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排防水综合处理系统的施工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32502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0 00: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隧道排防水综合处理系统的施工方法,综合处理系统包含外截水系统、外排系统、隧道防水系统以及隧道排水系统;外截水系统包含外地面上的截水槽以及截水槽至集水处的输送管道,外排系统包含位于外隔水层和连接于外隔水层临近隧道口一侧的外排水沟,隧道防水系统包含设置于衬砌内的防水层、隧道排水系统包含隧道中路面两侧的边排水沟等;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隧道外截水槽、外隔水层和外排水沟,有效的排防隧道上部坡体的集水和雨水时期的大量流水;通过在隧道内部的防水层、第一止水带和环向排水管等,可将隧道内裂隙和溶洞内流水进行疏导和排出;通过泄水孔与环向排水管连接,利于加固隧道衬砌内的水流通过挡土墙进行排出。排出。排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排防水综合处理系统的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隧道施工
,特别涉及一种隧道排防水综合处理系统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隧道建设中,为保证其正常运营通常会在隧道内设排水设施,这样可以让隧道在使用过程中保证其主体结构的安全,延长和保证使用的年限。在目前隧道施工中,普遍采用现浇混凝土的排水系统,其不仅存在施工效率低、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而且浇混凝土过程中容易导致排水管路堵塞。且在排水系统投入正常使用之后,现场浇注的混凝土排水沟及混凝土检查井易开裂,导致水进入隧底,从而引起翻浆冒泥等病害。此外,还有通过隧道防排水进行整体排水的,但缺乏对隧道外侧、底部和内部综合排水的针对化设计,从而使得排水量小,抵御不利环境因素的能力偏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隧道排防水综合处理系统的施工方法,用以解决在隧道外侧、内部以及隧道底部的综合性排水以及预制管节撑接、对齐、拉紧一次完成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隧道排防水综合处理系统的施工方法,综合处理系统包含外截水系统、外排系统、隧道防水系统以及隧道排水系统;所述外截水系统包含外地面上的截水槽以及截水槽至集水处的输送管道,所述外排系统包含位于外隔水层和连接于外隔水层临近隧道口一侧的外排水沟,所述隧道防水系统包含设置于衬砌内的防水层、设置于衬砌内部的第一止水带和设置在仰拱内部的第二止水带,所述隧道排水系统包含隧道中路面两侧的边排水沟、设置在路面中央下部的中央排水沟、设置在衬砌内部的环向排水管和纵向排水管、以及设置在隧道底部的沟横向排水管和横向排水盲沟;综合处理系统的施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隧道施工前,在岩体上的外地面上至少设置一条截水槽,截水槽的长度方向与隧道长向垂直设置,在截水槽的下方外地面上设置有水平的外隔水层;并在外隔水层临近隧道开挖口一侧设置外排水沟,且在外排水沟外侧设置防落墙;步骤二、隧道开挖时,在衬砌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拱圈背部以砂浆涂抹平整;隧道的明洞洞身和暗洞洞身的初衬内满铺防水层;且根据明洞和暗洞的不同区别设计防水层;步骤三、在防水层与隧道外边线之间预先施工环向排水管和纵向排水管,其中环向排水管和纵向排水管均埋设在排管定位槽内且底部设置有定位槽的脚填层,环向排水管为沿隧道拱形外周间隔设置,纵向排水管在拱脚处沿隧道长向设置;环向排水管和纵向排水管外周被防水层包裹;步骤四、在隧道的初衬和二衬之间的环向施工缝处埋设有第一止水带,在仰拱之
间的施工缝处埋设有第二止水带,第一止水带和第二止水带在拱脚处搭接;步骤五、在仰拱与隧道路面之间的隧道基层内设置有中央排水沟和边排水沟,中央排水沟在路面中部并沿隧道行进方向设置,边排水沟设置在两侧并沿沿隧道行进方向设置;在两个边排水沟之间设置有横向排水盲沟,两平行的横向排水盲沟之间连接有纵向排水盲沟;步骤六、在中央排水沟和纵向排水管之间还垂直连接有横向排水管,横向排水管与中央排水沟连接一侧高度低于横向排水管与纵向排水管连接一侧高度;在隧道路面两侧还设置有边排水浅槽;且横向排水管上还间隔设置有横向排水支管;步骤七、施工时,隧道一侧设置有挡土墙,在挡土墙上预留有泄水孔;并在挡土墙和隧道边线连接处设置防水层,在挡土墙内部对应设置环向排水管和纵向排水管;由此形成立体的综合性质的防排水处理系统。
[0005]进一步的,对于步骤一中、防落墙采用防水混凝土浇筑而成,且在防落墙底部与隧道之间还连接有抗震连筋;所述外隔水层通过粘土铺设而成且高度不低于外排水沟顶部高度。
[0006]进一步的,对于步骤二中,明洞中防水层采用无纺布+EVA 防水板+无纺布,采用热风双焊缝施工工艺;暗洞洞身除仰拱外满铺防水层,防水层采用 EVA 防水板+无纺布,采用热风双焊缝施工工艺;无纺布与防水板间不复合;且在暗洞洞身顶部预先打设超前支护。
[0007]进一步的,对于步骤三、所述纵向排水暗管汇集的地下水以及路面下渗水并通过横向支管流入中央排水沟,且在中央排水沟沟每隔 300m 间距设置一处检查井,每两个检查井中间设置一处沉沙池;地下水均通过中央排水沟排出洞外。
[0008]进一步的,所述外截水沟设置范围不小于隧道的宽度且倾斜度设置对应将隧道坡面流水截走;外截水沟下部的外排水沟将其上部的流水或自外截水沟下部引下来的流水排至坡下引离隧道洞口。
[0009]进一步的,对于步骤五中,所述纵向排水盲沟和横向排水盲沟均设置在中央排水沟以上的隧道基层内,横向排水盲沟向一端倾斜;其中纵向排水盲沟正对边排水浅槽下方设置并通过连管与横向排水管连接。
[0010]进一步的,对于步骤六中,所述排水浅槽两端接入隧道路两侧的边排水沟;边排水沟阻断地下毛细水,排出由表面渗入路面铺装结构内部的水。
[0011]进一步的,步骤七中,所述泄水孔在临近隧道一侧高于远离隧道一侧且倾斜度不小于5%;横向排水管的倾斜度不小于2%。
[0012]进一步的,所述泄水孔与环向排水管连接,并通过环向排水管将水排入隧道外;所述环向排水管和防水层在挡土墙处通过台阶状与之连接,且台阶顶面高度至少为挡土墙高度的一半以上;环向排水管上间隔设置有引水口。
[0013]进一步的,在不设明洞的洞口段衬砌距离洞口 5

12m 处、衬砌结构变化处、连续

级围岩间距约 48m 设置一道沉降缝或抗震缝,缝宽 不小于5cm,防水采用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背贴式止水带;在洞口明暗交界面、覆盖层与基岩交接面、软硬岩交界面、浅埋和深埋交界面、浅埋地表地形突变处、洞身

级围岩较差段设置一道抗震缝。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1) 本专利技术通过隧道外截水槽、外隔水层和外排水沟,有效的排防隧道上部坡体的
集水和雨水时期的大量流水;此外,还在外排水沟外侧设置有防落墙,进一步保证了在雨水冲刷下截留大体积落物,且抗震连筋的设置可进一步保证外部防排水结构与隧道的有机结合;2) 本专利技术通过在隧道内部的防水层、第一止水带、边排水沟、中央排水沟、边排水浅槽、纵向排水盲沟和环向排水管等,可将隧道内裂隙和溶洞内流水进行疏导和排出、对于隧道衬砌内的渗水也可针对性的进行防排;且对于隧道内路面及仰拱以上的水体进行集中系统的排放;3) 本专利技术通过泄水孔与环向排水管连接,利于加固隧道衬砌内的水流通过挡土墙进行排出,利于更合理的处理隧道内部岩体的排水和保证整体的受力稳定性;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和其它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中所特别指出的方案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隧道明洞排水结构施工设置连接示意图;图2是隧道暗洞排水结构施工设置连接示意图;图3是纵向排水管、防水层及其连接结构示意图一;图4是纵向排水管、防水层及其连接结构示意图二;图5是中央排水沟及其连接结构示意图;图6是横向排水支管结构示意图一;图7是横向排水支管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排防水综合处理系统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综合处理系统包含外截水系统、外排系统、隧道防水系统以及隧道排水系统;所述外截水系统包含外地面(30)上的截水槽(31)以及截水槽(31)至集水处的输送管道,所述外排系统包含位于外隔水层(32)和连接于外隔水层(32)临近隧道(1)口一侧的外排水沟(33),所述隧道防水系统包含设置于衬砌(2)内的防水层(41)、设置于衬砌(2)内部的第一止水带(5)和设置在仰拱(3)内部的第二止水带(20),所述隧道排水系统包含隧道(1)中路面(6)两侧的边排水沟(7)、设置在路面(6)中央下部的中央排水沟(8)、设置在衬砌(2)内部的环向排水管(13)和纵向排水管(15)、以及设置在隧道(1)底部的沟横向排水管(18)和横向排水盲沟(21);综合处理系统的施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隧道(1)施工前,在岩体(27)上的外地面(30)上至少设置一条截水槽(31),截水槽(31)的长度方向与隧道(1)长向垂直设置,在截水槽(31)的下方外地面(30)上设置有水平的外隔水层(32);并在外隔水层(32)临近隧道(1)开挖口一侧设置外排水沟(33),且在外排水沟(33)外侧设置防落墙;步骤二、隧道(1)开挖时,在衬砌(2)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拱圈背部以砂浆涂抹平整;隧道(1)的明洞洞身和暗洞洞身的初衬(201)内满铺防水层(41);且根据明洞和暗洞的不同区别设计防水层(41);步骤三、在防水层(41)与隧道外边线(16)之间预先施工环向排水管(13)和纵向排水管(15),其中环向排水管(13)和纵向排水管(15)均埋设在排管定位槽(14)内且底部设置有定位槽的脚填层(17),环向排水管(13)为沿隧道(1)拱形外周间隔设置,纵向排水管(15)在拱脚处沿隧道(1)长向设置;环向排水管(13)和纵向排水管(15)外周被防水层(41)包裹;步骤四、在隧道(1)的初衬(201)和二衬(202)之间的环向施工缝处埋设有第一止水带(5),在仰拱(3)之间的施工缝处埋设有第二止水带(20),第一止水带(5)和第二止水带(20)在拱脚处搭接;步骤五、在仰拱(3)与隧道路面(6)之间的隧道基层(24)内设置有中央排水沟(8)和边排水沟(7),中央排水沟(8)在路面(6)中部并沿隧道(1)行进方向设置,边排水沟(7)设置在两侧并沿沿隧道(1)行进方向设置;在两个边排水沟(7)之间设置有横向排水盲沟(21),两平行的横向排水盲沟(21)之间连接有纵向排水盲沟(10);步骤六、在中央排水沟(8)和纵向排水管(15)之间还垂直连接有横向排水管(18),横向排水管(18)与中央排水沟(8)连接一侧高度低于横向排水管(18)与纵向排水管(15)连接一侧高度;在隧道路面(6)两侧还设置有边排水浅槽(9);且横向排水管(18)上还间隔设置有横向排水支管(23);步骤七、施工时,隧道(1)一侧设置有挡土墙(11),在挡土墙(11)上预留有泄水孔(12);并在挡土墙(11)和隧道(1)边线连接处设置防水层(41),在挡土墙(11)内部对应设置环向排水管(13)和纵向排水管(15);由此形成立体的综合性质的防排水处理系统。2.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柯郭真河廖朝晖刘佳康桂亮王洋谢海彬陈小丽徐会超高顺治付凯斌苏文卓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冠粤路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