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雾装置和冷却塔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210698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9 09:17
一种消雾装置和冷却塔,涉及冷却塔技术领域,该消雾装置包括:层叠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对由下而上流动的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进行热量交换;将从消雾装置底部宽度一段流入的第一气流疏导到消雾装置的大致全宽度范围内的第一导流结构;将从消雾装置底部宽度另一段流入的第二气流疏导到消雾装置的大致全宽度范围内的第二导流结构,该消雾装置能起到节水消雾作用。冷却塔包括如上的消雾装置。冷却塔包括如上的消雾装置。冷却塔包括如上的消雾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0001]本技术涉及冷却塔,尤其是有节水消雾要求的冷却塔。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技术的冷却塔中,在冷却塔本体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空气混合部、收水捕雾部、喷淋部、热交换部、空气导入部和水收集部。在本体的上部设置有排气部,排气部包括风筒和设在风筒中的引风机。从喷淋部向热交换部喷淋水,热交换部由多片填料片层叠形成,喷淋的水从上至下流动,另一方面空气从冷却塔下部的空气导入部被吸入冷却塔,并从下至上流动,与喷淋的热水传热传质,从而使热水降温。
[0003]与水热交换后的空气从冷却塔风筒排出。该排出的空气为饱和湿空气,与塔外冷空气混合后,温度降低,饱和含湿量下降,那么过饱和的水蒸汽会凝析成雾。尤其在高纬度地区的冬季,冷却塔排气会形成浓雾,进而生成雨雪下落,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更严重的是在设备和地面上结冰,形成冻害。
[0004]附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冷却塔基本结构,冷却塔中湿热气从模块下方的大容积的A进气巷道,仰角左45
°
流入菱形模块内n个小容积的A 通道,放热降温凝水后,出来的湿暖气继续仰角左45
°
,进入A出气巷道,汇集成湿暖气集团A

。干冷风从下方B巷道进入模块的B通道,吸热后,变成干温风出模块,进入上方B巷道,成为干温风集团B

。湿暖气集团 A

和干温风集团B

逐渐混合,混合均匀后,含湿量不饱和,达到消雾效果。但此现有技术存在如下问题:
[0005]设有m个菱形模块,则可粗略划分为彼此相邻的m个/2湿暖气集团A

和m个/2干温风集团B

,各集团宽度1~2米,长度一般超过10米,可见各集团体量较大,若要混合均匀,就需要向上流动较长的距离才行,即要在模块顶角之上给出一个较高的混合空间。所以,冷却塔就要显著增加高度,增加成本。然而老塔改造,高度是增加不了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有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提供一种消雾装置和冷却塔,与水热交换后的空气在消雾装置内与流入冷却塔内且未与空气热交换的外界冷空气进行热量交换,从而起到节水消雾的作用。
[0007]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消雾装置,包括:层叠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对由下而上流动的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进行热量交换;将从所述消雾装置底部宽度一段流入的第一气流疏导到所述消雾装置的大致全宽度范围内的第一导流结构;将从所述消雾装置底部宽度另一段流入的第二气流疏导到所述消雾装置的大致全宽度范围内的第二导流结构。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流路的流出口和所述第二流路的流出口交替层叠设置。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流路流出口的宽度和所述消雾装置的宽度大致相同,所述第二流路流出口的宽度和所述消雾装置的宽度大致相同。
[0010]优选地,所述消雾装置包括限制形成所述第一、第二流路的第一消雾片和第二消雾片,其中,所述第一消雾片和所述第二消雾片交替层叠设置。
[0011]优选地,所述消雾装置的底部形成尖端向下的尖角状。
[0012]优选地,所述消雾装置的底部形成为水平。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流结构将所述消雾装置分隔为多个独立的第一导流腔,多个所述第一导流腔占据所述消雾装置的大致全宽度;和/或所述第二导流结构将所述消雾装置分隔为多个独立的第二导流腔,多个所述第二导流腔占据所述消雾装置的大致全宽度。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流腔的底端形成有用于所述第一气流通过的第一槽,多个所述第一槽的肋间距自所述消雾装置宽度一段的边缘向消雾装置宽度方向的中心逐渐增大;和/或所述第二导流腔的底端形成有用于所述第二气流通过的第二槽,多个所述第二槽的肋间距自所述消雾装置宽度另一段的边缘向消雾装置宽度方向的中心逐渐增大。
[0015]优选地,在所述第一消雾片表面形成有向一侧突出的多个第一导流突肋,以及向另一侧突出的多个第二导流突肋;和/或在所述第二消雾片表面形成有向一侧突出的与所述第二导流突肋相对应的第三导流突肋,以及向另一侧突出的与所述第一导流突肋相对应的第四导流突肋;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导流结构形成为,所述第一导流突肋的肋顶与所述第四导流突肋的肋顶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导流突肋的肋顶与所述第三导流突肋的肋顶密封连接。
[0016]优选地,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导流突肋包括多个斜向延伸的第一延伸段。
[0017]优选地,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导流突肋还包括自所述第一延伸段向上弯折延伸的第二延伸段。
[0018]优选地,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导流突肋还包括自所述第一延伸段的底端向下延伸的第三延伸段。
[0019]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流结构的上端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一流路的流出口;和/或所述第二导流结构的上端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二流路的流出口。
[0020]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导流腔和/或所述第二导流腔内形成有第三导流结构,所述第三导流结构由多个斜向延伸的条形突起组成。
[0021]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冷却塔,包括上述任一种消雾装置。
[0022]本技术实施例的消雾装置和冷却塔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3]在消雾模块内设置有第一导流结构和第二导流结构,使流入的第一气流和流入的第二气流能够分布至消雾模块的大致全宽度范围内,提高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的热交换效率,增强了消雾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现有技术中冷却塔的立剖面示意;
[0025]图2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冷却塔的立剖面示意;
[0026]图3为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消雾装置的拆分图;
[0027]图4为图3所示消雾装置的变形结构的拆分图;
[0028]图5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塔中冷风流入口的结构示意,其中,冷却塔处于节水消雾模式;
[0029]图6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塔中冷风流入口的结构示意,其中,冷却塔处于最大散热模式;
[0030]图7为图5所示冷却塔中第二阀门的变形结构示意;
[0031]图8为图6所示冷却塔中第二阀门的变形结构示意;
[0032]图9为第三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的主视图;
[0033]图10为图9中的P

P剖视;
[0034]图11为本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中第一消雾片的结构示意;
[0035]图12为本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0036]图13为本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的一部分的拆分图;
[0037]图14为第四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的一种布局的主视图;
[0038]图15为本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的另一种布局的主视图;
[0039]图16为第三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中第一过渡部的结构示意;
[0040]图17为第五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中第一过渡部的结构示意;
[0041]图18为第六实施方式的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层叠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对由下而上流动的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进行热量交换;将从所述消雾装置底部宽度一段流入的第一气流疏导到所述消雾装置的大致全宽度范围内的第一导流结构;将从所述消雾装置底部宽度另一段流入的第二气流疏导到所述消雾装置的大致全宽度范围内的第二导流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路的流出口和所述第二流路的流出口交替层叠设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路流出口的宽度和所述消雾装置的宽度大致相同,所述第二流路流出口的宽度和所述消雾装置的宽度大致相同。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雾装置包括限制形成所述第一、第二流路的第一消雾片和第二消雾片,其中,所述第一消雾片和所述第二消雾片交替层叠设置。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雾装置的底部形成尖端向下的尖角状。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雾装置的底部形成为水平。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结构将所述消雾装置分隔为多个独立的第一导流腔,多个所述第一导流腔占据所述消雾装置的大致全宽度;和/或所述第二导流结构将所述消雾装置分隔为多个独立的第二导流腔,多个所述第二导流腔占据所述消雾装置的大致全宽度。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腔的底端形成有用于所述第一气流通过的第一槽,多个所述第一槽的肋间距自所述消雾装置宽度一段的边缘向消雾装置宽度方向的中心逐渐增大;和/或所述第二导流腔的底端形成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金鹏陈良才林振兴李进刘岩孙刚刘敏杜娟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贝诺冷却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