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直流输电
,尤其涉及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海上风电直流送出工程均为采用对称单极的直流工程,当输送容量增大时,对称单极结构可能无法满足设备要求和可靠性要求,需要采用双极结构。
[0003]陆上双极直流系统换流站中性线一般采用接地极接地,即单极运行时可通过大地回线进行通流;而海上风电送出用直流系统应用环境特殊,若采用海水接地极,则海水中将流过电流,一般不被允许,因此海上风电双极直流送出工程一般需要采用中性线直流海缆。
[0004]海上风电直流送出工程采用一回对称单极直流系统时,仅需正极直流电缆和负极直流电缆共两回直流电缆;而采用一回双极直流系统时,则须正极直流电缆、负极直流电缆和金属中线电缆三回直流电缆;对于大容量海上风电送出工程,可能采用多个送端和一个受端的双极输电结构,由于直流海缆通流能力的限制,需要在受端直流处并联汇集,此时直流海缆数量为2n回极线海缆和n回中性线海缆,由于海缆造成的输电成本和用海面积的较高。
专利技术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和受端双极换流站;所述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通过第一正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连接,所述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通过第一负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连接,所述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均通过第一中性线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连接;所述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通过第二正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连接,所述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通过第二负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连接,所述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均通过第二中性线直流海缆与所述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性线直流海缆长期通流选型为max(X1,X2);所述第二中性线直流海缆长期通流选型为X2;其中,X1为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X2为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性线直流海缆的长期运行电流不超过所述第一中性线直流连接海缆长期通流选型,具体为:max(X1,X2)≥(Y1+Y2);其中,max(X1,X2)为第一中性线直流海缆通流选型,X1为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X2为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Y1和Y2分别为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和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同时以单极金属中线回线运行的长期运行电流。4.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性线直流连接海缆通流选型具备秒级过负荷能力,具体为:在受端双极换流站发生直流单极故障时,第一中性线直流海缆的秒级通流能力为(X1+X2),其中,X1为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X2为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5.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交流侧用于连接第一风电场的风机;所述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交流侧用于连接第二风电场的风机;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交流侧用于连接负载。6.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送端双极换流站和受端双极换流站;所述送端双极换流站包括M个送端双极换流站,分别为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到第M送端双极换流站;所述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通过第1正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连接,所述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通过第1负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连接,所述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均通过第1中性线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连接;第i送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通过第i正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连接,第i送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通过第i负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连接,第i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通过第i中性线直流海缆与所述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连接,其中,M≥2,i=2,
…
,M。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中性线直流海缆
长期通流选型为max(X1,X2,
…
,X
M
);所述第i中性线直流海缆长期通流选型为X
i
;所述第1中性线直流海缆的长期运行电流不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晓斌,卢毓欣,李岩,辛清明,邹常跃,徐迪臻,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