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量子微能量效应穴位压力刺激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3114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0 00: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量子微能量效应穴位压力刺激贴,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微能量芯片组件,微能量芯片组件的外部连接有上贴片层,微能量芯片组件和上贴片层的顶端共同连接有金属底贴片层,金属底贴片层的顶端连接有塑料层,微能量芯片组件的外部呈八瓣梅花柱体或圆柱体结构,上贴片层、金属底贴片层以及塑料层的外部呈对称圆角菱形层状结构,通过由微能量芯片组件可采集理顺自体极性波动,该产品采集纯天然自体能量(磁、光、电、热、波)、无固定能量极性方向、可与人体细胞极性完全耦合等的主要特点,作用于人体部位相关穴位,促进人体细胞极性运动、打通人体微循环、调节人体生物磁场,达到防病却病的效果。达到防病却病的效果。达到防病却病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量子微能量效应穴位压力刺激贴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为一种量子微能量效应穴位压力刺激贴。

技术介绍

[0002]穴位压力刺激贴是一类的医疗器械,其组成由主要不锈钢珠和医用胶布背衬层、凝胶层组成,功效是贴于人体穴位处,通过外力压力刺激相关穴位,达到却病之目的,这种产品设计已落后于现代科技的发展。
[0003]目前多数穴位压力刺激贴,主要依中药制作的球体,取代不锈钢球,作用于人体穴位的产品,性能比较单一,对穴位起到刺激感很小,刺激在人体穴位表层,施加面积小,作用深度浅,找穴位不准,疗效欠佳,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量子微能量效应穴位压力刺激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量子微能量效应穴位压力刺激贴,解决了目前多数穴位压力刺激贴,主要依中药制作的球体,取代不锈钢球,作用于人体穴位的产品,性能比较单一,对穴位起到刺激感很小,刺激在人体穴位表层,施加面积小,作用深度浅,找穴位不准,疗效欠佳的问题。
[000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量子微能量效应穴位压力刺激贴,包括微能量芯片组件,所述微能量芯片组件的外部连接有上贴片层,所述微能量芯片组件和上贴片层的顶端共同连接有金属底贴片层,所述金属底贴片层的顶端连接有塑料层。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微能量芯片组件的外部呈八瓣梅花柱体或圆柱体结构,所述上贴片层、金属底贴片层以及塑料层的外部呈对称圆角菱形层状结构。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上贴片层的底端中心处设置有凸块,所述凸块的外部由上至下呈收缩结构,所述上贴片层和凸块的共同开设有存放槽,所述微能量芯片组件位于存放槽的内部。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上贴片层为醋酸布材料,所述金属底贴片层为双铜导材料,所述塑料层为PTE材料。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微能量芯片组件的直径为12mm,高为1.3mm~1.8mm。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微能量芯片组件包括第一微能量层以及第二微能量层,所述第一微能量层和第二微能量层之间共同连接有中间层,所述第一微能量层的顶端连接有上金属贴片层,所述第二微能量层的底端连接有下金属贴片层。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微能量层和第二微能量层由铁磁粉5

15份、电气石粉体5

15份、远红外粉体20

30份、太极石粉体2

8份、粘结剂40

60份组成。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中间层为导电布或双铜导材料,所述上金属贴片层和下金属贴片层为双铜导材料。
[0013]有益效果
[001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量子微能量效应穴位压力刺激贴。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5]1、一种量子微能量效应穴位压力刺激贴,通过微能量芯片组件可采集理顺自体极性波动,该产品采集纯天然自体能量(磁、光、电、热、波)、无固定能量极性方向、可与人体细胞极性完全耦合等的主要特点,作用于人体部位相关穴位,促进人体细胞极性运动、打通人体微循环、调节人体生物磁场,达到防病却病的效果。
[0016]2、一种量子微能量效应穴位压力刺激贴,通过将功能性材料制成的微能量芯片组件,在人体温度、远红外波、人体磁场、细胞极性的多重作用下,微能量芯片组件中的电气石粉体和远红外粉体等,与人体与红外线相互作用产生共鸣共振现象,产生微热效应,且与人体细胞极性人体磁场完成对应藕合,无固定磁场极性方向,收集并理顺自体生物微能量,作用于人体,促进人体细胞极性运动、打通人体微循环、调节人体生物磁场。
[0017]3、一种量子微能量效应穴位压力刺激贴,通过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有吸收的作用,血液中含有大量的钾、钠、钙、铁等荷电离子,可以加速离子和红细胞的移动速度,减少红细胞的聚集性,促进身体对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吸收;降低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性。减少血栓的形成,有利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产生羟基负离子,增加身体血液含氧量,加强细胞活力,使皮下深层组织温度上升,血流加快,微丝血管扩张,引起人的疾病废物可排出体外,促进新陈代谢,预防某些疾病。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一种量子微能量效应穴位压力刺激贴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一种量子微能量效应穴位压力刺激贴的拆分状态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一种量子微能量效应穴位压力刺激贴的前视图;
[0021]图4为图3的剖视图;
[0022]图5为一种量子微能量效应穴位压力刺激贴中微能量芯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一种量子微能量效应穴位压力刺激贴中微能量芯片组件的拆分状态结构示意图;
[0024]图7为一种量子微能量效应穴位压力刺激贴的电场趋势图;
[0025]图8为一种量子微能量效应穴位压力刺激贴的势能分布图。
[0026]图中:1、微能量芯片组件;11、第一微能量层;12、第二微能量层;13、中间层;14、上金属贴片层;15、下金属贴片层;2、上贴片层;3、金属底贴片层;4、塑料层;5、凸块;6、存放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请参阅图1

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量子微能量效应穴位压力刺激贴,
包括微能量芯片组件1,微能量芯片组件1的外部连接有上贴片层2,微能量芯片组件1和上贴片层2的顶端共同连接有金属底贴片层3,金属底贴片层3的顶端连接有塑料层4,微能量芯片组件1的外部呈八瓣梅花柱体或圆柱体结构,上贴片层2、金属底贴片层3以及塑料层4的外部呈对称圆角菱形层状结构,上贴片层2的底端中心处设置有凸块5,凸块5的外部由上至下呈收缩结构,上贴片层2和凸块5的共同开设有存放槽6,微能量芯片组件1位于存放槽6的内部,上贴片层2为醋酸布材料,金属底贴片层3为双铜导材料,塑料层4为PTE材料,微能量芯片组件1的直径为12mm,高为1.3mm~1.8mm。
[0029]请参阅图5

6,微能量芯片组件1包括第一微能量层11以及第二微能量层12,第一微能量层11和第二微能量层12之间共同连接有中间层13,第一微能量层11的顶端连接有上金属贴片层14,第二微能量层12的底端连接有下金属贴片层15,第一微能量层11和第二微能量层12由铁磁粉5

15份、电气石粉体5

15份、远红外粉体20

30份、太极石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量子微能量效应穴位压力刺激贴,其特征在于,包括微能量芯片组件(1),所述微能量芯片组件(1)的外部连接有上贴片层(2),所述微能量芯片组件(1)和上贴片层(2)的顶端共同连接有金属底贴片层(3),所述金属底贴片层(3)的顶端连接有塑料层(4);所述微能量芯片组件(1)包括第一微能量层(11)以及第二微能量层(12),所述第一微能量层(11)和第二微能量层(12)之间共同连接有中间层(13),所述第一微能量层(11)的顶端连接有上金属贴片层(14),所述第二微能量层(12)的底端连接有下金属贴片层(15);所述第一微能量层(11)和第二微能量层(12)由铁磁粉5

15份、电气石粉体5

15份、远红外粉体20

30份、太极石粉体2

8份、粘结剂40

60份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量子微能量效应穴位压力刺激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斌鲁金祥白雪峰尹秋燕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康怡德量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