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散堆积体偏压斜交隧道进洞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7536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5 15: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松散堆积体偏压斜交隧道进洞结构,包括注浆锚杆、框格纵梁、框格横梁、抗滑桩、超前小导管、钢拱架、套拱和管棚;在隧道洞口的山体一侧,依开挖线设有注浆锚杆、框格纵梁和框格横梁,形成稳定的边仰坡体;在隧道洞口的临边一侧,在原边坡线以下设有抗滑桩,在抗滑桩顶部设有盖梁,盖梁兼作挡墙基础,在挡墙基础顶部设有反压挡墙;在隧道顶部设有超前小导管,超前小导管往前打设入尚未开挖的隧道边仰坡体,在已开挖处设有完整的钢拱架、套拱和管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减少了对原始地貌和自然景观的破坏,有效地解决隧道洞口的工程隐患和保护自然环境,且通过回填植生混凝土,有助于植被的恢复。有助于植被的恢复。有助于植被的恢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松散堆积体偏压斜交隧道进洞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隧道施工
,具体涉及松散堆积体偏压斜交隧道进洞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一般情况下,隧道洞口的位置是隧道穿过山体埋深最小的地段,地质条件较差,隧道围岩偏压严重且存在一定的破碎性;而因隧道进洞施工破坏了原有植被对于山体岩体的保护,同时受地表水冲刷等原因影响,极易造成山体失稳,产生滑动和坍塌,给隧道洞口施工带来很大安全风险和技术难题。传统施工方法采用大开挖、高刷坡及强支护施工,不仅造成大量土石方开挖外运、高边坡支护,且对原始地貌和自然景观的破坏严重,同时造成暗洞侧围岩因失去支撑而造成上方围岩失稳。如不妥善处理,往往会造成隧道洞口段塌方、衬砌开裂等质量安全事故。因此控制洞口施工围岩的变形是洞口施工的重要环节。
[0003]许多工程实践表明,隧道未开挖时,山体是稳定的,而按传统施工方法开挖洞口边仰坡时,将破坏山体的自然平衡状态,极易造成边仰坡坍塌,顺层滑坡、古滑体复活等工程病害,尤其是岩质条件较差时,洞口工程病害问题更突出。因此,改变隧道传统进洞思维方法,采用“自然进洞”的原则,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松散堆积体偏压斜交隧道进洞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注浆锚杆(6)、框格纵梁(3)、框格横梁(4)、抗滑桩(11)、超前小导管(18)、钢拱架(19)、套拱(21)和管棚(22);在隧道洞口的山体一侧,依开挖线设有注浆锚杆(6)、框格纵梁(3)和框格横梁(4),形成稳定的边仰坡体;在隧道洞口的临边一侧,在原边坡线(1)以下设有抗滑桩(11),在抗滑桩(11)顶部设有盖梁(12),盖梁(12)兼作挡墙基础,在挡墙基础顶部设有反压挡墙(13);在隧道顶部设有超前小导管(18),超前小导管(18)往前打设入尚未开挖的隧道边仰坡体,在已开挖处设有完整的钢拱架(19)、套拱(21)和管棚(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松散堆积体偏压斜交隧道进洞结构,其特征在于:稳定的边仰坡体的顶部设有若干排钢管桩(7),钢管桩(7)顶部设有系梁(8),在边仰坡体的底部、隧道左侧位置设有扩展基础(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松散堆积体偏压斜交隧道进洞结构,其特征在于:反压挡墙(13)与挡墙基础间设有连接锚杆(14);抗滑桩(11)与注浆区(2)之间设有斜向的锚索(15),锚索(15)锚固在抗滑桩(11)的外侧;在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仁刚王逸陈鹂鹏李万勇蒋永庆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交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