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单元的流域治理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33164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0 00:40
本申请涉及环境治理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单元的流域治理系统及方法。基于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单元的流域治理系统,沿河道流域的宽度方向由内向外,上述流域治理系统包括防护坡、修复缓冲湿地带、防护绿化植被带和检修管控区;防护坡上开间隔设有多个沟渠,沟渠内有格栅,沟渠与修复缓冲湿地带内的水体连通;防护绿化植被带包括高层绿化带、中层绿化带和低层绿化带;上述修复缓冲湿地带包括水体净化处理区、湿地生态修复区和林地生态修复区。本申请具有有效治理和修复河道流域水生态环境,提高并平衡配置河道流域内水资源以及加强河道流域中水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速度的效果。的自我修复速度的效果。的自我修复速度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单元的流域治理系统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环境治理
,尤其是涉及基于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单元的流域治理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水生态环境功能区是指根据水资源状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量和水质的需求,划出了保护区、保留区、缓冲区和开发利用区四个区域,目的在于提高对流域内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污染水体的治理和循环重复利用率。
[0003]目前,虽然各省均划分了水功能区,在此基础上也开展了流域的管控和综合治理,但目前对于河道流域中治理的过程中并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治理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治理和修复河道流域水生态环境,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单元的流域治理方法。
[0005]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单元的流域治理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单元的流域治理系统,沿河道流域的宽度方向由内向外,所述流域治理系统依次包括位于河道流域两侧或任一侧且沿河道延伸方向设置的防护坡、修复缓冲湿地带和防护绿化植被带;河道流域的上游设置有水位调控基站,所述修复缓冲湿地带包括水体净化处理区、湿地生态修复区和林地生态修复区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所述水体净化处理区、湿地生态修复区或林地生态修复区均是沿河道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所述水体净化处理区的进口处连接有市政管道;所述流域治理系统还包括检修管控区,所述检修管控区包括设置于修复缓冲湿地带和防护绿化植被带内的检修井、地下管廊以及用于控制水位调控基站的控制器,所述地下管廊、检修井和控制器相连通,所述控制器与水位调控基站采用电信号连接;所述防护坡上开间隔设有多个沟渠,沟渠内设有多个格栅,所述沟渠与修复缓冲湿地带内的水体连通;所述防护绿化植被带栽种在修复缓冲湿地带远离河道流域的一侧,防护绿化植被带包括高层绿化带、中层绿化带和低层绿化带;所述修复缓冲湿地带包括:水体净化处理区,用于提升市政管道内被污染的水体质量;按照水体的流动方向,所述水体净化处理区依次包括通过自流管道连接且设置于地下管廊内的沉淀池、初次过滤池、杀菌消毒池、二次过滤池和暂存池;所述暂存池的出水管通过提升泵与湿地生态修复区的水体连通;湿地生态修复区,用于改善水体净化处理区内水体品质,提高河道流域的水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所述湿地生态修复区从中心到四周依次包括中心池、中间池和外围
池;所述提升泵的排水口竖直向上设置于中心池内,所述中心池、中间池和外围池的池壁高度依次呈阶梯状降低;林地生态修复区,用于改善水体净化处理区内水体品质,提高河道流域的保水固土能力,提升河道流域的水生态环境的空气质量。
[000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修复缓冲湿地带内设置的水体净化处理区,可有效修复河道流域水生态环境,加强对市政管道内排放的生产生活污水进行进一步的净化作业,有利于将开发利用区内的水资源(即生产生活用水)进行循环再生利用的同时,还能及时补充河道内的净水资源,加强河道流域内水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速度,从而从上述两种处理途径中达到河道流域水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进而达到了治理和修复河道流域水生态环境的效果。
[0007]优选的,所述地下管廊内设置有进水总管和排水总管,所述进水总管位于水体净化处理区的进口处与市政管道之间,在进水总管上连接有进水基泵和多根进水支管,进水支管的自由端均连通于水体净化处理区的沉淀池;所述排水总管上连接有多根排水支管,所述排水支管的自由端连接于湿地生态修复区的外围池;所述进水支管和排水支管上均设置有电磁阀,进水总管和排水总管设置有电磁总阀,所述排水总管还设置有排水基泵,所述电磁阀、电磁总阀和排水基泵分别与控制器采用电信号连接。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进水总管和排水总管可以有效提高对水体净化处理区内水量的控制作用,加强了操作者对各个水体净化处理区内的调配能力。
[0009]优选的,所述河道流域两侧均设置有修复缓冲湿地带,并且两侧的修复缓冲湿地带内的林地生态修复区、湿地生态修复区和水体净化处理区的设置顺序不同。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修复缓冲湿地带内的林地生态修复区、湿地生态修复区和水体净化处理区的设置顺序不同,使得河道流域两岸形成不同的风景线,提高了河道流域的观赏性。
[0011]优选的,所述暂存池上均设置有调节管,所述调节管的自由端与进水总管连通,且在每根调节管上均设有调节泵,所述调节泵与控制器之间采用电信号连接。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其中一个水体净化处理区内的水体处理量达到饱和状态时,操作者可将该水体净化处理区中暂存池内的水体通过调节管排入到进水总管内,并重新排入到其他水体净化处理区的沉淀池内进行再次水处理操作,由此可以起到调配不同水体净化处理区内水量的效果,达到均衡调配水体处理量的目的。
[0013]优选的,所述湿地生态修复区内还设有多个安全井,所述安全井与外围池之间设有管道,所述管道上设有电控阀门,电控阀门与控制器之间采用电信号连接。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湿地生态修复区内的水体总量大于湿地生态修复区的正常承载量时,操作者可将外围池内的水体通过上述管道自动导入到安全井内进行暂存,从而降低了湿地生态修复区内水体外泄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增加了对湿地生态修复区内水体外泄救济途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具有现实意义。
[0015]优选的,在林地生态修复区内的所述沟渠上开设有多条供水支流和蓄水池。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引用沟渠内的水体对林地生态修复区内的植被进行浇灌,由此方便了工人日常养护工作的开展。此外,沟渠内的水体与河道内的水体连通,此时通过水体的流动可以将河道中鱼虾的分泌物带入到沟渠内,从而有助于对林地生态修复区
内的植被进行有机养料的补充,进一步提高了林地生态修复区内的植被的存活率,进而有助于提升对河道流域内空气的净化效果。
[0017]优选的,所述外围池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回流管,所述回流管远离外围池的另一端与提升泵的排水口连通。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回流管导通了中间池与外围池,不仅可以提高湿地生态修复区内水体的流动,增加水中的含氧量,而且还能起到类似喷泉的景观效应,具有良好的欣赏价值。
[0019]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单元的流域治理制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一种基于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单元的流域治理制备的方法,包括如下操作步骤:1)对河道内的污泥进行清理,每间隔半年至一年内对河道进行一次清理,将积压在河道内的污泥集中收集在一起进行晾晒处理,并将其填补至防护绿化植被带和林地生态修复区内的土壤中;2)每隔7

12天养护一次种植在绿化混凝土防护坡内的天堂草,并清理位于沟渠内的格栅上的漂浮物;3)每隔15

20天养护一次种植在中间池内的菖蒲,去除周边的杂草和枯叶的同时,对菖蒲进行定期施肥、除虫处理以及补栽工作;4)每隔1

2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单元的流域治理系统,沿河道(1)流域的宽度方向由内向外,所述流域治理系统依次包括位于河道(1)流域两侧或任一侧且沿河道(1)延伸方向设置的防护坡(2)、修复缓冲湿地带(3)和防护绿化植被带(4);河道(1)流域的上游设置有水位调控基站(6),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复缓冲湿地带(3)包括水体净化处理区(31)、湿地生态修复区(32)和林地生态修复区(33)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所述水体净化处理区(31)、湿地生态修复区(32)或林地生态修复区(33)均是沿河道(1)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所述水体净化处理区(31)的进口处连接有市政管道(5);所述流域治理系统还包括检修管控区(7),所述检修管控区(7)包括设置于修复缓冲湿地带(3)和防护绿化植被带(4)内的检修井(71)、地下管廊(72)以及用于控制水位调控基站(6)的控制器(73),所述地下管廊(72)、检修井(71)和控制器(73)相连通,所述控制器(73)与水位调控基站(6)采用电信号连接;所述防护坡(2)上开间隔设有多个沟渠(21),沟渠(21)内设有多个格栅(22),所述沟渠(21)与修复缓冲湿地带(3)内的水体连通;所述防护绿化植被带(4)栽种在修复缓冲湿地带(3)远离河道(1)流域的一侧,防护绿化植被带(4)包括高层绿化带(41)、中层绿化带(42)和低层绿化带(43);所述修复缓冲湿地带(3)包括:水体净化处理区(31),用于提升市政管道(5)内被污染的水体质量;按照水体的流动方向,所述水体净化处理区(31)依次包括通过自流管道连接且设置于地下管廊(72)内的沉淀池(311)、初次过滤池(312)、杀菌消毒池(313)、二次过滤池(314)和暂存池(315);所述暂存池(315)的出水管通过提升泵与湿地生态修复区(32)的水体连通;湿地生态修复区(32),用于改善水体净化处理区(31)内水体品质,提高河道(1)流域的水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所述湿地生态修复区(32)从中心到四周依次包括中心池(321)、中间池(322)和外围池(323);所述提升泵的排水口竖直向上设置于中心池(321)内,所述中心池(321)、中间池(322)和外围池(323)的池壁高度依次呈阶梯状降低;林地生态修复区(33),用于改善水体净化处理区(31)内水体品质,提高河道(1)流域的保水固土能力,提升河道(1)流域的水生态环境的空气质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单元的流域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管廊(72)内设置有进水总管(721)和排水总管(722),所述进水总管(721)位于水体净化处理区(31)的进口处与市政管道(5)之间,在进水总管(721)上连接有进水基泵和多根进水支管(723),进水支管(723)的自由端均连通于水体净化处理区(31)的沉淀池(311);所述排水总管(722)上连接有多根排水支管(724),所述排水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映操建峰郑伟坤梁娟赵晶晶冯焯峰郑丹丹曾庆凡王韬吉清帅邓诗平黄麒之陈浩航杨锦辉黄明伟郑剑洪徐子轩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粤源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