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边坡生态修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8761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9 23: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边坡生态修复结构,属于生态恢复工程技术领域,包括修复装置主体,所述修复装置主体包括阻挡板、连接杆、固定块和插入杆,所述插入杆的顶部与固定块的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的下表面,所述连接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在阻挡板的下表面,所述固定块包括主杆、副杆和注入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注入装置方便将土壤固化剂注入到地下,以提高土壤的坚固程度,避免出现滑坡、雨水冲刷导致水土流失情况的发生,从而有利于稳固复绿植被的根基,进而达到保护复绿植被的目的,插入杆可以将阻挡板固定在土壤表面,从而形成植被防冲刷保护层,解决了复绿植被容易被冲刷破坏的问题。了复绿植被容易被冲刷破坏的问题。了复绿植被容易被冲刷破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边坡生态修复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生态修复结构,涉及生态恢复工程
,特别是涉及一种边坡生态修复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边坡生态修复技术是利用存活植物及其它辅助材料来构筑各类边坡结构,实现稳定边坡,减少水土流失和改善栖息地生态环境等功能的一项工程技术,可广泛应用于道路施工工程及园林工程等领域。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0003]1、现有技术中,传统的边坡修复结构存在复绿效果较差的问题;
[0004]2、现有技术中,对一些复绿植被来说会受到雨水冲刷,容易水土流失而造成破坏,进而达不到边坡修复结构的使用初衷,该边坡修复结构的适用性变差,因此需要进行结构创新来解决具体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边坡生态修复结构,其中一种目的是为了具备保护复绿植被,解决复绿植被容易被冲刷破坏的问题;其中另一种目的是为了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以达到固定土壤效果,其中再一种目的是为了具备保护复绿植被,方便稳固复绿植被根基,有利于形成植被防冲刷保护层,解决了复绿效果较差、需要反复施工的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边坡生态修复结构,包括修复装置主体,所述修复装置主体包括阻挡板、连接杆、固定块和插入杆,所述插入杆的顶部与固定块的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的下表面,所述连接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在阻挡板的下表面。
[0008]所述固定块包括主杆、副杆和注入装置,所述主杆的下表面与副杆的上表面之间固定连接,所述注入装置的顶部固定安装在固定块一侧的表面,所述注入装置的上表面开设有注入口。
[0009]所述注入装置包括限位块、传输管和流出管,所述限位块的底部设置为漏斗型,所述注入口位于限位块的上表面,所述传输管的顶端固定连接在限位块的内部,所述传输管贯穿副杆的底部与插入杆的顶部固定安装在插入杆的内部,所述流出管的外壁贯穿于传输管的底部内壁,且流出管的两端固定连接在插入杆的内壁上。
[0010]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阻挡板包括阻挡杆身、连接块和卡接块,所述阻挡杆身一侧的内部设置有卡接槽,所述卡接块固定安装在卡接槽的内壁上,所述卡接块的内部设置有凹槽,所述阻挡杆身另一侧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块的底部,所述连接块两侧的表面均设置有卡杆,所述卡杆的一端卡接在其中一个卡接块的凹槽中,所述卡杆的另一端卡接在另一个卡接块的凹槽中。
[0011]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插入杆包括固定杆和固定装置,所
述固定杆的顶部与副杆的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装置固定安装在固定杆的内部,所述固定杆底部的两侧开设有出水口。
[0012]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抓杆、转动轴承和强力弹簧,所述转动轴承的两端固定连接在固定杆的内壁上,所述抓杆的一端固定安装在转动轴承的内部,所述抓杆的另一端卡接在固定杆的内部,所述强力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抓杆的杆身上,所述强力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固定杆的内部。
[0013]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抓杆设置为钩型,且抓杆的数量为两个。
[0014]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限位块的一侧固定连接在副杆与主杆的表面,且限位块的顶部设置为半圆型,所述限位块的内部设置为管型。
[0015]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流出管的两端固定连接在出水口的内壁上。
[0016]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相对现有技术来说,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0017]1、本技术提供一种注入装置,通过设计精妙,采用内部安装结合,方便将土壤固化剂注入到地下,以提高土壤的坚固程度,避免出现滑坡、雨水冲刷导致水土流失情况的发生,从而有利于稳固复绿植被的根基,进而达到保护复绿植被的目的。
[0018]2、本技术提供一种插入杆,通过采用阻挡板与插入杆组合设置,可以实现将本技术固定在边坡的某一位置不会发生位移情况,插入杆可以将阻挡板固定在土壤表面,从而形成植被防冲刷保护层,解决了复绿植被容易被冲刷破坏的问题,提高复绿效果且不需要进行二次施工。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外观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固定块与插入杆的外观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阻挡杆身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技术注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其中,1、修复装置主体;2、阻挡板;3、连接杆;4、固定块;5、插入杆;6、阻挡杆身;7、连接块;8、卡接槽;9、卡杆;10、卡接块;11、主杆;12、副杆;13、注入装置;14、注入口;15、固定杆;16、固定装置;17、出水口; 18、抓杆;19、转动轴承;20、强力弹簧;21、限位块;22、传输管;23、流出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6]实施例1
[0027]如图1

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边坡生态修复结构,包括修复装置主体1,修复装置主体1包括阻挡板2、连接杆3、固定块4和插入杆5,插入杆5的顶部与固定块4的底部之间固定连接,固定块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3的下表面,连接杆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在阻挡板2的下表面。
[0028]在本实施例中,配合使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复绿效果。
[0029]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固定块4包括主杆11、副杆12和注入装置13,主杆11的下表面与副杆12的上表面之间固定连接,注入装置13 的顶部固定安装在固定块4一侧的表面,注入装置13的上表面开设有注入口 14。
[0030]如图5所示,优选的,流出管23的两端固定连接在出水口17的内壁上。
[0031]实施例2
[0032]如图2

5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注入装置13包括限位块21、传输管22和流出管23,限位块21的底部设置为漏斗型,注入口14位于限位块21的上表面,传输管22的顶端固定连接在限位块 21的内部,传输管22贯穿副杆12的底部与插入杆5的顶部固定安装在插入杆 5的内部,流出管23的外壁贯穿于传输管22的底部内壁,且流出管23的两端固定连接在插入杆5的内壁上,注入装置13可以加工土壤固化剂注入到土壤,方便稳固复绿植被根基,有利于形成植被防冲刷保护层。
[0033]实施例3
[0034]如图3所示,在实施例1、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优选的,阻挡板2包括阻挡杆身6、连接块7和卡接块10,阻挡杆身6 一侧的内部设置有卡接槽8,卡接块10固定安装在卡接槽8的内壁上,卡接块 10的内部设置有凹槽,阻挡杆身6另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边坡生态修复结构,包括修复装置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复装置主体(1)包括阻挡板(2)、连接杆(3)、固定块(4)和插入杆(5),所述插入杆(5)的顶部与固定块(4)的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3)的下表面,所述连接杆(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在阻挡板(2)的下表面;所述固定块(4)包括主杆(11)、副杆(12)和注入装置(13),所述主杆(11)的下表面与副杆(12)的上表面之间固定连接,所述注入装置(13)的顶部固定安装在固定块(4)一侧的表面,所述注入装置(13)的上表面开设有注入口(14);所述注入装置(13)包括限位块(21)、传输管(22)和流出管(23),所述限位块(21)的底部设置为漏斗型,所述注入口(14)位于限位块(21)的上表面,所述传输管(22)的顶端固定连接在限位块(21)的内部,所述传输管(22)贯穿副杆(12)的底部与插入杆(5)的顶部固定安装在插入杆(5)的内部,所述流出管(23)的外壁贯穿于传输管(22)的底部内壁,且流出管(23)的两端固定连接在插入杆(5)的内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边坡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板(2)包括阻挡杆身(6)、连接块(7)和卡接块(10),所述阻挡杆身(6)一侧的内部设置有卡接槽(8),所述卡接块(10)固定安装在卡接槽(8)的内壁上,所述卡接块(10)的内部设置有凹槽,所述阻挡杆身(6)另一侧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块(7)的底部,所述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庆杰郭海峰
申请(专利权)人: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