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梁用工字钢加固梁的构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326293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0 00: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桥梁用工字钢加固梁的构造方法,设置左工字钢和右工字钢作为受力部件,通过在左腹板和右腹板之间固定梁,在左上翼缘和右上翼缘之间设置固定板,并在固定板和固定梁之间设置支撑梁,实现左工字钢和右工字钢的整体性能,设置方木、左支撑柱和右支撑柱,实现受力体系的整体受力,避免局部破坏。避免局部破坏。避免局部破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桥梁用工字钢加固梁的构造方法
[0001]
:本专利技术涉及桥梁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桥梁用工字钢加固梁的构造方法。
[0002]
技术介绍
:桥梁是常见的交通工程结构形式,在桥梁施工过程中一般需要搭设作业平台,以实现施工作业,现有的作业平台多在承台或者其他受力平台上直接设置工字钢作为受力部件,继而设置方木和作业平台,由于工字钢的腹板受力区较弱,容易产生破坏,因此,需要对工字钢的受力结构进行改进,以提高受力性能。
[0003]单工字钢受力单一,其承受作用力有限,在有条件时,可以设置双工字钢结构,双工字钢结构如果简单拼装,其无法形成整体,作用效果有限,对于双工字钢结构有必要对其整体受力性能进行研究,充分发挥双工字钢的加固效果,提高整体受力,保证结构的强度安全。
[0004]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桥梁用工字钢加固梁的构造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桥梁用工字钢加固梁的构造方法,所述加固梁采用工字钢结构,利用工字钢作为主要受力部件形成加固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梁包括左工字钢、右工字钢、方木、受力梁,其中左工字钢包括左上翼缘、左腹板和左下翼缘,所述右工字钢包括右上翼缘、右腹板和右下翼缘,所述方木分别位于所述左工字钢和所述右工字钢的左上翼缘和右上翼缘上,所述受力梁位于所述方木上,所述构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6]S1:在下部受力平台上放置所述左工字钢和所述右工字钢,所述左工字钢和所述右工字钢的左下翼缘和右下翼缘分别固定在所述下部受力平台的上表面上,所述左工字钢和所述右工字钢的左腹板和右腹板相互垂直,所述左下翼缘和所述右下翼缘之间留有间隙;
[0007]S2:在所述左腹板和所述右腹板之间设置固定梁,所述固定梁的左端与所述左腹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梁的右端与所述右腹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梁水平设置;
[0008]S3:在所述左上翼缘和所述右上翼缘之间设置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左上翼缘和所述左下翼缘的下表面平齐,所述固定板的左端与所述左上翼缘的右端之间通过左固定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的右端与所述右上翼缘的左端通过右固定螺栓固定连接;
[0009]S4:在所述固定梁与所述固定板之间设置支撑梁、左斜支撑杆、右斜支撑杆,其中支撑梁垂直设置,其上部与固定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其下部与所述固定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左斜支撑杆的上部与所述固定板的左侧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左斜支撑杆的下部与所述固定梁与所述左腹板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所述右斜支撑杆的上部与所述固定板的右侧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右斜支撑杆的下部与所述固定梁与所述右腹板的连接处固定连接;
[0010]S5:在所述左上翼缘的上表面上设置若干方木,在所述右上翼缘的上表面上设置若干方木,所述左上翼缘上的方木与所述右上翼缘上的方木平齐,在所述固定板上设置左支撑柱和右支撑柱,所述左支撑柱和所述右支撑柱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左支撑柱和所述
右支撑柱的上表面与方木的上表面平齐;
[0011]S6:在所述方木和所述左支撑柱、所述右支撑柱的上表面上设置受力梁,所述受力梁的左端位于所述左上翼缘的左端左侧,所述受力梁的右端位于所述右上翼缘的右端右侧;
[0012]S7:在所述受力梁的左端设置左斜梁,在所述受力梁的右端设置右斜梁,所述左斜梁的上端与所述受力梁位于所述左上翼缘左端的左侧部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左斜梁的下端与所述左下翼缘的左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右斜梁的上端与所述受力梁位于所述右上翼缘右端的右侧部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右斜梁的下端与所述右下翼缘的右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13]作为优选,所述左支撑柱和所述右支撑柱垂直方向的中心线分别位于所述支撑梁垂直方向中心线的左右两侧。
[0014]作为优选,所述加固梁与所述左下翼缘和所述右下翼缘之间设置有支撑部件。
[0015]作为优选,所述左上翼缘上的方木等间隔设置,所述右上翼缘上的方木等间隔设置。
[0016]作为优选,所述左斜梁和所述右斜梁可以选择为对称设置或非对称设置。
[0017]作为优选,所述左斜梁和所述右斜梁的材质可以选择为钢材。
[0018]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
[0019]设置双工字钢作为受力部件,利用双工字钢提高其传递受力效果,避免单个工字钢出现受力集中,引起腹板破坏;
[0020]在左腹板和右腹板之间设置固定梁,将左工字钢和右工字钢连接成为整体,避免局部受力,在左上翼缘和右上翼缘之间设置固定板,并在固定板与所述左上翼缘和所述右上翼缘之间设置左固定螺栓和右固定螺栓,实现固定板与左上翼缘、右上翼缘的固定,在固定板和固定梁之间设置支撑梁和左斜支撑杆、右斜支撑杆,从而形成超静定的支撑受力体系,也将固定板的作用力传递给固定梁和左右腹板;
[0021]在左上翼缘、右上翼缘上设置方木,固定板上设置左支撑柱和右支撑柱,形成整体受力体系,在方木、左支撑柱和右支撑柱上设置受力梁,受力梁受力后,将作用力均匀传递给方木和左支撑柱和右支撑柱,左支撑柱和右支撑柱将作用力传递给固定板,固定板与左上翼缘、右上翼缘固定连接,形成整体受力体系,而固定板下部又通过支撑梁和左斜支撑杆、右斜支撑杆与左腹板、右腹板以及固定梁连接,该受力体系可以保证受力梁作用力的分散,避免局部受力,其支撑效果更好;
[0022]所述左支撑柱和右支撑柱可以选择为橡胶柱结构,利用橡胶柱结构可以实现柔性受力,尤其是受力梁利用橡胶柱向下传递作用力时,可以避免局部的刚性破坏,柔性柱承担弹性变化,可以保证结构的受力效果。
[0023]受力梁的左右两端均位于左上翼缘和右上翼缘的外部,受力梁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左下翼缘、右下翼缘连接,形成对拉结构体系,所述左斜梁和右斜梁可以为预应力加固结构,形成对受力梁的拉力作用,避免结构产生位移,也可以有效保证结构整体受力。
[0024]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
[002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桥梁用工字钢加固梁的构造方法,设置左工字钢和右工字钢作为受力部件,通过在左腹板和右腹板之间固定梁,在左上翼缘和右上翼缘之间设置固定板,
并在固定板和固定梁之间设置支撑梁,实现左工字钢和右工字钢的整体性能,设置方木、左支撑柱和右支撑柱,实现受力体系的整体受力,避免局部破坏。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固定板及固定梁设置示意图。
[0028]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针对说明书附图内容,对本专利技术限定的结构,进行具体的解释说明。
[0029]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桥梁用工字钢加固梁的构造方法,所述加固梁采用工字钢结构,利用工字钢作为主要受力部件形成加固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梁包括左工字钢1、右工字钢2、方木3、受力梁4,其中左工字钢1包括左上翼缘11、左腹板12和左下翼缘13,所述右工字钢2包括右上翼缘21、右腹板22和右下翼缘23,所述方木3分别位于所述左工字钢1和所述右工字钢2的左上翼缘11和右上翼缘21上,所述受力梁4位于所述方木3上,所述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桥梁用工字钢加固梁的构造方法,所述加固梁采用工字钢结构,利用工字钢作为主要受力部件形成加固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梁包括左工字钢、右工字钢、方木、受力梁,其中左工字钢包括左上翼缘、左腹板和左下翼缘,所述右工字钢包括右上翼缘、右腹板和右下翼缘,所述方木分别位于所述左工字钢和所述右工字钢的左上翼缘和右上翼缘上,所述受力梁位于所述方木上,所述构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在下部受力平台上放置所述左工字钢和所述右工字钢,所述左工字钢和所述右工字钢的左下翼缘和右下翼缘分别固定在所述下部受力平台的上表面上,所述左工字钢和所述右工字钢的左腹板和右腹板相互垂直,所述左下翼缘和所述右下翼缘之间留有间隙;S2:在所述左腹板和所述右腹板之间设置固定梁,所述固定梁的左端与所述左腹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梁的右端与所述右腹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梁水平设置;S3:在所述左上翼缘和所述右上翼缘之间设置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左上翼缘和所述左下翼缘的下表面平齐,所述固定板的左端与所述左上翼缘的右端之间通过左固定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的右端与所述右上翼缘的左端通过右固定螺栓固定连接;S4:在所述固定梁与所述固定板之间设置支撑梁、左斜支撑杆、右斜支撑杆,其中支撑梁垂直设置,其上部与固定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其下部与所述固定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左斜支撑杆的上部与所述固定板的左侧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左斜支撑杆的下部与所述固定梁与所述左腹板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所述右斜支撑杆的上部与所述固定板的右侧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右斜支撑杆的下部与所述固定梁与所述右腹板的连接处固定连接;S5:在所述左上翼缘的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仝蓓蓓张孝彦史龙飞翟保尊王艺颖贾帅营
申请(专利权)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