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托式制氧供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33774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2 22: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颈托式制氧供氧装置,包括中空颈托,所述中空颈托外侧一端设置有卡块,所述中空颈托外侧另一端开设有第一槽体,所述第一槽体顶端表面开设有第二槽体,所述固定块处于第二槽体两侧的顶端表面开设有卡槽,所述卡块一端贯穿第二槽体内侧处于卡槽内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计了固定块与卡块,可以将中空颈托套在伤者颈部固定,可以根据伤者体型选择固定块进行固定。可以根据伤者体型选择固定块进行固定。可以根据伤者体型选择固定块进行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颈托式制氧供氧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颈托式制氧供氧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我国战现场供氧设备缺乏,往往救护车到达现场方能提供氧气,有些救护车也不具备供氧设施或供氧容量不足,导致伤员发生缺氧症状,严重者甚至窒息死亡。目前国内使用的现代野外医用供氧方法包括储氧法和直接制氧法,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储氧法极不利于随身携带和安全应用,物理制氧的基本原理决定了制氧设备体积大,现有的制氧机和制氧车不利于便携使用;液态化学制氧必须以水为介质,同样具有体积大、操作复杂、携带不便等缺点,不利于野战环境下的野外搜救、伤员转移等方面的使用。野战医疗所作为战时伤员救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救治的危重伤员多,颈部损伤及需氧伤员数量多,前接、后送和组室间转运伤员的几率大,但现有仪器设备不易满足需要。早年苏建勇等研制的HY-2型便携急救产氧器便是一款需要水为介质的化学产氧装置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由于其操作较复杂,受水温影响,供氧时间短等制约,现已基本退出市场。吴剑威等研制的野战便携式固态氧气发生器具有诸多优点,现应用于野战医疗及训练中,然而其供氧时间短,仅有30 分钟左右,在实际战场急救中存在一定制约。所以研发一款对伤员进行有效的颈部固定保障其呼吸道通畅,并能持续制氧供氧的设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提出颈托式制氧供氧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颈托式制氧供氧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颈托式制氧供氧装置,包括中空颈托,所述中空颈托外侧一端设置有卡块,所述中空颈托外侧另一端开设有第一槽体,所述第一槽体顶端表面开设有第二槽体,所述固定块处于第二槽体两侧的顶端表面开设有卡槽,所述卡块一端贯穿第二槽体内侧处于卡槽内侧。
[0005]优选的,所述中空颈托一侧设置有带有储气囊的氧气面罩,所述带有储气囊的氧气面罩连接有氧气导管,所述氧气导管外侧设置有固定夹,所述固定夹外侧固定连接有滑套,所述滑套一端开设有滑槽,所述氧气导管贯穿滑槽内侧。
[0006]优选的,所述中空颈托外侧设置有储气袋,所述储气袋一端连接于氧气导管。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槽体的数量共开设有八个,所述卡块的数量共设置有两个。
[0008]优选的,所述卡块的截面为“T”字型,所述卡块与中空颈托为转动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氧气导管与滑槽为滑动连接,所述固定夹与滑套为固定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卡块与卡槽为卡合连接,所述固定块与第一槽体为固定连接。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通过设计了固定块与卡块,可以将中空颈托套在伤者颈部固定,可以根据伤者
体型选择固定块进行固定。
[0013](2)伤者在使用带有储气囊的氧气面罩时,由于氧气导管过长会拉扯带有储气囊的氧气面罩,造成脱落,使用固定夹夹在伤者衣服肩部,防止氧气导管拉动带有储气囊的氧气面罩。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中空颈托;2、储气袋;3、带有储气囊的氧气面罩;4、氧气导管;5、第一槽体;6、固定块;7、第二槽体;8、卡槽;9、卡块;10、固定夹;11、滑套;12、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图1-图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颈托式制氧供氧装置,包括中空颈托1,中空颈托1外侧一端设置有卡块9,中空颈托1外侧另一端开设有第一槽体5,第一槽体5顶端表面开设有第二槽体7,固定块6处于第二槽体7两侧的顶端表面开设有卡槽8,卡块9一端贯穿第二槽体7内侧处于卡槽8内侧。
[0021]为了便于将氧气导管4固定,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中空颈托1一侧设置有带有储气囊的氧气面罩3,带有储气囊的氧气面罩3连接有氧气导管4,氧气导管4外侧设置有固定夹10,固定夹10外侧固定连接有滑套11,滑套 11一端开设有滑槽12,氧气导管4贯穿滑槽12内侧。
[0022]为了便于安装储气袋2,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中空颈托1外侧设置有储气袋2,储气袋2一端连接于氧气导管4。
[0023]为了便于根据伤者体型需要,选择固定,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槽体5的数量共开设有八个,卡块9的数量共设置有两个。
[0024]为了便于安装卡块9,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卡块9的截面为“T”字型,卡块9与中空颈托1为转动连接。
[0025]为了便于可以移动固定夹10的位置,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氧气导管4 与滑槽12为滑动连接,固定夹10与滑套11为固定连接。
[0026]为了便于将卡块9与固定块6固定,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卡块9与卡槽8为卡合连接,固定块6与第一槽体5为固定连接。
[0027]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该装置完成后,该装置颈托外形能在急救条件下,及时的利用装置自身制氧和供氧。颈托能够有效的开放气道、限制颈部损伤伤员活动的作用。同时能够直接连接鼻腔、人工气道端,以达到快速供氧的目的。制氧所需的原料为超氧
化钾,为一种一级氧化剂,在许多方面类似于第I族金属过氧化物。目前用作氧气再生剂,主要作为海军潜艇、宇宙飞船舱的氧源,用于高空飞行或其他需要人工氧源的地方。此装置对于大面积烧伤合并呼吸道损伤的患者能正常使用,环甲膜穿刺及气管插管的患者可以使用人工气道的氧气吸入,呼吸困难在实施人工气道前可使用面罩式的供氧。储气袋内的氧气浓度不低于21%,二氧化碳的浓度不高于3%,温度小于60℃,冷却后使吸气温度降至37℃以下,通过以上数据,可以计算出:一次的化学试剂供氧时间至少为4~6小时,氧流量可达到3-5L/min,重量约为50g,不增加伤员的额外负担,紧急情况下可维持战斗力,减少战场减员,确保伤员战现场急救和转运过程的用氧,生氧剂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医学上已经被应用于密闭式呼吸器作为瓦斯爆炸人员逃生的必备用品,将中空颈托1 从侧面环套在伤员颈部,将卡块9穿过第二槽体7内侧,旋转卡块9,然后将卡块9卡入卡槽8内侧,实现将中空颈托1固定在伤员颈部,通过设计了固定块6与卡块9,可以将中空颈托1套在伤者颈部固定,可以根据伤者体型选择固定块6进行固定;伤者在使用带有储气囊的氧气面罩3时,由于氧气导管4过长会拉扯带有储气囊的氧气面罩3,造成脱落,使用固定夹10夹在伤者衣服肩部,防止氧气导管4拉动带有储气囊的氧气面罩3。
[002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颈托式制氧供氧装置,包括中空颈托(1),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颈托(1)外侧一端设置有卡块(9),所述中空颈托(1)外侧另一端开设有第一槽体(5),所述第一槽体(5)顶端表面开设有第二槽体(7),所述固定块(6)处于第二槽体(7)两侧的顶端表面开设有卡槽(8),所述卡块(9)一端贯穿第二槽体(7)内侧处于卡槽(8)内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托式制氧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颈托(1)一侧设置有带有储气囊的氧气面罩(3),所述带有储气囊的氧气面罩(3)连接有氧气导管(4),所述氧气导管(4)外侧设置有固定夹(10),所述固定夹(10)外侧固定连接有滑套(11),所述滑套(11)一端开设有滑槽(12),所述氧气导管(4)贯穿滑槽(12)内侧。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祝红娟迟云飞李润晓暴晓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