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暨南大学专利>正文

黄芩苷在制备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耐药性药物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2282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3: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黄芩苷在制备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耐药性药物中的应用,属于生物医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伊马替尼浓度浓度递增的方法成功构建了BC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黄芩苷在制备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耐药性药物中的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医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黄芩苷在制备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耐药性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Leukemia,CML)是血液系统中造血干细胞以髓系增生为特点的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其典型的遗传学特征为发生易位形成费城染色体,并由此产生BCR

ABL1融合基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约占成人新发白血病的15%,CML的临床过程可分为慢性期(CP),加速期(AP)和爆炸期(BP)
[1]。在引入TKI(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之前,治疗的主要手段是干扰素α(IFN

α)和干细胞移植
[2]。对IFN

α的反应很少持久,并且治疗与大量毒性相关,这种治疗伴随着明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且仅对少数患者可用
[3]。BCR

ABL1融合基因是导致CML的主要因素,因此被作为药物靶点广泛研究。
[0003]伊马替尼(Imatinib,IM)的出现正是针对这一靶点设计的,作为首个获批上市的BCR

ABL1抑制剂,在CML的一线治疗用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是一种小分子抗肿瘤药物,被称为革命性的分子靶向药物,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H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具有良好的疗效
[4]。在前期的治疗中,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能够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其治疗后患者10年存活率可达83.3%
[5]。但是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CML患者中,约有25%会产生耐药性
[6],从而导致药物疗效明显减弱。而产生CML伊马替尼耐药临床上主要分为BCR

ABL1依赖性耐药和BCR

ABL1非依赖性耐药两种机制。BCR

ABL1依赖性耐药的机制主要是通过ABL激酶结构域的突变
[7],BCR

ABL1过表达
[8]或MDR1上调
[9]介导的。由BCR

ABL1基因突变引起为主,主要影响T315,这种突变会干扰IM与BCR

ABL1的结合,这一突变大大减弱了伊马替尼对CML的敏感性
[10]。但是第三代TKI帕纳替尼的出现,能有效治疗CML患者伴T315I突变,伴随着一些副作用外,已基本得到缓解
[11]。
[0004]另一方面,BCR

ABL1非依赖性耐药是与BCR

ABL1无关的TKI抗性,其潜在机制尚未得到很好的理解。BCR

ABL1非依赖性耐药的原因很多,包括CML白血病干细胞
[12]、JAK

STAT信号的过度激活
[13]、几种跨膜药物转运蛋白的多态性
[14]等。由于这种耐药机制复杂目前临床还没有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因此近年成为白血病研究的热点之一。
[0005]对CML存在的BCR

ABL1抑制剂伊马替尼的耐药性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主要问题。IM抗性通常是由BCR

ABL1的继发性突变引起的,该继发性突变会干扰药物结合
[15]。然而,在许多情况下,BCR

ABL1中没有突变,并且这种独立于依赖性耐药的TKI抗性的基础仍有待阐明。尽管IM在用于治疗早期疾病时可显着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该药物并非治愈性药物。对IM的抗药性,尤其是在晚期疾病中,导致疾病的复发和进展。对IM的抗药性可能来自多种机制,大致可分为BCR

ABL1依赖性耐药或BCR

ABL1非依赖性耐药的机制。有文献报道,在IM抗性的CML患者中有50%或更多存在于BCR

ABL1非依赖性耐药,并且这样
的BCR

ABL1非依赖性IM耐药的机制有待阐明
[16,17]。研究发现其与旁路信号通路的激活密切相关,例如:PI3K、KRAS和JAK2等
[18,19],弥补了酪氨酸激酶活性的损失,可导致CML细胞的持续增殖。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CML耐药可能与白血病干细胞的存在有关,研究表明由于白血病干细胞的存在,LSC能够自我更新,从而导致治疗耐药性和疾病进展。LSC经常处于静止状态。因此,当前的策略不能有效地消除LSC和疾病
[20]。这些发现暗示CML白血病干细胞可使用BCR

ABL以外的存活信号来维持IM的生存能力
[21]。了解CML中白血病干细胞对IM固有抗性的机制对于设计消除残留白血病的策略至关重要。
[0006]黄芩苷是从黄芩根中提取分离出来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常温下为淡黄色粉末,味苦。黄色针状结晶,难溶于甲醇、乙醇、丙酮、微溶于氯仿和硝基苯、几乎不溶于水,并遇三氯化铁显绿色,遇乙酸铅生成橙色的沉淀。溶于碱及氨水初显黄色,不久则变为黑棕色,可溶于热乙酸。黄芩苷是源于中药黄芩的黄酮类成分,其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不仅具有抑菌、利尿、抗炎、降胆固醇、抗血栓形成、缓解哮喘、泻火解毒、止血、安胎、抗变态反应及解痉作用,还具有调节某些疾病的作用,有较强的抗癌反应生理效能
[22]。最近,因为它的抗癌功能具有低毒性,包括抑制增殖,诱导凋亡,细胞自噬性死亡及其抗转移活性
[23

26],研究者对黄芩苷引起越来越大的兴趣。研究表明,黄芩苷可用于治疗乳腺癌
[27]、肝癌
[28]及骨肉瘤
[28]等疾病。黄芩苷可通过激活caspase

9和caspase

3途径的线粒体依赖性来诱导ALL发生凋亡
[30]。此外,黄芩苷也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诱导HDAC

1降解,使AML细胞系和原代AML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
[31]。黄芩苷对K562细胞处理后,软琼脂中的菌落形成能力发生显著降低
[32]。因其具有降低脑血管阻力,改善脑血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及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目前临床用于脑血管病后瘫痪的治疗。在人胰腺癌细胞中,黄芩苷可通过下调抗凋亡蛋白MCL1诱导凋亡性细胞死亡
[33]。然而,黄芩苷在治疗BCR

ABL1非依赖性耐药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黄芩苷在制备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耐药性药物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通过靶标鉴定等实验获得黄芩苷在抗BCR

ABL1非依赖性耐药的靶标是MCL1。我们可以推测,黄芩苷与MCL1在发挥抗肿瘤活性中具有密切地联系。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黄芩苷和/或靶蛋白MCL1在制备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对伊马替尼的BCR

ABL1非依赖性耐药的药物中的应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对伊马替尼的BCR

ABL1非依赖性耐药为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对伊马替尼的BCR

ABL1非依赖性耐药。3.黄芩苷在制备抑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耐药性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的药物或抑制白血病干细胞自我更新药物中的应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耐药性细胞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对伊马替尼耐药性细胞;进一步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对伊马替尼耐药性细胞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对伊马替尼的BCR

ABL1非依赖性耐药细胞。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黄芩苷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费嘉黄桂萍
申请(专利权)人:暨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