化描述本技术,而
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1]本技术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
[0032]1、提高生产效率,冬季北方气温较低,室外堆置发酵往往需要10

15天,单独发酵室进行发酵需要7

10天,生产效率低,设备利用率低。采用串联供气,可有效利用发酵产生的热能,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加快发酵仓温升,提高发酵速度,采用此方法发酵时间缩短至3

4天,效率提升1倍以上。
[0033]2、提高处理效果,室外堆置发酵受环境影响,发酵堆内温度不均,低温区不能达到巴氏消毒的效果,装袋后杂菌繁殖造成菌袋污染,不能出菇。春秋时节,外界气温尚高,虫害较多。菇蚊菇蝇大量繁殖取食菌丝,亦造成生产损失。采用本技术发酵培养料,发酵环境密闭,害虫无法进入,内部温度一致,巴氏消毒彻底。经申请人试验证实,菌袋污染率降低5%以上。
[0034]3、本技术中管路设置合理紧凑,便于实现控制且维护方便。
附图说明
[0035]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适于平菇培养料的发酵装置,包括开设有仓门(15)、进气口及排气口的发酵仓(1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酵仓(13)包括至少两个以上且间隔设置,发酵仓(13)的进气口通过进气主管(10)、进气单向阀(8)与风机(9)连接;排气口开设于发酵仓(13)上方且有两路输出,其中一路经放气阀(2)、放气管(4)与外部连通,其另一路经回气纵管阀门(5)、回气纵向管道(6)接回气主管道(1),回气主管道(1)通过回气竖向管道(7)、回气竖管阀门(3)与各发酵仓(13)的进气口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平菇培养料的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放气管(4)出口向下或其外部设有放气管防护罩(1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平菇培养料的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放气管(4)的入口连接有放气管收集罩(18)。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娟解文强彭学文王明友侯奎华周德欢苑国民周廷斌
申请(专利权)人: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