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气水交替驱油的井距设计方法、装置及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330867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0 00:35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气水交替驱油的井距设计方法、装置及设备。所述方法包括:获取驱替生产参数;所述驱替生产参数用于表示对应于气驱过程和/或水驱过程的参数;利用所述驱替生产参数计算校正系数;所述校正系数用于表示基于驱替效果对驱替生产参数进行校正的参数;基于所述校正系数计算采收率;所述采收率用于描述驱替生产过程的开发效果;根据采收率确定对应于目标储层的经济优化井距;所述经济优化井距用于表示生产收益最大化时对应的井距;基于所述经济优化井距和储层参数确定目标井距。上述方法确定符合实际需要的井距,从而同时保证了经济收益和施工难度,提高了开采效率,对基于气水交替驱的油藏的开发做出了重要的指导。重要的指导。重要的指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气水交替驱油的井距设计方法、装置及设备


[0001]本说明书实施例涉及地层勘探开发
,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气水交替驱油的井距设计方法、装置及设备。

技术介绍

[0002]低渗

致密油藏在我国油气资源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在我国石油工业稳定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低渗

致密油藏存在渗透率低,渗流能力弱,地层能量下降快,补充地层能量难度大,产能下降快等问题,基于传统方式进行开采时,严重制约了油藏的开发效果。而CO2驱开发具有改善油水流度比、溶解膨胀、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等作用,改善了针对低渗

致密油藏的开采效果,显著提高了原油采收率。
[0003]在利用传统的气驱采油方式进行采油时,又出现了注入气突破过早、驱替效率低等问题。而气水交替注入方式进行开采时,由于气驱提高微观驱油效率和水驱提高宏观波及效率优势互补,产生了协同效应。气驱段塞阶段,水驱波及不到的残余油和以薄膜状存在于岩石表面上的残余油得到动用,从而提高了微观驱油效率。水驱段塞阶段,注入水封堵了之前注气形成的气窜通道,有效减弱了气体的指进现象,从而提高了水驱宏观波及效率。
[0004]而在通过气水交替注入驱替的方式进行开采时,需要考虑技术经济因素对油田开发成本的制约,也要考虑地质参数与井距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综合设计实际开采过程中较为合理的井距。因此,目前亟需一种能够在气水交替驱油过程中,综合考虑经济因素和地质条件以设计井距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气水交替驱油的井距设计方法、装置及设备,以解决如何优化气水交替驱油生产中的井距设计以改善开采效果的问题。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说明书实施例提出一种基于气水交替驱油的井距设计方法,包括:获取驱替生产参数;所述驱替生产参数用于表示对应于气驱过程和/或水驱过程的参数;利用所述驱替生产参数计算校正系数;所述校正系数用于表示基于驱替效果对驱替生产参数进行校正的参数;基于所述校正系数计算采收率;所述采收率用于描述驱替生产过程的开发效果;根据采收率确定对应于目标储层的经济优化井距;所述经济优化井距用于表示生产收益最大化时对应的井距;基于所述经济优化井距和储层参数确定目标井距。
[0007]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基于气水交替驱油的井距设计装置,包括:驱替生产参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驱替生产参数;所述驱替生产参数用于表示对应于气驱过程和/或水驱过程的参数;校正系数计算模块,用于利用所述驱替生产参数计算校正系数;所述校正系数用于表示基于驱替效果对驱替生产参数进行校正的参数;采收率评价模型构建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校正系数计算采收率;所述采收率用于描述驱替生产过程的开发效果;经济优化井距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采收率确定对应于目标储层的经济优化井距;所述经济优化
井距用于表示生产收益最大化时对应的井距;目标井距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经济优化井距和储层参数确定目标井距。
[0008]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基于气水交替驱油的井距设计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以实现以下步骤:获取驱替生产参数;所述驱替生产参数用于表示对应于气驱过程和/或水驱过程的参数;利用所述驱替生产参数计算校正系数;所述校正系数用于表示基于驱替效果对驱替生产参数进行校正的参数;基于所述校正系数计算采收率;所述采收率用于描述驱替生产过程的开发效果;根据采收率确定对应于目标储层的经济优化井距;所述经济优化井距用于表示生产收益最大化时对应的井距;基于所述经济优化井距和储层参数确定目标井距。
[0009]由以上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本说明书实施例在获取到驱替生成过程中的参数后,利用驱替生产参数计算校正系数,以对驱替生产的过程进行校正。之后,可以利用所述校正系数来计算采收率,从而确定相应的开发效果,并确定经济优化井距,以确定生产收益最大化时所设置的井距大小。最终,结合储层的相关参数,对实际井距进行调整,能够得到最终的目标井距。通过上述方法,能够结合实际生产中的地质参数和经济收益,确定符合实际需要的井距,从而同时保证了经济收益和施工难度,提高了开采效率,对基于气水交替驱的油藏开发做出了重要指导。
附图说明
[00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1]图1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一种基于气水交替驱油的井距设计方法的流程图;
[0012]图2A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一种井距设计图版的示意图;
[0013]图2B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一种井距设计图版的示意图;
[0014]图2C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一种井距设计图版的示意图;
[0015]图2D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一种井距设计图版的示意图;
[0016]图3A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一种井距设计图版的示意图;
[0017]图3B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一种井距设计图版的示意图;
[0018]图3C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一种井距设计图版的示意图;
[0019]图3D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一种井距设计图版的示意图;
[0020]图4A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一种井距设计图版的示意图;
[0021]图4B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一种井距设计图版的示意图;
[0022]图4C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一种井距设计图版的示意图;
[0023]图4D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一种井距设计图版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一种确定目标井距的场景示意图;
[0025]图6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一种基于气水交替驱油的井距设计装置的模块图;
[0026]图7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一种基于气水交替驱油的井距设计设备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说明书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说明书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说明书保护的范围。
[002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说明书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基于气水交替驱油的井距设计方法。所述基于气水交替驱油的井距设计方法的执行主体为基于气水交替驱油的井距设计设备,所述基于气水交替驱油的井距设计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服务器、工控机、PC机等。如图1所示,所述基于气水交替驱油的井距设计方法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0029]S110:获取驱替生产参数;所述驱替生产参数用于表示对应于气驱过程和/或水驱过程的参数。
[0030]驱替生产参数可以是用于表示对应于气驱过程和/或水驱过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气水交替驱油的井距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驱替生产参数;所述驱替生产参数用于表示对应于气驱过程和/或水驱过程的参数;利用所述驱替生产参数计算校正系数;所述校正系数用于表示基于驱替效果对驱替生产参数进行校正的参数;基于所述校正系数计算采收率;所述采收率用于描述驱替生产过程的开发效果;根据采收率确定对应于目标储层的经济优化井距;所述经济优化井距用于表示生产收益最大化时对应的井距;基于所述经济优化井距和储层参数确定目标井距。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校正系数包括气体注入量校正系数和流度比校正系数;所述利用所述驱替生产参数计算校正系数,包括:利用公式V
i
=ai2+bi+c计算气体注入量校正系数,式中,V
i
为气体注入量校正系数,i为注入气体在段塞中的质量比,a、b、c为表征函数系数;利用公式计算流度比校正系数,式中,C
i
为流度比校正系数,m
CO2
为气水交替注入过程中注入气体的质量分数,m
water
为气水交替注入过程中注入水的质量分数。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校正系数计算采收率,包括:利用公式计算采收率,式中,E
R
为采收率,V
k
为垂向非均质系数,k为渗透率,C
i
为流度比校正系数,M为流度比,n为井网密度,其中,P为地层压力,P
MMP
为最小混相压力,E
PV
=0.3872(V
i
×
PV)3‑
1.2521(V
i
×
PV)2+1.763V
i
×
PV+0.0136,其中,V
i
为气体注入量校正系数,PV为注入体积占总孔隙体积的比值。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采收率确定对应于目标储层的经济优化井距,包括:利用公式计算井网密度,式中,P为原油销售价格,C为原油措施成本,N为地质储量,E
R
为采收率,n为井网密度,M为单井总投资,A为含油面积;根据所述井网密度确定对应于目标储层的经济优化井距。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经济优化井距和储层参数确定目标井距,包括:根据经济优化井距获取井距设计图版;所述井距设计图版用于描述不同地层厚度及不
同渗透率下经济优化井距的变化情况;基于所述储层参数,在所述井距设计图版中确定目标井距。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井距设计图版中还包括年采液速度曲线;所述年采液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第五鹏祥赵乐坤刘同敬侯刚刚赵文越刘睿周建倪娟卢政佚韩富强史恒雨晏金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