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联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0233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9 08: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联继电器,包括上灭弧室和下线圈室,所述上灭弧室和下线圈室之间通过一导磁平板隔离,所述上灭弧室内设有第一线路静接触柱、第一动接触片、第二线路静接触柱、第二动接触片和推动盘,所述第一动接触片和第二动接触片与推动盘连接,所述推动盘推动第一动接触片与第一线路静接触柱连接,所述推动盘推动第二动接触片与第二线路静接触柱连接,所述第一线路静接触柱与第一动接触片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线路静接触柱与第二动接触片之间的距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两路导通结构,通过同一驱动结构,保证先一路进行导通,再另一路进行导通,进而能够对瞬间大电流进行一个损耗,再通过另一路使继电器稳定工作。再通过另一路使继电器稳定工作。再通过另一路使继电器稳定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联继电器


[0001]本技术涉及继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联继电器。

技术介绍

[0002]高压继电器广泛的应用于电动车、电动汽车和光伏等高压领域。传动的高压继电器,都是一路常开桥式触点结构:由一个动接触片动作将两个静接触柱导通。高压继电器接入至电路中,在电路刚启动时,会产出瞬间大电流情况,有时会造成高压继电器的损坏。
[0003]而为了避免这一情况,通常是在高压继电器两端并联接入一个预充电路,来避免大电流对高压继电器的影响,预充电路包括预充继电器和一个预充电阻,通过预充电阻来消耗瞬间大电流的电能。等电路稳定后,接通高压继电器,再断开预充电路。但通过设置预充电路,需要加设预充继电器、预充电阻等电气元件,整个控制回路就有过多的控制单元,增加了电路板上的空间,电路整体集成化较低。现有技术当中,也有双联继电器存在,但这种继电器一般是两条线路同时接通,或者两个线路单独控制,进行各自接通,无法实现在接通一条线路后,隔一段时间后自动接通另一条线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联继电器,在电路刚启动时能够接通一条线路进行分断大电流,电路稳定后,能够自动接通另一条线路进行稳定工作。
[0005]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联继电器,包括上灭弧室和下线圈室,所述上灭弧室和下线圈室之间通过一导磁平板隔离,所述上灭弧室内设有第一线路静接触柱、第一动接触片、第二线路静接触柱、第二动接触片和推动盘,所述第一动接触片和第二动接触片与推动盘连接,所述推动盘推动第一动接触片与第一线路静接触柱连接,所述推动盘推动第二动接触片与第二线路静接触柱连接,所述第一线路静接触柱与第一动接触片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线路静接触柱与第二动接触片之间的距离。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第一动接触片和第二动接触片,来实现两条线路的导通,继电器集成度高;通过第一线路静接触柱和第一动接触片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线路静接触柱和第二动接触片之间的距离,再结合第一动接触片和第二动接触片与推动盘连接,保证推动盘在推动第一动接触片和第二动接触片后,能够先接入第一线路,再接入第二线路。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线路静接触柱包括第一静接触柱和第二静接触柱,所述第二线路静接触柱包括第三静接触柱和第四静接触柱,所述推动盘推动第一动接触片使第一静接触柱与第二静接触柱连接,所述推动盘推动第二动接触片使第三静接触柱与第四静接触柱连接。这样,推动盘能够推动第一动接触片和第二动接触片后,实现第一线路和第二线路的导通。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动接触片底端为纯铜材质,所述第一动接触片顶端焊接银氧化锡合金,所述第二动接触片为纯铜材质。这样,第一线路通过银氧化锡合金来实现导通和分
断大电流,代替了预充电阻;第二线路通过纯铜材质第二动接触片进行直接导通,便于电路传输电流。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动接触片与推动盘通过一第一触点弹簧连接,所述第一触点弹簧内设有一第一导向杆,所述第一导向杆一侧与第一动接触片固定,另一端与推动盘活动连接。这样,通过设置第一触点弹簧,推动盘在推动后,能够使第一动接触片和第一线路静接触柱紧密压合连接,防止断路造成接触不良。
[0010]优选的,所述下线圈室包括U型导磁扼铁、环形线圈、动铁芯和推杆,所述环形线圈设置于U型导磁扼铁内,所述动铁芯设置于环形线圈内,所述推杆一端与动铁芯连接,另一端贯穿导磁平板与推动盘连接。这样,通过下线圈室的环形线圈驱动动铁芯运动,进而带动推杆运行,再推动推动盘运动,方便上灭弧室内静接触柱和动接触片的导通和断开。
[0011]优选的,所述环形线圈与动铁芯之间还设有一环形导磁圈。这样,通过环形导磁圈,便于增加磁通量,方便环形线圈驱动动铁芯。
[0012]优选的,所述推杆外还套接一返回弹簧,所述返回弹簧一端与导磁平板连接,另一端与动铁芯连接。这样,在环形线圈不通电后,能够通过返回弹簧将动铁芯靠弹力返回初始位置,进而达到断开双联继电器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3]图1本技术双联继电器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本技术双联继电器结构俯视图;
[0015]图3本技术图2中沿A

A处的剖视结构图;
[0016]图4本技术图2中沿B

B处的剖视结构图。
[0017]图中标号说明:1、上灭弧室,11、第一线路静接触柱,111、第一静接触柱,112、第二静接触柱,12、第一动接触片,121、第一触点弹簧,122、第一导向杆,13、第二线路静接触柱,131、第三静接触柱,132、第四静接触柱,14、第二动接触片,141、第二触点弹簧,142、第二导向杆,15、推动盘,2、下线圈室,21、U型导磁扼铁、22、环形线圈,23、动铁芯,24、推杆,25、环形导磁圈,26、返回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0019]如图1

4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双联继电器,包括上灭弧室1和下线圈室2,上灭弧室1和下线圈室2之间通过一导磁平板3隔离。
[0020]上灭弧室1内设有第一线路静接触柱11、第一动接触片12、第二线路静接触柱13、第二动接触片14和推动盘15。其中,第一动接触片12和第二动接触片14与推动盘15连接。
[0021]推动盘15推动第一动接触片12与第一线路静接触柱11连接,推动盘15推动第二动接触片14与第二线路静接触柱13连接。在实际控制过程中,推动盘15能够同时推动第一动接触片12和第二动接触片14。
[002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线路静接触柱11与第一动接触片12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线路静接触柱13与第二动接触片14之间的距离。推动盘15在推动同时推动第一动接触片12和第二动接触片14时,第一动接触片12能够先与第一线路静接触柱11连接,然后在使第二动接
触片14与第二线路静接触柱13连接。
[0023]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先通过第一动接触片12与第一线路静接触柱11连接,实现连接第一线路,对继电器进行一个预充;再使第二动接触片14与第二线路静接触柱13连接,实现连接第二线路,使继电器进行正常工作,两者的导通间隔时间短。在实际电路当中,其瞬间大电流也就几毫秒到十几毫秒之间,本实施例这样设计的结构,第一线路的接通和第二线路的接通也是很短的,能够符合电路要求,第一线路再接入预充电阻等结构,就能够实现将瞬间大电流消耗,防止对整个继电器造成损坏。
[0024]本实施例将预充继电器和原来工作的继电器结合在一起,提高电路的集成度。
[0025]其中,在实际电路中,第一线路静接触柱11包括第一静接触柱111和第二静接触柱112,第二线路静接触柱13包括第三静接触柱131和第四静接触柱132。第一动接触片12就是将第一静接触柱111和第二静接触柱112进行导通,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联继电器,包括上灭弧室(1)和下线圈室(2),所述上灭弧室(1)和下线圈室(2)之间通过一导磁平板(3)隔离,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灭弧室(1)内设有第一线路静接触柱(11)、第一动接触片(12)、第二线路静接触柱(13)、第二动接触片(14)和推动盘(15),所述第一动接触片(12)和第二动接触片(14)与推动盘(15)连接,所述推动盘(15)推动第一动接触片(12)与第一线路静接触柱(11)连接,所述推动盘(15)推动第二动接触片(14)与第二线路静接触柱(13)连接,所述第一线路静接触柱(11)与第一动接触片(12)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线路静接触柱(13)与第二动接触片(14)之间的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联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路静接触柱(11)包括第一静接触柱(111)和第二静接触柱(112),所述第二线路静接触柱(13)包括第三静接触柱(131)和第四静接触柱(132),所述推动盘(15)推动第一动接触片(12)使第一静接触柱(111)与第二静接触柱(112)连接,所述推动盘(15)推动第二动接触片(14)使第三静接触柱(131)与第四静接触柱(132)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联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晓峰贾红军袁天伟李骏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峰梅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