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线艾灸系统,包括:远程控制端,其根据用户输入指令调取数据源存储的无线灸头工作参数,并将所述无线灸头工作参数通过控制指令发送至各无线灸头;多个无线灸头,其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发射伴随有太赫兹波段光波的远红外光波加热灸片,并使灸片温度保持在所述控制指令指定温度。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无线灸疗器能达到传统中医灸疗的效果,克服了传统中医灸疗的产生烟雾污染、不便于携带等缺陷,并且解决了现有电子化灸疗设备仅仅是模拟“灸”的发热方式无法实现传统中医灸疗疗效的技术问题,为灸疗标准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础。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线艾灸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中医领域,特别是一种艾灸中使用的无线艾灸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中医灸疗的传统方式以燃烧或加热艾草为基本特征的艾灸、艾草为热源的隔物灸(比如隔姜灸、隔附子饼灸等),其热源自然燃烧不可控,使用不方便,很难使用于药灸。然而,灸疗技术在中医临床的应用中其疗效是明确的,尤其是隔物灸(包括药灸)。随着科技的进步,近20年以来不断有人试图改进灸疗技术,主要是致力于寻找和研发新的发热材料,设法克服艾草燃烧的烟雾、气味,及其明火的不安全性、不可控性和使用上的不方便性。因此,电子灸应运而生。现在,市场上用于中医临床的灸,除了传统的艾灸外,有一小部分用的是电子灸,也就是利用电加热远红外辐射(一般称理疗)、利用热源采用穴位隔物灸,包括把艾草做成艾草饼然后用电加热等方式。
[0003]目前,灸疗技术的电子化现状仅仅是模拟“灸”的发热方式,并无法完全模拟“灸”的疗效。虽然电子灸也能实现灸疗的过程,现有的电子灸设备还是无法达到中医传统灸疗的效果。如何通过电子灸再现,甚至增强传统中医灸疗疗效一直是有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在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该简化形式的概念均为本领域现有技术简化,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0005]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携带使用,能模拟传统中医灸疗治疗过程的无线艾灸系统。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无线艾灸系统,包括:
[0007]远程控制端,其根据用户输入指令调取数据源存储的无线灸头工作参数,并将所述无线灸头工作参数通过控制指令发送至各无线灸头;
[0008]多个无线灸头,其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发射伴随有太赫兹波段光波的远红外光波加热灸片,并使灸片温度保持在所述控制指令指定温度。
[0009]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无线艾灸系统,还包括:
[0010]充电基座,其形成有多个灸头充电位,其用于对无线灸头充电。该充电基座能通过有线连接电源获取电能,通过无线或有线方式对无线灸头充电。
[0011]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无线艾灸系统,所述充电基座上形成有第一显示区域,该第一显示区域用于显示各灸头充电位的充电状态。
[0012]各灸头充电位的充电状态包括:充电、连接、灸头编号、电量高、电量中和电量低等。显示方式可以是指示灯或液晶屏。
[0013]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无线艾灸系统,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PC机。
[0014]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无线艾灸系统,所述数据源包括:第三方数据、云端服务器数据和/或远程终端数据。
[0015]远程终端的APP和/或Web能通过第三方数据的开放接口获取用户输入指令对应无线灸头工作参数;
[0016]远程终端的APP和/或Web能通过云端服务器的开放接口获取用户输入指令对应无线灸头工作参数;
[0017]远程终端也可以设置本地数据源(数据库),通过调取本地数据源获取用户输入指令对应无线灸头工作参数;
[0018]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无线艾灸系统,所述用户输入指令包括:艾灸位置、用户症状和/或指定温度。
[0019]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无线艾灸系统,所述无线灸头包括:
[0020]壳体,其盖装于中间件顶面,其与中间件形成有第一容置腔;
[0021]无线通信模块,其固定于所述第一容置腔中,其用于接收所述控制指令发送至控制器;
[0022]充电电池,其固定于所述第一容置腔中,其用于无线通信模块、控制器和可更换灸头供电;
[0023]控制器,其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控制充电电池输出功率,进而控制可更换灸头加热温度;
[0024]可更换灸头,其能吸附于中间件底面,其能发射伴随有太赫兹波段光波的远红外光波加热灸片;
[0025]其中,可更换灸头安装就位后,可更换灸头与充电电池形成电性连接。
[0026]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无线艾灸系统,所述可更换灸头包括:
[0027]基板,其顶部形成有用于容置发热件的第二容置腔;
[0028]盖板,其盖装于所述基板上,其顶部形成有电源温控联接件;
[0029]电源温控联接件,其穿过所述中间件电性连接供充电电池;
[0030]发热件,其由所述电源温控联接件供电,其用于发射伴随有太赫兹波段光波的远红外光波加热灸片。
[0031]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无线艾灸系统,所述电源温控联接件为至少两个,且所述电源温控联接件以盖板几何中心形成对称结构。
[0032]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无线艾灸系统,所述电源温控联接件具有磁性,其能与充电电池相互吸附形成电性连接。
[0033]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无线艾灸系统,所述发热件包括:
[0034]发热片,其顶面形成有电性连接触点和温度传感触点,其用于将电能转换为伴随有太赫兹波段光波的远红外光波加热灸片,所述发热片是陶瓷片;
[0035]传导涂层,其烧结于发热片底面,其用于将所述伴随有太赫兹波段光波的远红外光波发射至灸片,所述传导涂层是无机纳米微孔复合材料涂层;
[0036]隔热层,其涂覆在基板和盖板的内侧壁。
[0037]示例性的,所述的无机纳米微孔复合材料(即纳米级粉状无机微孔材料)是由陶瓷晶体材料、玻璃粉、砭石、沸石、诸石、贵阳石、磁铁矿石、硅石、高岭土、青紫泥中一种或多种
组分混合组成;
[0038]示例性的,无机纳米微孔复合材料(即纳米级粉状无机微孔材料)制备采用:按重量比(%)混合陶瓷晶体粉10%
‑
20%、玻璃粉10%
‑
25%、砭石10%
‑
20%、沸石5%
‑
15%、诸石15%
‑
20%、贵阳石10%
‑
20%、磁铁矿石10%
‑
15%、硅石5%
‑
10%、高岭土10%
‑
25%、青紫泥10%
‑
25%,所述各组分合计为100%。
[0039]所述无机纳米微孔复合材料与陶瓷片之间可通过低温烧结在一起,所述低温范围为650摄氏度
‑
800摄氏度。
[0040]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无线艾灸系统,所述伴随有太赫兹波段光波的远红外光波是8微米
‑
15微米特征远红外波段并伴随0.9
‑
3.6太赫兹频率波段的热辐射光波。
[0041]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无线艾灸系统,所述壳体形成有第二显示区域,该第二显示区域用于显示无线灸疗器实时温度。
[0042]本专利技术无线艾灸系统的使用过程: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线艾灸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远程控制端,其根据用户输入指令调取数据源存储的无线灸头工作参数,并将所述无线灸头工作参数通过控制指令发送至各无线灸头;多个无线灸头,其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发射伴随有太赫兹波段光波的远红外光波加热灸片,并使灸片温度保持在所述控制指令指定温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艾灸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充电基座,其形成有多个灸头充电位,其用于对无线灸头充电。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艾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基座上形成有第一显示区域,该第一显示区域用于显示各灸头充电位的充电状态。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艾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程控制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PC机。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艾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源包括:第三方数据、云端服务器数据和/或远程终端数据。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艾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输入指令包括:艾灸位置、用户症状和/或指定温度。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艾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灸头包括:壳体,其盖装于中间件顶面,其与中间件形成有第一容置腔;无线通信模块,其固定于所述第一容置腔中,其用于接收所述控制指令发送至控制器;充电电池,其固定于所述第一容置腔中,其用于无线通信模块、控制器和可更换灸头供电;控制器,其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控制充电电池输出功率,进而控制可更换灸头加热温度;可更换灸头,其能吸附于中间件底面,其能发射伴随有太赫兹波段光波的远红外光波加热灸片;其中,可更换灸头安装就位后,可更换灸头与充电电池形成电性连接。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艾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更换灸头包括:基板,其顶部形成有用于容置发热件的第二容置腔;盖板,其盖装于所述基板上,其顶部形成有电源温控联接件;电源温控联接件,其穿过所述中间件电性连接供充电电池;发热件,其由所述电源温控联接件供电,其用于发射伴随有太赫兹波段光波的远红外光波加热灸片。9.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颖,傳祖钦,赵吉超,刘雄鸣,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太赫兹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