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六层体的榨油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榨油装置,尤其是一种基于六层体的榨油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榨油是把花生、大豆、油菜籽、芝麻、棉籽、胡麻籽、黄芥籽的油料作物中含有的油液挤出,使人们方便使用油液,因此榨油装置是一种重要的油料加工装置,在现有的榨油装置中,还都是把蒸料和炒料进行一锅接一锅的进行,不能把蒸料和炒料连贯进行,从而影响了榨油的效率。
[0003]基于申请人的技术交底书和
技术介绍
中现有的技术问题、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做出本技术的申请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客体是一种基于六层体的榨油装置。
[0005]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六层体的榨油装置,因此提高了榨油的效率。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六层体的榨油装置,包含有用于具有封闭腔体的塔壳、设置在塔壳中并且用于在塔壳中形成隔断区间体的内部主件、设置在塔壳上并且用于对塔壳中的隔断区间体进行加热的外部主件。
[0007]由于设计了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六层体的榨油装置,其特征是:包含有用于具有封闭腔体的塔壳(1)、设置在塔壳(1)中并且用于在塔壳(1)中形成隔断区间体的内部主件、设置在塔壳(1)上并且用于对塔壳(1)中的隔断区间体进行加热的外部主件,内部主件设置为包含有第一次隔板(2)、第二次隔板(3)、第一次隔板组(4)、第二次隔板组(5)、第三隔板组(6)、第四隔板组(7)、管壳(8)和控制阀门(9),外部主件设置为包含有第一次附设箱壳(91)和第二次附设箱壳(9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六层体的榨油装置,其特征是:按照对油料原料的连续榨油预前处理的方式把塔壳(1)、内部主件和外部主件相互联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六层体的榨油装置,其特征是:按照上下连贯滞留运动实现连续榨油预前处理的方式把内部主件与塔壳(1)和外部主件联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六层体的榨油装置,其特征是: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塔壳(1)上,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筒壳(93),或,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塔壳(1)上,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观察窗(94),或,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内部主件上,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第一次拌料装置(95)、第二次拌料装置(96)和第三拌料装置(97),或,还包含有第四附件装置并且第四附件装置设置在内部主件上,第四附件装置设置为导热板组(98),或,还包含有第五附件装置并且第五附件装置设置在塔壳(1)上,第五附件装置设置为温度传感器,或,还包含有第六附件装置并且第六附件装置设置在内部主件上,第六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底座电机和双头电机。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六层体的榨油装置,其特征是:在塔壳(1)中分别设置有第一次隔板(2)、第二次隔板(3)、第一次隔板组(4)、第二次隔板组(5)、第三隔板组(6)和第四隔板组(7),在塔壳(1)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次附设箱壳(91)、第二次附设箱壳(92)、筒壳(93)和观察窗(94)并且在第一次隔板(2)、第二次隔板(3)、第一次隔板组(4)、第二次隔板组(5)、第三隔板组(6)和第四隔板组(7)上分别设置有管壳(8),在管壳(8)中设置有控制阀门(9)并且在第一次隔板(2)上设置有第一次拌料装置(95),在第二次隔板(3)上设置有第二次拌料装置(96)并且在第三隔板组(6)和第四隔板组(7)上分别设置有第三拌料装置(97),在第一次隔板组(4)、第二次隔板组(5)、第三隔板组(6)和第四隔板组(7)中分别设置有导热板组(98)并且第一次隔板组(4)、第二次隔板组(5)、第三隔板组(6)和第四隔板组(7)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次附设箱壳(91)和第二次附设箱壳(92)连通式联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六层体的榨油装置,其特征是:塔壳(1)设置为包含有罐部(11)和支座部(12)并且罐部(11)的底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支座部(12)联接,在罐部(11)的侧面部分别设置有第一次通孔体(14)、第二次通孔体(15)、第三通孔体(16)、第四通孔体(17)、第五通孔体(18)、第六通孔体(19)、第七通孔体(101)、第八通孔体(102)、第十二通孔体(106)、第十三通孔体(107)、第十四通孔体(108)和第十五通孔体(109),在罐部(11)的顶端端面中间部设置有第九通孔体(103)并且在罐部(11)的顶端端面部设置有第十通孔体
(104),在罐部(11)的底端端面中间部设置有第十一通孔体(105)并且罐部(11)设置为与观察窗(94)镶嵌式联接,第一次通孔体(14)和第二次通孔体(15)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次隔板组(4)连通式联接并且第三通孔体(16)和第四通孔体(17)分别设置为与第二次隔板组(5)连通式联接,第五通孔体(18)和第六通孔体(19)分别设置为与第二次隔板组(5)连通式联接并且第七通孔体(101)和第八通孔体(102)分别设置为与第三隔板组(6)连通式联接,第十二通孔体(106)、第十三通孔体(107)、第十四通孔体(108)和第十五通孔体(109)分别设置为与筒壳(93)连通式联接并且第九通孔体(103)设置为油料上料孔体,第十一通孔体(105)设置为油料排料孔体并且第十通孔体(104)设置为加水孔体,罐部(11)的内壁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次隔板(2)、第二次隔板(3)、第一次隔板组(4)、第二次隔板组(5)、第三隔板组(6)和第四隔板组(7)联接并且罐部(11)的侧面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次附设箱壳(91)和第二次附设箱壳(92)联接,第一次通孔体(14)、第三通孔体(16)、第五通孔体(18)和第七通孔体(101)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次附设箱壳(91)连通式联接并且第二次通孔体(15)、第四通孔体(17)、第六通孔体(19)和第八通孔体(102)分别设置为与第二次附设箱壳(92)连通式联接,罐部(11)设置为圆形罐状体并且支座部(12)设置为八字块状体,第一次通孔体(14)、第二次通孔体(15)、第三通孔体(16)、第四通孔体(17)、第五通孔体(18)、第六通孔体(19)、第七通孔体(101)、第八通孔体(102)、第九通孔体(103)、第十通孔体(104)、第十一通孔体(105)、第十二通孔体(106)、第十三通孔体(107)、第十四通孔体(108)和第十五通孔体(109)分别设置为圆形孔状体,或,第一次隔板(2)和第二次隔板(3)分别设置为圆形盘状体并且第一次隔板(2)的周边侧面部和第二次隔板(3)的周边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塔壳(1)的内壁联接,第一次隔板(2)的边缘部和第二次隔板(3)的边缘部分别设置为与管壳(8)联接并且第一次隔板(2)的上端端面中间部设置为与第一次拌料装置(95)联接,第二次隔板(3)的上端端面中间部设置为与第二次拌料装置(96)联接并且第一次隔板(2)与塔壳(1)的顶端端面部之间设置为呈第一次密封区间段(10)分布,第一次隔板(2)与第二次隔板(3)之间设置为呈第二次密封区间段(20)分布,或,第一次隔板组(4)和第二次隔板组(5)分别设置为包含有第一次夹层板部(41)和第二次夹层板部(42)并且第一次夹层板部(41)的周边侧面部和第二次夹层板部(42)的周边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塔壳(1)的内壁联接,第一次夹层板部(41)的边缘部和第二次夹层板部(42)的边缘部分别设置为与管壳(8)联接并且第一次夹层板部(41)和第二次夹层板部(42)之间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次附设箱壳(91)和第二次附设箱壳(92)连通式联接,第二次夹层板部(42)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导热板组(98)联接并且第一次夹层板部(41)设置为倾斜圆形盘状体,第二次夹层板部(42)设置为圆形盘状体并且第一次夹层板部(41)和第二次夹层板部(42)之间的夹角设置为38
‑
43
°
,第一次隔板组(4)与第二次隔板(3)之间设置为呈第三密封区间段(30)分布,第二次隔板组(5)与第一次隔板组(4)之间设置为呈第四密封区间段(40)分布,或,第三隔板组(6)和第四隔板组(7)分别设置为包含有第三夹层板部(61)和第四夹层板部(62)并且第三夹层板部(61)的周边侧面部和第四夹层板部(62)的周边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塔壳(1)的内壁联接,第三夹层板部(61)的边缘部和第四夹层板部(62)的边缘部分别设置为与管壳(8)联接并且第三夹层板部(61)和第四夹层板部(62)之间部分别设置为与
第一次附设箱壳(91)和第二次附设箱壳(92)连通式联接,第四夹层板部(62)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导热板组(98)联接并且第三夹层板部(61)的上端端面中间部设置为与第三拌料装置(97)联接,第三夹层板部(61)和第四夹层板部(6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传果,
申请(专利权)人:泰安市大江食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