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汽化的高温水蒸汽发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22271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9 09:43
二次汽化的高温水蒸汽发生装置,设有一个机柜,机柜里配置有储水箱、蒸汽发生机构,还配置有从储水箱抽水以向蒸汽发生机构提供水源的水泵;蒸汽发生机构包括构成气路串联的初级加热罐和次级加热罐;初级加热罐的内部从下往上界定为液相区域和汽相区域,液相区域和汽相区域之间配置有水平设置的隔板,隔板的周沿则设置为与初级加热罐的内壁间隙配合构成将充入汽相区域的湿饱和蒸汽中的饱和水凝聚回流到液相区域的拦截面;次级加热罐内配置有将湿饱和蒸汽加热为干饱和蒸汽的第二电热单元。本发明专利技术获得干饱和蒸汽的效率和品质得到显著提升,从而获得更加适用于熨烫设备的干饱和蒸汽。汽。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二次汽化的高温水蒸汽发生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民用蒸汽
,具体的是一种二次汽化的高温水蒸汽发生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蒸汽一般系指水蒸汽,由水加热蒸发而成。在水在定压条件下达到饱和温度后,则饱和水开始汽化,在水没有完全汽化之前,含有饱和水的蒸汽叫湿饱和蒸汽,湿饱和蒸汽继续在定压条件下加热,水完全汽化成蒸汽时的状态叫干饱和蒸汽。
[0003]在日常的民用蒸汽
,蒸汽大多用于清洗物体表面和熨烫织物。由于湿饱和蒸汽含有饱和水,在使用中会出现大量的冷凝水,因此,湿饱和蒸汽在熨烫设备中的实用性远不如干饱和蒸汽。
[0004]因此,在日常的民用蒸汽
如何获得理想的干饱和蒸汽是业界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二次汽化的高温水蒸汽发生装置,降低湿饱和蒸汽的水分含量之后再通过二次汽化获得理想的干饱和蒸汽。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二次汽化的高温水蒸汽发生装置,设有一个机柜,机柜里配置有储水箱、蒸汽发生机构,还配置有从储水箱抽水以向蒸汽发生机构提供水源的水泵;
[0008]蒸汽发生机构包括构成气路串联的初级加热罐和次级加热罐;
[0009]初级加热罐的内部从下往上界定为液相区域和汽相区域,液相区域连通水泵以接收水源,液相区域的底部配置有加热水源的第一电热单元以产生充入汽相区域的湿饱和蒸汽,汽相区域则与次级加热罐用管路连通以将湿饱和蒸汽充入次级加热罐;
[0010]液相区域和汽相区域之间配置有水平设置的隔板,隔板的周沿则设置为与初级加热罐的内壁间隙配合构成将充入汽相区域的湿饱和蒸汽中的饱和水凝聚回流到液相区域的拦截面;
[0011]次级加热罐内配置有将湿饱和蒸汽加热为干饱和蒸汽的第二电热单元;
[0012]机柜外壁上则配置有从次级加热罐导出干饱和蒸汽的蒸汽输出管口,蒸汽输出管口与次级加热罐的顶部连接;
[0013]机柜内配置有控制水泵、第一电热单元、第二电热单元的控制单元。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5]通过隔板构成将充入汽相区域的湿饱和蒸汽中的饱和水凝聚回流到液相区域的拦截面,致使汽相区域中的湿饱和蒸汽大幅度降低了饱和水含量,必然使得次级加热罐获得干饱和蒸汽的效率和品质得到显著提升,从而获得更加适用于熨烫设备的干饱和蒸汽。
[0016]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机柜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0]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蒸汽发生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蒸汽发生机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6是本专利技术中隔离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7是本专利技术中储水箱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如图1到图5所示,二次汽化的高温水蒸汽发生装置,设有一个机柜1,机柜1里配置有储水箱2、蒸汽发生机构3,还配置有从储水箱2抽水以向蒸汽发生机构3提供水源的水泵4;
[0025]蒸汽发生机构3包括构成气路串联的初级加热罐31和次级加热罐32;
[0026]初级加热罐31的内部从下往上界定为液相区域311和汽相区域312,液相区域311连通水泵4以接收水源,液相区域311的底部配置有加热水源的第一电热单元313以产生充入汽相区域312的湿饱和蒸汽,汽相区域312则与次级加热罐32用管路连通以将湿饱和蒸汽充入次级加热罐32;
[0027]液相区域311和汽相区域312之间配置有水平设置的隔板314,隔板314的周沿则设置为与初级加热罐31的内壁间隙配合构成将充入汽相区域312的湿饱和蒸汽中的饱和水凝聚回流到液相区域311的拦截面;
[0028]次级加热罐32内配置有将湿饱和蒸汽加热为干饱和蒸汽的第二电热单元321;
[0029]机柜1外壁上则配置有从次级加热罐32导出干饱和蒸汽的蒸汽输出管口5;
[0030]机柜1内配置有控制水泵4、第一电热单元313、第二电热单元321的控制单元6。
[0031]上述二次汽化的高温水蒸汽发生装置,在初级加热罐31中通过隔板314构成将充入汽相区域312的湿饱和蒸汽中的饱和水凝聚回流到液相区域311的拦截面,致使汽相区域312中的湿饱和蒸汽大幅度降低了饱和水含量,必然使得次级加热罐32获得干饱和蒸汽的效率和品质得到显著提升,从而获得更加适用于熨烫设备的干饱和蒸汽。
[003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初级加热罐31配置有向控制单元6提供液相区域311内液位信号的液位检测单元7。控制单元6通过液位检测单元7实时获得液相区域311内的液位信号,进而可以通过水泵4实时的调控液位维持在恒定的高度范围,尤其是使液位相对隔板314的距离维持在恒定的范围内,以便隔板314对充入汽相区域312的湿饱和蒸汽中的饱和水获得最佳拦截效率。
[0033]如图6所示,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液位检测单元7系固定在初级加热罐31顶面的液位传感器71,液位传感器71具有探入液相区域311之中的检测电极72,检测电极72为从初级加热罐31顶面的顶壁竖直向下穿过汽相区域312进入液相区域311的棒状电极;液位检测单元7为检测电极72配置有同轴套设的隔离套筒73,隔离套筒73的上端采用非气密性配合的方式结合在初级加热罐31顶面的顶壁,隔离套筒73向下贯穿隔板314进入液相区域311,隔板314被隔离套筒73贯穿处与隔离套筒73气密性结合;其中,隔离套筒73的下端长出
检测电极72的下端。鉴于隔离套筒73的上端采用非气密性配合的方式结合在初级加热罐31顶面的顶壁,使得隔离套筒73内外的液位始终能保持相同高度,而隔离套筒73一方面确保检测电极72不会受汽相区域312内的湿饱和蒸汽中的饱和水干扰,另一方面为隔板314提供了安装上的便利。再者,隔离套筒73的下端长出检测电极72的下端,使得液位检测单元7可检测的液位恰好淹没隔离套筒73的下端,即隔离套筒73的下端被液面隔离于液面上方的湿饱和蒸汽。其中,隔离套筒73的上端采与初级加热罐31顶面的非气密性配合可采用在隔离套筒73的上端侧壁开口730来实现。
[0034]如图6所示,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隔离套筒73的底端设置为斜口731,并设置有封盖斜口731的挡板732,挡板732的下沿长出隔离套筒73的外壁,斜口731的尖端则开设有在竖直方向位于挡板732投影范围内的切口733,隔离套筒73的内部通过切口733与液相区域311连通。鉴于挡板732和切口733的设置方式,使得液面下的气泡更加不容易进入隔离套筒73,从而确保检测电极72的检测有效性。同时,挡板732和切口733的设置方式可以对进入隔离套筒73的水实现限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二次汽化的高温水蒸汽发生装置,设有一个机柜,机柜里配置有储水箱、蒸汽发生机构,还配置有从储水箱抽水以向蒸汽发生机构提供水源的水泵;其特征在于:蒸汽发生机构包括构成气路串联的初级加热罐和次级加热罐;初级加热罐的内部从下往上界定为液相区域和汽相区域,液相区域连通水泵以接收水源,液相区域的底部配置有加热水源的第一电热单元以产生充入汽相区域的湿饱和蒸汽,汽相区域则与次级加热罐用管路连通以将湿饱和蒸汽充入次级加热罐;液相区域和汽相区域之间配置有水平设置的隔板,隔板的周沿则设置为与初级加热罐的内壁间隙配合构成将充入汽相区域的湿饱和蒸汽中的饱和水凝聚回流到液相区域的拦截面;次级加热罐内配置有将湿饱和蒸汽加热为干饱和蒸汽的第二电热单元;机柜外壁上则配置有从次级加热罐导出干饱和蒸汽的蒸汽输出管口,蒸汽输出管口与次级加热罐的顶部连接;机柜内配置有控制水泵、第一电热单元、第二电热单元的控制单元。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汽化的高温水蒸气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初级加热罐配置有向控制单元提供液相区域内液位信号的液位检测单元。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汽化的高温水蒸气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液位检测单元系固定在初级加热罐顶面的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具有探入液相区域之中的检测电极,检测电极为从初级加热罐顶面的顶壁竖直向下穿过汽相区域进入液相区域的棒状电极;液位检测单元为检测电极配置有同轴套设的隔离套筒,隔离套筒的上端采用非气密性配合的方式结合在初级加热罐顶面的顶壁,隔离套筒向下贯穿隔板进入液相区域,隔板被隔离套筒贯穿处与隔离套筒气密性结合;其中,隔离套筒的下端长出检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刚肖海英陈丽萍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华盈智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