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27892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1:43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驱动装置的一个形态包括:马达,所述马达具有转子和第一轴承,所述转子能够以马达轴为中心旋转,所述第一轴承将转子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一保持件,所述第一保持件对第一轴承进行保持;以及油喷射部,所述油喷射部具有喷射油的第一喷射口。第一保持件具有:缓冲部,所述缓冲部与第一喷射口隔着间隙相向,并且将第一喷射口覆盖;第一引导流路,所述第一引导流路从缓冲部延伸,将油向第一轴承引导。将油向第一轴承引导。将油向第一轴承引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驱动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公知一种将从油喷射部喷射的油供给至轴承的结构。例如,作为这样的油喷射部,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管道。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

25964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在上述结构中,从油喷射部喷射的油的至少一部分有可能与对轴承进行保持的部分等发生碰撞而飞溅,从而不会到达轴承。因此,向轴承供给的油的量可能会减少。
[0005]考虑到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驱动装置,其具有能够抑制向轴承供给的油的量减少的结构。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的驱动装置的一形态包括:马达,所述马达具有转子和第一轴承,所述转子能够以马达轴为中心旋转,所述第一轴承将所述转子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一保持件,所述第一保持件对所述第一轴承进行保持;以及油喷射部,所述油喷射部具有喷射油的第一喷射口。所述第一保持件具有缓冲部和第一引导流路,所述缓冲部与所述第一喷射口隔着间隙相向,并且将所述第一喷射口覆盖,所述第一引导流路从所述缓冲部延伸,将油向所述第一轴承引导。专利技术效果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形态,能够在驱动装置中对向轴承供给的油的量减少这一情况进行抑制。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示意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图1中的
Ⅱ‑Ⅱ
剖视图。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表示第一引导流路的图。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表示第二引导流路的图。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壁部以及第一油喷射部的立体剖视图。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第一油喷射部以及第二油喷射部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第一引导流路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引导壁部的剖视图。符号说明1驱动装置;2马达;11第一油喷射部(油喷射部);16a、116a第一喷射口;16b第二喷射口;17油流路;20转子;26第一轴承;27第二轴承;30定子;63d贯穿孔;61b第二保持件;63第一保持件;63c支承部;63e外侧开口部;63f引导肋;65、265引导壁部;65a内周面(壁面);67、167、267缓冲部;71、171、271第一引导流路;71a、171a、271a第一流路部;71b、271b第二流路部;72第二引导流路;J1马达轴;J4中心轴;O油。
具体实施方式
[0009]在下文的说明中,以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搭载于位于水平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为基础,规定铅垂方向并进行说明。即,对于在下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对于铅垂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而言,只要至少满足驱动装置搭载于位于水平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即可。
[0010]在附图中,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为铅垂方向。+Z侧为铅垂方向上侧,

Z侧为铅垂方向下侧。在下文的说明中,将铅垂方向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铅垂方向下侧简称为“下侧”。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是搭载驱动装置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在下述各实施方式中,+X侧为车辆的前侧,

X侧为车辆的后侧。Y轴方向为与X轴方向及Z轴方向两者正交的方向,其为车辆的左右方向即车宽方向。在下述各实施方式中,+Y侧为车辆的左侧,

Y侧为车辆的右侧。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为与铅垂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
[0011]另外,前后方向的位置关系不限于下述各实施方式的位置关系,也可以是,+X侧为车辆的后侧,

X侧为车辆的前侧。在这种情况下,+Y侧为车辆的右侧,

Y侧为车辆的左侧。
[0012]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马达轴J1在与铅垂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延伸。更详细而言,马达轴J1在与铅垂方向正交的Y轴方向即车辆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在下文的说明中,若没有特别说明,则将与马达轴J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周向即马达轴J1的绕轴方向简称为“周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平行的方向”还包括大致平行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还包括大致正交的方向。
[0013]<第一实施方式>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和电动汽车(EV)等以马达作为动力源的车辆,并用作其动力源。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1包括马达2、传递装置3、外壳6、油泵96、冷却器97以及油供给部10,其中,传递装置3包括减速装置4以及差动装置5。如图2所示,油供给部10具有第一油喷射部11和第二油喷射部12。也就是说,驱动装置1包括第一油喷射部11、第二油喷射部1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1不包括逆变器单元。换言之,驱动装置1构造成与逆变器单元分体。
[0014]如图1所示,外壳6将马达2以及传递装置3收纳在内部。外壳6具有马达收纳部61、齿轮收纳部62、第一保持件63。也就是说,驱动装置1包括第一保持件63。马达收纳部61是将后述的转子20以及定子30收纳在内部的部分。马达收纳部61从径向外侧围住后述的定子芯体32。
[0015]马达收纳部61具有对后述第二轴承27进行保持的第二保持件61b。也就是说,驱动装置1包括第二保持件61b。第二保持件61b位于定子30的右侧。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第二保持件61b是具有将第二轴承27支承于内侧的环状的支承部。未图示的环状的支承部具有使支承部的外部与内部相连的贯穿孔。齿轮收纳部62是将传递装置3收纳在内部的部分。齿轮收纳部62位于马达收纳部61的左侧。马达收纳部61的底部61a位于比齿轮收纳部62的底部62a靠上侧处。
[0016]第一保持件63对马达2的后述第一轴承26进行保持。第一保持件63位于后述定子30的左侧。如图3所示,第一保持件63具有分隔壁部63a、上侧壁部63h、支承部63c、多根肋63g、引导壁部65。如图1所示,分隔壁部63a在轴向上划分出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和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在分隔壁部63a设置有分隔壁开口63b。分隔壁开口63b使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与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相连。
[0017]如图4所示,上侧壁部63h例如从分隔壁部63a的上侧的端部向右侧突出。在上侧壁部63h设置有孔部63i。第一油喷射部11的左侧的端部被嵌入孔部63i。孔部63i与后述第四流路94相连。
[0018]如图3所示,支承部63c是将第一轴承26支承于内侧的环状的部分。支承部63c例如是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圆环状。支承部63c例如从分隔壁部63a向右侧突出。支承部63c具有使支承部63c的外部与内部相连的贯穿孔63d。贯穿孔63d将支承部63c从外周面沿径向贯穿至内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贯穿孔6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马达,所述马达具有转子和第一轴承,所述转子能够以马达轴为中心旋转,所述第一轴承将所述转子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一保持件,所述第一保持件对所述第一轴承进行保持;以及油喷射部,所述油喷射部具有喷射油的第一喷射口,所述第一保持件具有:缓冲部,所述缓冲部与所述第一喷射口隔着间隙相向,并且将所述第一喷射口覆盖;以及第一引导流路,所述第一引导流路从所述缓冲部延伸,将油向所述第一轴承引导。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持件具有引导壁部,所述引导壁部具有所述缓冲部,所述第一引导流路具有:第一流路部,所述第一流路部设置于所述引导壁部之中的具有所述缓冲部的壁面;以及第二流路部,所述第二流路部设置于所述引导壁部,并且从所述第一流路部向所述第一轴承延伸。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路部位于比所述第一轴承靠近铅垂方向的上侧的位置,并且在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喷射部是管构件,所述引导壁部是将所述油喷射部围住的环状。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壁部在所述油喷射部的中心轴的轴向上开口。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流路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缓冲部靠近铅垂方向上侧的位置。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整个所述第一引导流路位于比所述缓冲部靠近铅垂方向下侧的位置。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持件具有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牧野隆之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