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调试刮泥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6629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1: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调试刮泥机,属于环保机械设备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立柱、工作桥、支架、刀架以及刀具;采用刀具刀架联动装置,在刮泥过程中,利用电机转动刀架,进而带动刀具作直线往复运动,刀具末端轴向连接无刷电机,使刀具角度多变,能有效插入板结淤泥内,破除杂质,使得板结的淤泥能被快速破除,防止淤泥堆积,抬高支架与工作桥引发变形,有效保护支架与工作桥;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刀具按照大小顺次排列,最外围最大,使得高粘性的淤泥会被刀具成斜线刮除,提高去除效果,同时刀具的直线往复运动,也能有效防止淤泥吸附在刀具表面,使淤泥一直具有向下刮除的趋势和动能,进一步增强刮泥机对淤泥的去除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调试刮泥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调试刮泥机,属于环保机械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对污水治理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在污水处理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大,对污水处理设备的需求数量也不断增加。污水沉淀是污水处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排除污泥、撇渣的效果将直接影响水质处理。刮泥机是承担排泥、撇渣功能的主要处理设备,一般分为四大类:周边传动刮泥机(GA)、中心传动刮泥机(GZ)、桁车式刮泥机(GH)、链传动式刮泥机(GL)。适用于中大池径辐流沉淀池的主要是周边传动刮泥机。目前大部分的周边传动刮泥机的刮泥装置分固定式和拖拽式两种形式。固定式的刮泥装置在工作中,如果遇到污泥板结过厚或障碍物产生过大阻力时,因刮泥装置固定无法自行调整,由此产生的过大扭矩会导致刮泥板或是刮泥装置变形甚至工作桥被顶起变形;拖拽式的刮泥装置在工作时,由于刮泥装置整体质量过小不能形成有效的刮除力,如遇到污泥板结或沉降过快时只能刮除厚度很小的污泥层,刮除速度跟不上污泥的沉积速度,从而导致污泥越积越多,出现刮泥板被污泥层抬起的情况。同时淤泥一般都具有极高的粘性,呈粘稠状胶体,运动慢吸附性强,在刮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刮泥装置穿过淤泥或淤泥下降过慢,并未将淤泥刮走,固定式或拖拽式结构的刮泥装置需要来回运转,才能有效的去除淤泥;因此针对一般的固定式和拖拽式结构的刮泥装置在运行时遇到的问题,设计带有可调装置刮泥总成的周边传动刮泥机显得至关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传统的刮泥装置主要依赖于沉淀池斜坡斜度去除污泥,容易使淤泥粘附在斜坡上,进而产生淤泥堆积、块状板结,影响工作桥安全运作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调试刮泥机。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自调试刮泥机,包括立柱、工作桥、支架、刀架以及刀具;所述立柱固定在沉降池中心凹坑内,凹坑侧面设有淤泥出口;立柱顶端设有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与工作桥一端转动连接,工作桥另一端与行走轮固定连接,在工作桥两端中间部位焊接支架;所述支架顶部固定焊接在工作桥底部,支架底部延伸到沉降池底部,支架与沉降池底部之间设置有刀架、刀具,支架底部两端设有连接头,两个连接头之间设有通孔,通孔上布置水下电机;所述刀架靠近立柱一端设有第一连接臂,第一连接臂左端连接三孔联动片,第一连接臂右端连接第二连接臂左端,第一连接臂右端与第二连接臂左端共同铆接两孔联动片,第二连接臂右端连接另一个三孔联动片;所述刀架通过两孔联动片与水下电机相连,刀架通过两端的两个三孔联动片与支架两端的连接头转动连接,刀架通过两端的两个三孔联动片固定连接刀具;所述刀具正面两端设有固定头,固定头分别与刀架两端上的两个三孔联动片固定连接,刀具远离立柱的一端侧面固定连接尖刀,尖刀旁连接弯刀,弯刀均匀排列分布在两个
固定头之间,弯刀长度从尖刀端开始依次递减。
[0005]优选地,所述支架底部斜度与沉降池斜坡斜度一致,支架呈直角梯形。
[0006]优选地,所述沉降池侧面台阶上设有轨道,轨道与旋转电机同圆心,轨道内设有转珠,转珠嵌合在行走轮下方孔内。
[0007]优选地,所述三孔联动片有两个,分别以支架底部两端的连接头为转动轴转动。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臂左端与三孔联动片之间设有增长轴,增长轴与第一连接臂左端固定连接,与三孔联动片转动连接。
[0009]优选地,所述两孔联动片中一孔与水下电机轴固定连接,同时另一孔围绕水下电机轴圆周转动。
[0010]优选地,所述三孔联动片中大孔与连接头转动连接。
[0011]优选地,所述弯刀根据污泥堆积区域无缝排列。
[0012]优选地,所述弯刀递减倍率为0.8~0.9。
[0013]优选地,所述弯刀与固定头轴线垂直,弯刀与刀具轴向连接,连接处设置无刷电机。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采用刀具刀架联动装置,在刮泥过程中,如遇到沉淀池底部存在杂质或者其内淤泥形成板结的情况时,利用电机转动刀架,进而带动刀具作直线往复运动,使得板结的淤泥能被快速破除,防止淤泥堆积,抬高支架与工作桥引发变形,有效保护支架与工作桥;本专利技术将刀具按照大小顺次排列,最外围最大,使得高粘性的淤泥会被刀具成斜线刮除,提高去除效果,同时刀具的直线往复运动,也能有效防止淤泥吸附在刀具表面,使淤泥一直具有向下刮除的趋势和动能,进一步增强刮泥机对淤泥的去除效果。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刀具末端轴向连接无刷电机,使刀具角度多变,能有效插入板结淤泥内,破除杂质,提高刮泥机的清除效果,减少往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0015]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自调试刮泥机的三维等二轴侧构造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自调试刮泥机的等轴侧剖视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自调试刮泥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自调试刮泥机的刀具、刀架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专利技术自调试刮泥机的刀具、刀架结构示意图。
[0021]其中,1、沉降池;101、轨道;102、淤泥出口;2、支架;201、连接头;3、工作桥;301、行走轮;302、转珠;4、立柱;401、旋转电机;5、刀具;501、尖刀;502、固定头;503、弯刀;6、刀架;601、三孔联动片;602、第一连接臂;603、两孔联动片;604、第二连接臂;605、增长轴;7、水下电机;8、无刷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
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3]参见图1~5,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自调试刮泥机,包括立柱4、工作桥3、支架2、刀架6以及刀具5;所述立柱4固定在沉降池1中心凹坑内,凹坑侧面设有淤泥出口102;立柱4顶端设有旋转电机401;所述旋转电机401与工作桥3一端转动连接,工作桥3另一端与行走轮301固定连接,在工作桥3两端中间部位焊接支架2;所述支架2顶部固定焊接在工作桥3底部,支架2底部延伸到沉降池3底部,支架2与沉降池3底部之间设置有刀架6、刀具5,支架2底部两端设有连接头201,两个连接头201之间设有通孔,通孔上布置水下电机7;所述刀架6靠近立柱4一端设有第一连接臂602,第一连接臂602左端连接三孔联动片601,第一连接臂602右端连接第二连接臂604左端,第一连接臂602右端与第二连接臂604左端共同铆接两孔联动片603,第二连接臂604右端连接另一个三孔联动片601;所述刀架6通过两孔联动片603与水下电机7相连,刀架6通过两端的两个三孔联动片601与支架2两端的连接头201转动连接,刀架6通过两端的两个三孔联动片601固定连接刀具5;所述刀具5正面两端设有固定头502,固定头502分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调试刮泥机,包括立柱(4)、工作桥(3)、支架(2)、刀架(6)以及刀具(5);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4)固定在沉降池(1)中心凹坑内,凹坑侧面设有淤泥出口(102);立柱(4)顶端设有旋转电机(401);所述旋转电机(401)与工作桥(3)一端转动连接,工作桥(3)另一端与行走轮(301)固定连接,在工作桥(3)两端中间部位焊接支架(2);所述支架(2)顶部固定焊接在工作桥(3)底部,支架(2)底部延伸到沉降池(3)底部,支架(2)与沉降池(3)底部之间设置有刀架(6)、刀具(5),支架(2)底部两端设有连接头(201),两个连接头(201)之间设有通孔,通孔上布置水下电机(7);所述刀架(6)靠近立柱(4)一端设有第一连接臂(602),第一连接臂(602)左端连接三孔联动片(601),第一连接臂(602)右端连接第二连接臂(604)左端,第一连接臂(602)右端与第二连接臂(604)左端共同铆接两孔联动片(603),第二连接臂(604)右端连接另一个三孔联动片(601);所述刀架(6)通过两孔联动片(603)与水下电机(7)相连,刀架(6)通过两端的两个三孔联动片(601)与支架(2)两端的连接头(201)转动连接,刀架(6)通过两端的两个三孔联动片(601)固定连接刀具(5);所述刀具(5)正面两端设有固定头(502),固定头(502)分别与刀架两端上的两个三孔联动片(601)固定连接,刀具(5)远离立柱(4)的一端侧面固定连接尖刀(501),尖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国辉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昌菱塘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