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U型并联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8566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6 18: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U型并联结构,包括电池本体、隔膜和第一防护壳,所述电池本体的内部设置有隔膜,所述隔膜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Ⅰ类碳纤维复合材料正极,且Ⅰ类碳纤维复合材料正极穿透过电池本体的外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化了隔膜的形状和排列形式,使隔膜折弯成连续U型方式隔离正负极板,正极或负极极板分别占据U型隔膜折叠围绕的凹位中,可使得正负极板完全隔绝开来,减少了由于震荡等物理因素造成的短路现象,且相比于正常结构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并且提高了成品电池的合格率,该装置还增加了防止电池漏液的功能,使电池日常使用时更加的可靠,不会危害工作人员的安全,并保护了其他元器件不被电池漏液而损坏。损坏。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U型并联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
,具体为一种U型并联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电池指盛有电解质溶液和金属电极以产生电流的杯、槽或其他容器或复合容器的部分空间,能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具有正极、负极之分,随着科技的进步,电池泛指能产生电能的小型装置,如太阳能电池,电池的性能参数主要有电动势、容量、比能量和电阻,利用电池作为能量来源,可以得到具有稳定电压,稳定电流,长时间稳定供电,受外界影响很小的电流,并且电池结构简单,携带方便,充放电操作简便易行,不受外界气候和温度的影响,性能稳定可靠,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发挥有很大作用。
[0003]现有的电池内部的隔膜大多为单一的横平竖直的方式排列,从而造成后期电池的正负极板无法被隔开,在产生物理震荡时易发生短路,且现有的电池大多没有防止漏液的功能,从而造成电池遭受物理挤压或老化而产生的漏液腐蚀危害其他元器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且没有防潮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U型并联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隔膜形式单一和没有可拆卸式防漏液装置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U型并联结构,包括电池本体、隔膜和第一防护壳,所述电池本体的内部设置有隔膜,所述隔膜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Ⅰ类碳纤维复合材料正极,且Ⅰ类碳纤维复合材料正极穿透过电池本体的外表面,所述隔膜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锌复合材料负极,且锌复合材料负极穿透过电池本体的外表面,所述电池本体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防护壳,且Ⅰ类碳纤维复合材料正极穿透过第二防护壳,所述第二防护壳的左侧开设有正极槽,且Ⅰ类碳纤维复合材料正极穿透过正极槽,所述电池本体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防护壳,且锌复合材料负极穿透过第一防护壳,所述第一防护壳的右侧开设有负极槽,且锌复合材料负极穿透过负极槽,所述第二防护壳的外表面开设有两个卡槽,所述第一防护壳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一连接杆,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外表面均铰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把手,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弹簧,且弹簧的下表面与第一防护壳固定连接。
[0006]优选的,所述把手的外表面铺设有橡胶垫,且橡胶垫的外表面开设有防滑纹。
[0007]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形状为L形,且第二连接杆的下端设置在卡槽内。
[0008]优选的,所述隔膜呈折叠状铺设,且隔膜的外表面与电池本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护壳和第二防护壳的内表面均涂抹有酚醛环氧涂料,且酚醛环氧涂料与电池本体的外表面贴合。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护壳和第二防护壳的外表面均涂抹有纯丙烯酸聚合物乳液,且纯丙烯酸聚合物乳液在第一防护壳和第二防护壳的外表面均匀涂抹。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优化了隔膜的形状和排列形式,使隔膜折弯成连续U型方式隔离正负极板,正极或负极极板分别占据U型隔膜折叠围绕的凹位中,可使得正负极板完全隔绝开来,极大减少了由于震荡等物理因素造成的短路现象,且相比于正常结构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并且大大的提高了成品电池的合格率,该装置还增加了防止电池漏液的功能,使电池日常使用时更加的可靠,不会危害工作人员的安全,并保护了其他元器件不被电池漏液而损坏,该装置还增加了防潮功能,进一步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0012]1、通过设置隔膜、Ⅰ类碳纤维复合材料正极和锌复合材料负极,从而能够使Ⅰ类碳纤维复合材料正极和锌复合材料负极被隔膜完全隔开,在电池工作过程中不会因为外界因素而造成电池短路,且隔膜的连接弯折U型的排列,可以提高空间利用率,增加了电池的品质,使其在后期的生产和使用中都得到了便利;
[0013]2、通过设置第一防护壳、第二防护壳和弹簧,从而能够使电池得到一层保护,避免外界的物理因素造成电池变形而产生漏液,此外,第一防护壳内部涂抹了酚醛环氧涂料,可在万一电池产生漏液时,防止所漏液体大量流出从而破坏其他元器件,且还实现了对第一防护壳的可拆卸,为日常电池的使用带来了便捷。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正视剖面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侧视剖面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俯视剖面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中图1中A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18]图中:1、电池本体;2、隔膜;3、Ⅰ类碳纤维复合材料正极;4、锌复合材料负极;5、第一防护壳;51、正极槽;52、负极槽;53、酚醛环氧涂料;54、纯丙烯酸聚合物乳液;55、第一连接杆;56、第二连接杆;57、把手;58、弹簧;6、第二防护壳。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
[0021]一种U型并联结构,包括电池本体1、隔膜2和第一防护壳5,电池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隔膜2,隔膜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Ⅰ类碳纤维复合材料正极3,且Ⅰ类碳纤维复合材料正极3穿透过电池本体1的外表面,隔膜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锌复合材料负极4,且锌复合材料负极4穿透过电池本体1的外表面,电池本体1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防护壳6,且Ⅰ类碳纤维复合材料正极3穿透过第二防护壳6,第二防护壳6的左侧开设有正极槽51,且Ⅰ类碳纤维复合材料正极3穿透过正极槽51,电池本体1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防护壳5,且锌复合材料负极4穿透过第一防护壳5,第一防护壳5的右侧开设有负极槽52,且锌复合材料负极4穿透过负极槽52,第二防护壳6的外表面开设有两个卡槽,第一防护壳5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一
连接杆55,两个第一连接杆55的外表面均铰接有第二连接杆56,第二连接杆56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把手57,第二连接杆56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弹簧58,且弹簧58的下表面与第一防护壳5固定连接;
[0022]进一步的,把手57的外表面铺设有橡胶垫,且橡胶垫的外表面开设有防滑纹,通过设置橡胶垫和防滑纹,可以实现把手57在使用时更加省力,增加了便捷性;
[0023]进一步的,第二连接杆56的形状为L形,且第二连接杆56的下端设置在卡槽内,通过设置第二连接杆56的下端设置在卡槽内,可以实现将第二防护壳6和第一防护壳5实现固定,使整个防止漏液装置更加牢固;
[0024]进一步的,隔膜2呈折叠状铺设,且隔膜2的外表面与电池本体(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隔膜2呈折叠状铺设,可以实现将Ⅰ类碳纤维复合材料正极3和锌复合材料负极4完全隔开,避免发生短路;
[0025]进一步的,第一防护壳5和第二防护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U型并联结构,包括电池本体(1)、隔膜(2)和第一防护壳(5),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隔膜(2),所述隔膜(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Ⅰ类碳纤维复合材料正极(3),且Ⅰ类碳纤维复合材料正极(3)穿透过电池本体(1)的外表面,所述隔膜(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锌复合材料负极(4),且锌复合材料负极(4)穿透过电池本体(1)的外表面,所述电池本体(1)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防护壳(6),且Ⅰ类碳纤维复合材料正极(3)穿透过第二防护壳(6),所述第二防护壳(6)的左侧开设有正极槽(51),且Ⅰ类碳纤维复合材料正极(3)穿透过正极槽(51),所述电池本体(1)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防护壳(5),且锌复合材料负极(4)穿透过第一防护壳(5),所述第一防护壳(5)的右侧开设有负极槽(52),且锌复合材料负极(4)穿透过负极槽(52),所述第二防护壳(6)的外表面开设有两个卡槽,所述第一防护壳(5)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一连接杆(55),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杆(55)的外表面均铰接有第二连接杆(56),所述第二连接杆(5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思睿李政文王瀚民黎少伟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倬粤电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