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用抗震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9569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9 2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建筑用抗震支座,包括:第一抗震组件和第二抗震组件,第一抗震组件包括底板和抗震垫,地基上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内设置有抗震垫,底板设置于抗震垫上端部,第二抗震组件包括顶板和抗震块,抗震块的结构从上至下为第一圆台体、圆柱体、第二圆台体和半球体,底板中心位置对应半球体设置有弧形凹槽,顶板与底板之间设置有多个弹性组件,多个弹性组件沿底板周向外边缘设置。如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建筑用抗震支座,解决现有技术中建筑发生地震时,建筑物极有撕裂和倾覆的可能,给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极大的危险和破坏的问题,设计合理,适于生产和推广应用。适于生产和推广应用。适于生产和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用抗震支座


[0001]本技术涉及抗震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用抗震支座。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地震区划是根据可能的地震破坏程度和强地面运动参数的大小所做的地震区域划分。地震安全性评价系指对具体建设工程区域或场地周围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震活动性、地形变等的研究,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按照工程应采用的风险概率水准,科学地给出相应的工程规划和设计所需要的有关抗震设防要求的地震参数和基础资料。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即可作为该具体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
[0003]现在的建筑发生地震时,建筑物极有撕裂和倾覆的可能,给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极大的危险和破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用抗震支座,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建筑发生地震时,建筑物极有撕裂和倾覆的可能,给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极大的危险和破坏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用抗震支座,包括:第一抗震组件和第二抗震组件,
[0006]所述第一抗震组件包括底板和抗震垫,地基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置有所述抗震垫,所述底板设置于所述抗震垫上端部,
[0007]所述第二抗震组件包括顶板和抗震块,所述抗震块的结构从上至下为第一圆台体、圆柱体、第二圆台体和半球体,
[0008]所述第一圆台体的大端面与所述顶板下端面连接,所述第一圆台体的小端面与所述圆柱体的上端面连接,所述圆柱体的下端面与所述第二圆台体的大端面连接,所述第二圆台体的小端面与所述半球体连接,
[0009]所述底板中心位置对应所述半球体设置有弧形凹槽,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设置有多个弹性组件,多个所述弹性组件沿所述底板周向外边缘设置。
[0010]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地基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底部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顶部与支撑柱一端连接,所述支撑柱另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
[0011]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抗震垫内设置有多个空腔,所述空腔内顶壁设置有第一永磁体,所述空腔内底壁设置有第二永磁体,所述第一永磁体和所述第二永磁体之间磁极相斥。
[0012]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永磁体和所述第二永磁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
[0013]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弹性组件包括油缸和液压杆,所述底板上设置有所述油缸,所述液压杆下端位于所述油缸内部,所述液压杆上端与所述顶板的下端面接触。
[0014]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液压杆上套设有第三弹簧。
[0015]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圆台体外套设有波纹管,所述波纹管底部与所述底板连接。
[0016]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底板上沿所述抗震块周向设置有多个辅助抗震组件,所述辅助抗震组件弹性杆和橡胶基座,所述底板上设置有所述弹性杆,所述弹性杆顶部与所述橡胶基座连接,所述橡胶基座与所述圆柱体侧壁接触。
[0017]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顶板的上端面设置有摩擦片。
[0018]如上所述,本技术一种建筑用抗震支座,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第一抗震组件缓冲地震波中纵波对建筑造成的纵向冲击,通过第二抗震组件缓冲地震波中横波对建筑造成的横向冲击,降低建筑物撕裂和倾覆的可能,设计合理,适于生产和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实施例1中一种建筑用抗震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实施例1中一种建筑用抗震支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实施例1中一种建筑用抗震支座中抗震垫处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实施例2中一种建筑用抗震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实施例2中一种建筑用抗震支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实施例3中一种建筑用抗震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7为实施例3中一种建筑用抗震支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6]其中,附图标记具体说明如下:1.地基;2.底板;3.抗震垫;4.支撑柱;5.第一弹簧;6.第一永磁体;7.第二永磁体;8.第二弹簧;9.顶板;10.第一圆台体;11.圆柱体;12.第二圆台体;13.半球体;14.油缸;15.液压杆;16.第三弹簧;17.弹性杆;18.橡胶基座;19.波纹管;20.摩擦片;21.抗震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28]请参阅图1至图7。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29]实施例1
[0030]本技术的实施例1公开了一种建筑用抗震支座,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第一抗震组件和第二抗震组件,第一抗震组件包括底板2和抗震垫3,地基1上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内设置有抗震垫3,底板2设置于抗震垫3上端部,第二抗震组件包括顶板9和抗震块21,抗震块21的结构从上至下为第一圆台体10、圆柱体11、第二圆台体12和半球体13,第
一圆台体10的大端面与顶板9下端面连接,第一圆台体10的小端面与圆柱体11的上端面连接,圆柱体11的下端面与第二圆台体12的大端面连接,第二圆台体12的小端面与半球体13连接,底板2中心位置对应半球体13设置有弧形凹槽,顶板9与底板2之间设置有多个弹性组件,多个弹性组件沿底板2周向外边缘设置。
[0031]其中,抗震垫3内设置有多个空腔,空腔内顶壁设置有第一永磁体6,空腔内底壁设置有第二永磁体7,第一永磁体6和第二永磁体7之间磁极相斥。
[0032]其中,第一永磁体6和第二永磁体7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8。
[0033]其中,弹性组件包括油缸14和液压杆15,底板2上设置有油缸14,液压杆15下端位于油缸14内部,液压杆15上端与顶板9的下端面接触。
[0034]其中,液压杆15上套设有第三弹簧16。
[0035]实施例2
[0036]本技术的实施例2公开了一种建筑用抗震支座,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特征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特征在于:如图4

5所示,地基1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内底部设置有第一弹簧5,第一弹簧5顶部与支撑柱4一端连接,支撑柱4另一端与底板2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用抗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抗震组件和第二抗震组件,所述第一抗震组件包括底板和抗震垫,地基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置有所述抗震垫,所述底板设置于所述抗震垫上端部,所述第二抗震组件包括顶板和抗震块,所述抗震块的结构从上至下为第一圆台体、圆柱体、第二圆台体和半球体,所述第一圆台体的大端面与所述顶板下端面连接,所述第一圆台体的小端面与所述圆柱体的上端面连接,所述圆柱体的下端面与所述第二圆台体的大端面连接,所述第二圆台体的小端面与所述半球体连接,所述底板中心位置对应所述半球体设置有弧形凹槽,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设置有多个弹性组件,多个所述弹性组件沿所述底板周向外边缘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用抗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基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底部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顶部与支撑柱一端连接,所述支撑柱另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用抗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震垫内设置有多个空腔,所述空腔内顶壁设置有第一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晨
申请(专利权)人:中辰嘉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