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水型人行道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3942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0: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排水型人行道面结构,它包括路基土体、蓄水沟槽、槽顶盖板、排蓄水基层、层间土工布、第一连通管、铺砌块体、作物种植槽和第二连通管。所述路基土体上依次铺设所述排蓄水基层、所述层间土工布和所述铺砌块体;所述路基土体内设置有所述蓄水沟槽;所述蓄水沟槽顶面铺设有所述槽顶盖板;所述第一连通管一端与所述层间土工布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槽顶盖板插入所述蓄水沟槽中;所述铺砌块体内设置有作物种植槽,可用于种植绿化草本植物;所述第二连通管一端与所述物种植槽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层间土工布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了铺砌块体间的连接强度,提升了人行道面绿化效果和排水效果。效果和排水效果。效果和排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排水型人行道面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人行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排水型人行道面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人行道作为作为市政道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建设质量会直接影响行人行走的安全性和方便性。一旦发生积水问题导致人行道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行人往往会占用行车道,继而影响车辆行车的通畅性。
[0003]现有技术中已有一种海绵城市人行道结构,包括人行道本体以及设于人行道本体一侧的排水沟,人行道本体向排水沟倾斜设置,人行道本体由上至下依次包括透水砖层、沙砾层、吸水层以及路床层,透水砖层高于排水沟顶部设置。沙砾层与吸水层两侧的全部区域、吸水层与路床层之间的全部区域之间设有防水层。 所述绵城市人行道结构虽然能在下雨天储存大量的雨水,防止道路表面积水产生,但难以解决人行道面绿化和块体间连接强度提升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排水型人行道面结构,解决人行道积水问题,增加绿化功能,并且克服人行道块体间连接强度不高,下雨天容易溅起积水的缺陷。
[0005]本技术解决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排水型人行道面结构,包括路基土体、蓄水沟槽、槽顶盖板、排蓄水基层、层间土工布、第一连通管、铺砌块体、作物种植槽和第二连通管。所述路基土体上依次铺设所述排蓄水基层、所述层间土工布和所述铺砌块体;所述路基土体内设置有所述蓄水沟槽;所述蓄水沟槽顶面铺设有所述槽顶盖板;所述第一连通管一端与所述层间土工布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槽顶盖板插入所述蓄水沟槽中;所述铺砌块体的两组相对侧面,一侧面设置有块体凸隼,另一侧面设置有块体凹槽;所述块体凸隼和块体凹槽横断面均呈等腰梯形;所述铺砌块体内设置有作物种植槽;所述第二连通管一端与所述物种植槽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层间土工布相连。
[0006]进一步地,所述蓄水沟槽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浇筑而成,深度为0.3~0.5m,横断面呈等腰梯形,底宽大于顶宽,内部设置有沟槽填充体。
[0007]进一步地,所述铺砌块体材料为钢筋混凝土,厚度为10~20cm,平面尺寸为30~50cm。
[0008]进一步地,所述作物种植槽平面呈六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或圆形,深度为所述铺砌块体厚度的1/3~1/2。
[0009]进一步地,所述物种植槽内填充有种植填充土,底部设置有反滤底板;所述反滤底板采用橡胶板或钢板切割而成;所述反滤底上设置有长方形或椭圆形的反滤槽孔。
[0010]进一步地,所述沟槽填充体采用粒径均匀的碎石或卵石。
[0011]进一步地,所述排蓄水基层采用透水混凝土层,厚度为10~20cm。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均采用钢管轧制而成。
[0013]进一步地,所述铺砌块体接缝处设置有接缝填充体;所述接缝填充体采用橡胶片或石油沥青材料。
[0014]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1. 在所述路基土体内设置了所述蓄水沟槽,并在所述蓄水沟槽内填充所述沟槽填充体,可同步起到排水和蓄水作用;
[0016]2. 在所述铺砌块体与所述排蓄水基层之间设置有所述层间土工布,并使所述层间土工布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连通管和所述第二连通管与所述沟槽填充体和所述种植填充土连通,可对所述种植填充土起到辅助供水的作用;
[0017]3. 在所述铺砌块体上设置了所述作物种植槽,并在所述作物种植槽内填筑所述种植填充土,可满足绿色作物种植的需要;
[0018]4. 所述铺砌块体通过块体凸隼和另一块铺砌块体的块体凹槽连接,所述块体凸隼和块体凹槽横断面均呈等腰梯形,可以有效加强块体间连接强度,防止块体松动,避免下雨天行人踩在铺砌块体上溅起积水。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20]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申请所述作物种植槽的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解释:1.路基土体、2.蓄水沟槽、3.沟槽填充体、4.槽顶盖板、5.排蓄水基层、6. 层间土工布、7. 第一连通管、8. 铺砌块体、9. 块体凸隼、10. 块体凹槽、11. 接缝填充体、12. 作物种植槽、13.种植填充土、14. 反滤底板、15. 反滤槽孔、16. 第二连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4]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相应地改变。
[0025]如图1所示,一种排水型人行道面结构,包括路基土体1、蓄水沟槽2、槽顶盖板4、排蓄水基层5、层间土工布6、第一连通管7、铺砌块体8、作物种植槽12和第二连通管16。所述路
基土体1上依次铺设所述排蓄水基层5、所述层间土工布6和所述铺砌块体8;所述路基土体4内设置有所述蓄水沟槽5;所述蓄水沟槽5顶面铺设有所述槽顶盖板4;所述第一连通管7一端与所述层间土工布6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槽顶盖板4插入所述蓄水沟槽2中;所述铺砌块体8的两组相对侧面,一侧面设置有块体凸隼9,另一侧面设置有块体凹槽10;所述块体凸隼9和块体凹槽10横断面均呈等腰梯形;所述铺砌块体8内设置有作物种植槽12;所述第二连通管16一端与所述物种植槽12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层间土工布6相连。
[0026]路基土体1为压实的砂性土;蓄水沟槽2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浇筑而成,深度为0.3m,横断面呈等腰梯形,底宽为0.3m、顶宽0.5m;沟槽填充体3采用粒径均匀的碎石;槽顶盖板4采用厚度为10mm的钢板轧制而成,在沟槽盖板4上设置供第一连通管7穿设的孔洞;排蓄水基层5采用透水混凝土层,厚度为10cm;第一连通管7和第二连通管16均采用直径60mm的钢管制成,均与层间土工布6相接;层间土工布6沿排蓄水基层5上表面全断面铺设;铺砌块体8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预制而成,厚度为15cm,平面尺寸为50
×
50c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水型人行道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路基土体、蓄水沟槽、槽顶盖板、排蓄水基层、层间土工布、第一连通管、铺砌块体、作物种植槽和第二连通管;所述路基土体上依次铺设所述排蓄水基层、所述层间土工布和所述铺砌块体;所述路基土体内设置有所述蓄水沟槽;所述蓄水沟槽顶面铺设有所述槽顶盖板;所述第一连通管一端与所述层间土工布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槽顶盖板插入所述蓄水沟槽中;所述铺砌块体的两组相对侧面,一侧面设置有块体凸隼,另一侧面设置有块体凹槽;所述块体凸隼和块体凹槽横断面均呈等腰梯形;所述铺砌块体内设置有作物种植槽;所述第二连通管一端与所述物种植槽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层间土工布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水型人行道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沟槽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浇筑而成,深度为0.3~0.5m,横断面呈等腰梯形,底宽大于顶宽,内部设置有沟槽填充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水型人行道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铺砌块体材料为钢筋混凝土,厚度为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勇揭欣勇陶武昌黄小文周锐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城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