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水地锚进浆管及注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25395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深水地锚进浆管,包括第一进浆管、第二进浆管和第三进浆管,所述第一进浆管和所述第二进浆管采用刚性管道,所述第三进浆管采用柔性管道,多根所述第一进浆管之间通过正丝接头连接,所述第一进浆管下端通过反丝接头与所述第二进浆管上端连接,所述第二进浆管下端与所述第三进浆管连接,所述第二进浆管和所述第三进浆管的连接处固定于索节上,所述第一进浆管与制浆装置的输浆口连通,所述第三进浆管编入索体,且下端临近锚孔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注浆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注浆结束后,在水上作业平台上顺时针旋转第一进浆管,使第一进浆管和第二进浆管在反丝接头下部的反丝丝扣处脱开,可以方便快捷地回收进浆管。地回收进浆管。地回收进浆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深水地锚进浆管及注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深水锚固
,具体为一种深水地锚进浆管及注浆系统,可广泛用于水下建筑物修复、大坝病害冶理、海上风机基础锚固、水下补强加固工程等,尤其适用于深水条件下基础锚固工程。

技术介绍

[0002]深水基础锚固与陆上基础锚固差异较大,锚孔内充满了积水。现有注浆方法需要用注浆管路将浆液经进浆管输送至锚孔底部,由于水泥浆密度比水大,由孔底自下而上逐步置换钻孔内积水。深水注浆结束后,位于深水中的注浆管路回收一直是困扰施工的主要难题。因此,需要对注浆管路做出适应性调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深水地锚进浆管,注浆结束后,可以在水上作业平台方便快捷地回收进浆管,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0004]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深水地锚注浆系统,注浆结束后,快速回收进浆管。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深水地锚进浆管,包括第一进浆管、第二进浆管和第三进浆管,所述第一进浆管和所述第二进浆管采用刚性管道,所述第三进浆管采用柔性管道,多根所述第一进浆管之间通过正丝接头连接,所述第一进浆管下端通过反丝接头与所述第二进浆管上端连接,所述第二进浆管下端与所述第三进浆管连接,所述第二进浆管和所述第三进浆管的连接处固定于索节上,所述第一进浆管与制浆装置的输浆口连通,所述第三进浆管编入索体,且下端临近锚孔底部。
[0007]注浆结束后,在水上作业平台上顺时针旋转第一进浆管,第一进浆管之间均为正丝接头,旋转的过程中第一进浆管与正丝接头之间不会旋松,因第一进浆管和第二进浆管之间为反丝接头,因此使第一进浆管和第二进浆管在反丝接头处脱开,可以方便快捷地回收注浆管路,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第二进浆管和第三进浆管的连接处固定于锚索上,旋转第一进浆管时,第二进浆管和第三进浆管都不会随之旋转,即能确保第一进浆管和第二进浆管在反丝接头下部的反丝丝扣处脱开,又能避免对已注浆浆液进行扰动。
[0008]为了便于旋转回收,第一进浆管和第二进浆管需采用刚性管道,为了便于锚索下索,第三进浆管采用柔性管道。
[0009]进一步地,所述反丝接头包括接头、开设于所述接头上部的正丝丝扣右旋螺纹、开设于所述接头下部的反丝丝扣左旋螺纹。正丝丝扣右旋螺纹与上侧的第一进浆管连接,反丝丝扣左旋螺纹与下侧的第二进浆管连接。需回收管道时,从所述接头下部的反丝丝扣处拧开,反丝接头也可以回收再次利用。
[0010]进一步地,所述反丝接头还包括开设于所述接头中部的凹槽。当所述反丝接头上
部的正丝丝扣拧紧时,在凹槽插入垫叉,可限制反丝接头旋转,防止反丝接头下部的反丝丝扣拧松。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进浆管和所述第三进浆管的连接处通过抱箍固定于索节上。旋转回收第一进浆管时,第二进浆管和第三进浆管都不会随之旋转,即能确保第一进浆管和第二进浆管在反丝接头下部的反丝丝扣处脱开,又能避免对已注浆浆液进行扰动。
[0012]进一步地,所述反丝接头位于牵引绳预留孔上端。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进浆管的长度为250

350mm。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浆管和所述第二进浆管采用镀锌钢管,所述第三进浆管采用塑料管。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进浆管下端与所述第三进浆管上端套接。第二进浆管外侧套接于第三进浆管内侧。
[0015]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深水地锚注浆系统,包括上述深水地锚进浆管。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在进浆管路上设置了一个特制的反丝接头,既保证了浆液流动畅通,并能承受最大注浆压力,又能在注浆结束后,在水上作业平台上顺时针旋转第一进浆管,使第一进浆管和第二进浆管在反丝接头下部的反丝丝扣处脱开,可以方便快捷地回收进浆管,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深水地锚注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反丝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图2的A

A剖面示意图;
[0020]图4为反丝接头的安装示意图。
[0021]其中,1为第一进浆管,2为第二进浆管,3为第三进浆管3,4为正丝接头,5为反丝接头,6为索体,7为牵引绳预留孔,8为抱箍,9为索节,10为输浆口,11为锚孔,12为高速制浆机,13为双层搅拌桶,14为注浆泵,51为接头,52为正丝丝扣右旋螺纹,53为反丝丝扣左旋螺纹,54为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如图1所示,一种深水地锚进浆管,包括第二进浆管2、第三进浆管3和26根第一进浆管1。为了便于旋转回收,第一进浆管1和第二进浆管2采用刚性管道,为了便于下索,第三进浆管3采用柔性管。具体地,第一进浆管1和第二进浆管2采用镀锌钢管,第三进浆管3采用塑料管。第一进浆管1、第二进浆管2和第三进浆管3应能承受1.5倍的最大注浆压力,并保证浆液流动畅通。第一进浆管1外径Ф25mm,内径Ф20mm,单根长度一般为6m,26根第一进浆管1之间通过正丝接头4连接。第一进浆管1下端通过反丝接头5与第二进浆管2上端连接,反丝接头5位于牵引绳预留孔7上端,第二进浆管2的长度为300mm。图2为反丝接头的剖面示意图,反丝接头下部为左旋螺纹,反丝接头下部的螺纹与上部的螺纹以及正丝接头4的螺纹相反。第三进浆管3为塑料管,外径Ф25mm,内径Ф20mm。第二进浆管2下端与第三进浆管3上端套接,第二进浆管2的外侧套接入第三进浆管3内侧,第二进浆管2和第三进浆管3的连接处通过抱箍8固定于索节9上,第一进浆管1与制浆装置的输浆口10连通。制浆装置包括依次连
通的高速制浆机12、双层搅拌桶13、注浆泵14。第三进浆管3编入索体6,且下端临近锚孔11底部。反丝接头5包括接头51、开设于接头51上部的正丝丝扣右旋螺纹52、开设于接头51下部的反丝丝扣左旋螺纹53。反丝接头5还包括开设于接头51中部的凹槽54。当反丝接头上部的正丝丝扣拧紧时,在凹槽插入垫叉,可限制反丝接头旋转,防止反丝接头下部的反丝丝扣拧松。
[0023]第三进浆管先按设计要求编入索体,再把第二进浆管套接在第三进浆管上方,下索过程中采用提引器和垫叉配合管子钳逐根安装第一进浆管,第一进浆管和第二进浆管之间采用反丝接头连接,第一进浆管和第一进浆管之间采用正丝接头连接,第一进浆管逐根安装过程中,特别注意要采用管子钳卡住下方已安装的进浆管,旋转上方需安装的第一进浆管与接头正丝丝扣拧紧,防止下方已安装的进浆管安装过程中在反丝接头下部的反丝丝扣处脱开。
[0024]深水地锚注浆完成后,立即拆除第一进浆管。在水上作业平台上用管子钳顺时针旋转第一进浆管,使第一进浆管和第二进浆管在反丝接头下部的反丝丝扣处脱开,然后采用提引器和垫叉配合管子钳逐根上提并拆除第一进浆管。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深水地锚进浆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进浆管(1)、第二进浆管(2)和第三进浆管(3),所述第一进浆管(1)和所述第二进浆管(2)采用刚性管道,所述第三进浆管(3)采用柔性管道,多根所述第一进浆管(1)之间通过正丝接头(4)连接,所述第一进浆管(1)下端通过反丝接头(5)与所述第二进浆管(2)上端连接,所述第二进浆管(2)下端与所述第三进浆管(3)连接,所述第二进浆管(2)和所述第三进浆管(3)的连接处固定于索节上,所述第一进浆管(1)与制浆装置的输浆口连通,所述第三进浆管(3)编入索体,且下端临近锚孔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水地锚进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反丝接头(5)包括接头(51)、开设于所述接头(51)上部的正丝丝扣右旋螺纹(52)、开设于所述接头(51)下部的反丝丝扣左旋螺纹(5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水地锚进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反丝接头(5)还包括开设于所述接头(51)中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少华刘良平李永丰吴宏丽张宗刚曾来衡印符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