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缠绕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1626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9 09: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碳纤维缠绕机,其包括第一框架等,第二框架部分位于第一框架上,多个陶瓷过线器位于第二框架的一端,第一压辊、导向轮、第二压辊、导向辊、从辊、滚筒、导向柱、第三压辊、中空旋转平台依次位于第二框架上,胶槽位于滚筒的下面,尾座位于第三框架上,缠绕辊位于第三框架的上方,输出环与中空旋转平台连接,第三框架与第一框架固定在一起,夹紧头位于缠绕辊的一侧且与尾座连接,滑块固定在第二框架的底部且与滑轨滑动连接,滑轨固定在第一框架的顶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碳纤维缠绕机使用方便,实现自动缠绕,提高效率且保证质量,降低成本和工作强度。抓手、夹紧头可以夹住缠绕辊,也可以方便拆装缠绕辊。也可以方便拆装缠绕辊。也可以方便拆装缠绕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碳纤维缠绕机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缠绕机,特别是涉及一种碳纤维缠绕机。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国内碳纤维缠绕工艺基本是由人手工操作完成,工作强度大,效率低而且质量差,人工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情况,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碳纤维缠绕机。
[0004]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碳纤维缠绕机,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第一压辊、陶瓷过线器、导向轮、第二压辊、导向辊、从辊、胶槽、尾座、缠绕辊、输出环、第三框架、中空旋转平台、第三压辊、导向柱、滚筒、横移驱动机构、缠绕驱动机构、夹紧头、滑块、滑轨,第二框架部分位于第一框架上,多个陶瓷过线器位于第二框架的一端,第一压辊、导向轮、第二压辊、导向辊、从辊、滚筒、导向柱、第三压辊、中空旋转平台依次位于第二框架上,胶槽位于滚筒的下面,尾座位于第三框架上,缠绕辊位于第三框架的上方,输出环与中空旋转平台连接,第三框架与第一框架固定在一起,夹紧头位于缠绕辊的一侧且与尾座连接,滑块固定在第二框架的底部且与滑轨滑动连接,滑轨固定在第一框架的顶部;横移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第一驱动轮、第一皮带、第一从动轮、履带、固定块,第一电机与第一驱动轮连接,第一驱动轮和第一从动轮之间通过第一皮带连接,履带的一侧套在第一从动轮上,履带与第二框架之间通过固定块固定;缠绕驱动机构包括第二电机、第二驱动轮、第二皮带、第二从动轮、驱动轴、抓手,第二电机与第二驱动轮连接,第二驱动轮与第二从动轮之间通过第二皮带连接,第二从动轮与抓手之间通过驱动轴连接,抓手夹住缠绕辊的另一侧。
[0005]优选地,所述第二皮带的外侧设有一个第一保护罩,用于保护第二皮带。
[0006]优选地,所述驱动轴的外侧设有一个第二保护罩,用于保护驱动轴。
[0007]优选地,所述履带的另一侧套在一个转轴上,转轴安装在一个支架上,这样方便履带进行转动。
[0008]优选地,所述相邻两个导向轮之间设有一个压力感应器,这样实时了解碳纤维线的压力情况。
[0009]优选地,所述中空旋转平台由一个第三电机驱动,方便进行旋转。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三电机都是旋转电机,结构简单,方便使用。
[0011]优选地,所述缠绕辊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中心轴,这样方便与抓手、夹紧头配合。
[0012]优选地,所述尾座上设有一个旋转手柄,旋转手柄与紧头连接,驱动紧头进行移动,从而可以夹紧缠绕辊。
[0013]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技术碳纤维缠绕机使用方便,实现自动缠绕,提高效率且保证质量,降低成本和工作强度。抓手、夹紧头可以夹住缠绕辊,也可以方
便拆装缠绕辊。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碳纤维缠绕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中第一电机、第一驱动轮等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中第二电机、第二驱动轮等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1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9]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碳纤维缠绕机包括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第一压辊3、陶瓷过线器4、导向轮6、第二压辊7、导向辊8、从辊9、胶槽10、尾座11、缠绕辊12、输出环13、第三框架14、中空旋转平台15、第三压辊16、导向柱17、滚筒18、横移驱动机构、缠绕驱动机构、夹紧头31、滑块32、滑轨33,第二框架2部分位于第一框架1上,多个陶瓷过线器4位于第二框架2的一端,第一压辊3、导向轮6、第二压辊7、导向辊8、从辊9、滚筒18、导向柱17、第三压辊16、中空旋转平台15依次位于第二框架2上,胶槽10位于滚筒18的下面,尾座11位于第三框架14上,缠绕辊12位于第三框架14的上方,输出环13与中空旋转平台15连接,第三框架14与第一框架1固定在一起,夹紧头31位于缠绕辊12的一侧且与尾座11连接,滑块32固定在第二框架2的底部且与滑轨33滑动连接,滑轨33固定在第一框架1的顶部;横移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19、第一驱动轮20、第一皮带21、第一从动轮22、履带23、固定块30,第一电机19与第一驱动轮20连接,第一驱动轮20和第一从动轮22之间通过第一皮带21连接,履带23的一侧套在第一从动轮22上,履带23与第二框架2之间通过固定块30固定;缠绕驱动机构包括第二电机24、第二驱动轮25、第二皮带26、第二从动轮27、驱动轴28、抓手29,第二电机24与第二驱动轮25连接,第二驱动轮25与第二从动轮27之间通过第二皮带26连接,第二从动轮27与抓手29之间通过驱动轴28连接,抓手29夹住缠绕辊12的另一侧。
[0020]第二皮带26的外侧设有一个第一保护罩36,用于保护第二皮带26。
[0021]驱动轴28的外侧设有一个第二保护罩37,用于保护驱动轴28。
[0022]履带23的另一侧套在一个转轴35上,转轴35安装在一个支架34上,这样方便履带23进行转动。
[0023]相邻两个导向轮6之间设有一个压力感应器5,这样实时了解碳纤维线的压力情况。
[0024]中空旋转平台15由一个第三电机驱动,方便进行旋转。
[0025]第一电机19、第二电机24、第三电机都是旋转电机,结构简单,方便使用。
[0026]缠绕辊12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中心轴38,这样方便与抓手29、夹紧头31配合。
[0027]尾座11上设有一个旋转手柄39,旋转手柄39与紧头31连接,驱动紧头31进行移动,从而可以夹紧缠绕辊12。
[0028]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本技术的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第一压辊3、陶瓷过线器4、压力感应器5、导向轮6、第二压辊7、导向辊8、从辊9、胶槽10、尾座11、缠绕辊12、输出环13、第三框架14、中空旋转平台15、第三压辊16、导向柱17、滚筒18、第一电机19、第一驱动轮20、第一皮带21、第一从动轮22、履带23、第二电机24、第二驱动轮25、第二皮带26、第二从动轮27、驱动轴28、抓手29、固定块30、夹紧头31、滑块32、滑轨33、支架34、转轴35、第一保护罩36、第二保护罩37、中心轴38、旋转手柄39等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使用时,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纤维缠绕机,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第一压辊(3)、陶瓷过线器(4)、导向轮(6)、第二压辊(7)、导向辊(8)、从辊(9)、胶槽(10)、尾座(11)、缠绕辊(12)、输出环(13)、第三框架(14)、中空旋转平台(15)、第三压辊(16)、导向柱(17)、滚筒(18)、横移驱动机构、缠绕驱动机构、夹紧头(31)、滑块(32)、滑轨(33),第二框架(2)部分位于第一框架(1)上,多个陶瓷过线器(4)位于第二框架(2)的一端,第一压辊(3)、导向轮(6)、第二压辊(7)、导向辊(8)、从辊(9)、滚筒(18)、导向柱(17)、第三压辊(16)、中空旋转平台(15)依次位于第二框架(2)上,胶槽(10)位于滚筒(18)的下面,尾座(11)位于第三框架(14)上,缠绕辊(12)位于第三框架(14)的上方,输出环(13)与中空旋转平台(15)连接,第三框架(14)与第一框架(1)固定在一起,夹紧头(31)位于缠绕辊(12)的一侧且与尾座(11)连接,滑块(32)固定在第二框架(2)的底部且与滑轨(33)滑动连接,滑轨(33)固定在第一框架(1)的顶部;横移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19)、第一驱动轮(20)、第一皮带(21)、第一从动轮(22)、履带(23)、固定块(30),第一电机(19)与第一驱动轮(20)连接,第一驱动轮(20)和第一从动轮(22)之间通过第一皮带(21)连接,履带(23)的一侧套在第一从动轮(22)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琴书
申请(专利权)人:澳科利高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