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充电底座以及可穿戴设备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5662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6 17: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充电底座,包括:第一充电接口,所述第一充电接口可操作地电连接充电电源;第二充电接口,所述第二充电接口可操作地电连接可穿戴设备本体;还包括:检测模块,所述检测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充电接口;比较模块,所述比较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检测模块;和开关模块,所述开关模块电连接所述比较模块的输出端以切换导通或关断所述第一充电接口和第二充电接口之间的充电回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通过充电底座实现异常充电事件发生时对可穿戴设备本体的保护,避免发生危险或者损坏可穿戴设备本体。险或者损坏可穿戴设备本体。险或者损坏可穿戴设备本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穿戴设备充电底座以及可穿戴设备组件


[0001]本技术属于电子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充电底座,以及一种可穿戴设备组件。

技术介绍

[0002]以智能腕带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受到的关注度非常高,销量逐步上涨。这种产品销售时主要包括两个部件,即可穿戴设备本体和充电底座。充电底座上设置有与可穿戴设备匹配的卡接结构以及USB充电接口。充电底座的USB充电接口通过USB线缆与计算机或者USB充电插座上的充电接口连接,为可穿戴设备本体中的蓄电池补充电量。
[0003]但是,计算机或者USB充电插座上的充电接口有时会出现输出电压过压的情况,这会导致未受保护的可穿戴设备本体受损。同时,如果可穿戴设备本体的内部电路出现异常,也可能会造成充电过程中的充电电流过大,此种情况下,未受保护的可穿戴设备会出现内部电路温度急剧上升,甚至引起火灾。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以智能腕带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充电时可能出现过压或过流事件,导致未受保护的可穿戴设备本体受损或工作温度过高的问题,设计并提出一种可穿戴设备充电底座。
[0005]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6]一种可穿戴设备充电底座,包括:第一充电接口,所述第一充电接口可操作地电连接充电电源;第二充电接口,所述第二充电接口可操作地电连接可穿戴设备本体;还包括:检测模块,所述检测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充电接口;比较模块,所述比较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检测模块;和开关模块,所述开关模块电连接所述比较模块的输出端以切换导通或关断所述第一充电接口和第二充电接口之间的充电回路。
[0007]进一步的,所述检测模块包括: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充电接口;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第三电阻,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接地;第四电阻,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和第五电阻,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0008]进一步的,所述比较模块具有:第一比较电路,所述第一比较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比较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和第二比较电路,所述第二比较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比较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比较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第一钳位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一钳位二极管的正极接地。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钳位二极管为2.4V齐纳二极管。
[0010]进一步的,所述开关模块包括:第一开关元件,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的控制端连接所
述第二比较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的开关通路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充电接口,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充电接口。
[0011]进一步的,所述开关模块还包括:第二开关元件,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控制端电连接第二钳位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开关通路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充电接口,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的控制端;其中,所述第二钳位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充电接口,所述第二钳位二极管的正极接地。
[0012]优选的,所述第二钳位二极管为10V齐纳二极管。
[0013]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电容器,所述第一电容器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充电接口,另一端接地;和第二电容器,所述第二电容器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充电接口,另一端接地。
[0014]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三电容器,所述第三电容器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充电接口,另一端接地;和第四电容器,所述第四电容器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充电接口,另一端接地。
[0015]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组件,包括可穿戴设备本体和可穿戴设备充电底座;其中可穿戴设备充电底座包括:第一充电接口,所述第一充电接口可操作地电连接充电电源;第二充电接口,所述第二充电接口可操作地电连接可穿戴设备本体;还包括:检测模块,所述检测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充电接口;比较模块,所述比较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检测模块;和开关模块,所述开关模块电连接所述比较模块的输出端以切换导通或关断所述第一充电接口和第二充电接口之间的充电回路。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0017]本技术可以通过充电底座实现异常充电事件发生时对可穿戴设备本体的保护,避免发生危险或者损坏可穿戴设备本体。
[0018]结合附图阅读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技术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 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充电底座一种实施例的电路连接示意框图;
[0021]图2为如图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充电底座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横”、“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
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4]针对现有技术中以智能腕带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充电时可能出现过压或过流事件,导致未受保护的可穿戴设备本体受损或工作温度过高的问题,一种具有保护功能的可穿戴设备充电底座如图1和图2所示。从如图1所示的基本结构上看,可穿戴设备充电底座10设置有第一充电接口11和第二充电接口12,其中第一充电接口11优选设计为USB接口,第一充电接口11可操作地通过USB线缆连接充电电源一端的USB充电插口,以通过充电电源为可穿戴设备本体中的蓄电池补充电能,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充电接口11的OUT端连接USB线缆的电源线,GND端接地。第二充电接口12则优选设计为插针的形式,其可以与可穿戴设备本体一端的触点可操作地相互触碰或者卡扣连接实现二者的可靠电连接。例如,第二充电接口12中IN端子连接可穿戴设备本体中的IN触点,第二充电接口12中的GND端子连接可穿戴设备本体中的GND触点。第二充电接口12还可以采用其它可穿戴设备本体中常用的连接接口形式,例如金属弹片等等。第二充电接口12的物理形式根据可穿戴设备本体的壳体以及内部元件布局进行选取,在此不作进一步限定。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充电底座10中还设置有检测模块13、比较模块14和开关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穿戴设备充电底座,包括:第一充电接口,所述第一充电接口可操作地电连接充电电源;第二充电接口,所述第二充电接口可操作地电连接可穿戴设备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检测模块,所述检测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充电接口;比较模块,所述比较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检测模块;和开关模块,所述开关模块电连接所述比较模块的输出端以切换导通或关断所述第一充电接口和第二充电接口之间的充电回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充电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模块包括: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充电接口;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第三电阻,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接地;第四电阻,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和第五电阻,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接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充电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比较模块具有:第一比较电路,所述第一比较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比较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和第二比较电路,所述第二比较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比较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比较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第一钳位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一钳位二极管的正极接地。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充电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洪锋
申请(专利权)人: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