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岸施工区开放式降水结合土方开挖的基坑开挖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9052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2: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河岸施工区开放式降水结合土方开挖的基坑开挖结构,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建筑基坑开挖采用分段分层式,边坡放坡系数为1:1;建筑基坑土方开挖的边线外分别设置有一排降水井,建筑基坑内在迎水面及临河面分别增设一排降水井,迎水面及临河面的降水井与其各自对应的边线外的降水井呈梅花形布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性强,适合于卵石层降水,埋设方便,连接简单,便于现场操作,省去滤水层,采用螺旋桥式滤水钢管可以自动过滤出水,在施工中可保证降水效果及质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加快了施工进度,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施工方便,值得推广使用。值得推广使用。值得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河岸施工区开放式降水结合土方开挖的基坑开挖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建筑施工
,特别涉及基坑的土方开挖及降水施工,具体是一种河岸施工区开放式降水结合土方开挖的基坑开挖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新农村集中居住点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按照统一要求搬迁合并,统一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县城亟待发展,建设用地紧张,所以工程地址会选在河岸两侧,但地下结构施工时,多年冲刷形成的砂卵石层和地下水给施工带来极大的不便,且卵石层下有岩石层,对封闭降水带来极大的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河岸施工区开放式降水结合土方开挖的基坑开挖结构。该结构是开放式降水与土方开挖结合,根据不同基坑标高设置不同长度的降水井,有序结合,有效降水。
[0004]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一种河岸施工区开放式降水结合土方开挖的基坑开挖结构,建筑基坑开挖采用分段分层式,边坡放坡系数为1:1;建筑基坑土方开挖的边线外分别设置有一排降水井,建筑基坑内在迎水面及临河面分别增设一排降水井,迎水面及临河面的降水井与其各自对应的边线外的降水井呈梅花形布置。
[0006]进一步的,降水井采用螺旋桥式滤水钢管,螺旋桥式滤水钢管包括管体,管体上开设有若干桥式孔眼,若干桥式孔眼呈螺旋状围绕管体布置。
[0007]进一步的,每排降水井中,相邻的两个降水井的间距为10000mm。
[0008]进一步的,降水井的外露长度为200mm。
[0009]本技术是针对河岸的特殊地质条件而专门设计的建筑基坑的降水结构,
[0010]该降水结构适用性强,适合于卵石层降水,埋设方便,连接简单;该降水结构便于现场操作,省去滤水层,采用螺旋桥式滤水钢管可以自动过滤出水,在施工中可保证降水效果及质量。本技术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而且施工方便,可节约施工工期十几天,节约了人工费约数万元,值得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0011]此处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来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12]图1为本技术中建筑基坑的平面布置。
[0013]图2为本技术中建筑基坑的剖面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中螺旋桥式滤水钢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建筑基坑1中间区域的加强降水井布置图。
[0016]图中:1

建筑基坑、2

降水井、3

迎水面、4

临河面、5

管体、6

桥式孔眼、7

中间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技术,以下结合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清楚、完整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18]一项河岸旁的新建工程,根据该工程的勘察报告显示,地下水位埋深为现状地表下2.0~3.15m,稳定水位绝对标高为910.82~913.04m,地下水位变幅2.0m左右。场地地质条件如下:
[0019][0020]该工程中,由于地质条件的特殊性,无法在岩石层进行帷幕桩的封闭降水施工,所以为保证施工安全,采用如下降水结构。
[002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实施例,一种河岸施工区开放式降水结合土方开挖的基坑开挖结构:
[0022]1)建筑基坑1结构:建筑基坑1的长为193200mm、宽为71600mm;建筑基坑1的开挖采用分段分层式,边坡放坡系数为1:1,具体开挖时,首先分两阶段,第一阶段分两层三段开挖至标高

7.8m,第二阶段一次性开挖至设计要求基底标高,具体如图2所示。
[0023]2)降水结构:由于工程地下结构施工在卵石层操作,卵石层下为岩石层,所以如图1所示,在建筑基坑1土方开挖的边线外东、南、西、北四面分别设置一排降水井2,建筑基坑1内在迎水面3及临河面4分别增设一排降水井2,迎水面3(北面)及临河面4(东面)的降水井2与其各自对应的边线外的降水井2呈梅花形布置,即两排降水井2相互均匀错开布置;每排的降水井2中,相邻的两个降水井2的间距为10000mm。在建筑基坑1中间区域7因基础埋深较深需加强时根据基础埋深确定其长度,且避开基础梁位置选址并设置同种降水井2加强降水效果,如图2及图4所示。
[0024]由于河岸的特殊地质条件,在开挖过程中塌孔导致无法成孔,无法采用传统的无砂管施工。卵石层下为岩石层,又无法采用封闭降水,无法进行帷幕桩的施工。所以综合考虑地质条件的优劣,降水井2采用自动过滤的螺旋桥式滤水钢管,螺旋桥式滤水钢管包括管体5,管体5上开设有若干桥式孔眼6,若干桥式孔眼6呈螺旋状围绕管体5布置,如图3所示;
螺旋桥式滤水钢管的管径为273mm,壁厚为5mm,内径为246mm,每段长度为3m,外露长度为200mm。螺旋桥式滤水钢管有较高的过水能力、管体强度高、防腐力强、采用钢板冲孔并卷制而成,重量轻、价格低,下管操作方便,连接简单可行,采用点焊法进行连接,点与点间距不大于50mm。
[0025]对于降水井2的埋设,由于卵石层成孔后塌孔严重,无法采用钻机成孔。现场在土方开挖过程中每到一阶段一标高时,根据设计施工降水井2,降水井2采用挖掘机放坡开挖成坑后直接埋设降水井2。降水井2设置于边坡上平台部位,在土方开挖时直接用反铲挖掘机开挖埋设于岩层上表面;平台降水井需要根据埋设深度放坡开挖降水井埋设坑,如坑内积水较多,采用水泵抽水后继续开挖,直到挖至埋深位置。放置螺旋桥式滤水钢管后用开挖出的原状卵石及时回填。施工时先埋设外围(基坑边线外侧)降水井2,抽水后再进行内围(基坑边线内侧迎水面3及临河面4)降水井2的施工,最后施工强部位降水井2。
[0026]上面是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了清楚、完整地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岸施工区开放式降水结合土方开挖的基坑开挖结构,其特征在于:建筑基坑开挖方式为分段分层式,边坡放坡系数为1:1;建筑基坑土方开挖的边线外分别设置有一排降水井,建筑基坑内在迎水面及临河面分别增设一排降水井,迎水面及临河面的降水井与其各自对应的边线外的降水井呈梅花形布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岸施工区开放式降水结合土方开挖的基坑开挖结构,其特征在于:降水井采用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琳琳武生文张恒黄瑞新魏丽琴康慧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五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