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衡性测试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6309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5 15: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平衡性测试仪,包括第一主控电路、无线发射电路、第二控制电路、无线接收电路、显示电路和压力检测电路;所述第一主控电路分别与所述无线发射电路、压力检测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无线接收电路、显示电路电连接,所述无线发射电路与所述无线接收电路通信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平衡性测试仪,通过压力检测电路能够检测出受测者在平衡性测试仪上的单脚站立时间和晃动指数,从而能够评定出受测者的平衡性等级,操作方便简单,解决了目前用于测试人体平衡性的设备的操作都比较复杂的问题。的设备的操作都比较复杂的问题。的设备的操作都比较复杂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平衡性测试仪


[0001]本技术涉及测试设备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平衡性测试仪。

技术介绍

[0002]平衡性是人体神经运动系统的一项重要功能,是确保人类保持稳定的站立、行走以及完成复杂动作的基本能力。老年人随着身体的衰老,身体平衡性也逐渐下降,日常生活中发生跌倒等意外的概率也随之增大。因此需要通过平衡性测试来掌握老年人的身体平衡性情况,从而提前采取防范措施,避免意外发生。但是目前用于测试人体平衡性的设备的操作都比较复杂,不适用于老年人。
[0003]现有技术中,如2013年6月26日公开的中国专利,便携式多功能人体平衡检测仪,公开号为CN203016922U,能够对测试者重心移动情况做出实时测量,并在屏幕上显示出重心移动的轨迹,通过重心移动的轨迹来判断人体的平衡性,但没有无线通信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克服目前用于测试人体平衡性的设备的操作都比较复杂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平衡性测试仪。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平衡性测试仪,包括第一主控电路、无线发射电路、第二控制电路、无线接收电路、显示电路和压力检测电路;所述第一主控电路分别与所述无线发射电路、压力检测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无线接收电路、显示电路电连接,所述无线发射电路与所述无线接收电路通信连接。
[0007]上述方案中,通过压力检测电路能够检测出受测者在平衡性测试仪上的单脚站立时间和晃动指数,从而能够评定出受测者的平衡性等级,操作方便简单。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主控电路包括直流电源VDD、第一主控芯片U3、电容 C9、电容C18、电容C19、电阻R7、电阻R8、电阻R10、二极管D1、二极管 D2、开关K1和晶振Y1;
[0009]第一主控芯片U3的第一引脚分别与直流电源VDD的输出端、电容C9的一端电连接,电容C9的另一端接地;第一主控芯片U3的第四引脚与电阻R8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1的负极电连接;第一主控芯片U3的第五引脚与电阻R7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2的负极电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2的正极均与直流电源VDD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一主控芯片U3的第十四引脚与电阻R10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10的另一端与开关 K1的一端电连接,开关K1的另一端接地;第一主控芯片U3的第二十四引脚与电容C18的一端电连接;第一主控芯片U3的第二十五引脚分别与电容C19的一端、晶振Y1的一端电连接,晶振Y1的另一端与电容C18的一端电连接,电容 C18的另一端、电容C19的另一端均接地,第一主控芯片U3的第二十八引脚接地。
[0010]优选的,所述无线发射电路包括无线发射芯片U4、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2、电容C14、电容C15、电容C16、电容C17、晶振Y2、电感L1、电感L2和发射天线;
[0011]无线发射芯片U4的第一引脚与第一主控芯片U3的第二十引脚电连接;无线发射芯片U4的第二引脚与第一主控芯片U3的第十九引脚电连接;无线发射芯片U4的第三、第五引脚均与无线发射芯片U4的第八引脚电连接;无线发射芯片U4的第四引脚与第一主控芯片U3的第十八引脚电连接;无线发射芯片U4 的第六引脚分别与电容C16的一端、晶振Y2的一端电连接,电容C16的另一端接地;无线发射芯片U4的第七引脚分别与晶振Y2的另一端、电容C17的一端电连接,电容C17的另一端接地;无线发射芯片U4的第八引脚与电容C11的一端电连接,电容C11的另一端接地;无线发射芯片U4的第九引脚接地;无线发射芯片U4的第十引脚分别与电感L1的一端、电容C12的一端、电容C14的一端电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和电容C14的另一端均接地,电容C1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感L2的一端、电容C15的一端、发射天线电连接,电感L2的另一端、电容C15的另一端均接地;无线发射芯片U4的第十二引脚分别与电容C10的一端、直流电源VDD的输出端电连接,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无线发射芯片 U4的第十三引脚与第一主控芯片U3的第二十三引脚电连接;无线发射芯片U4 的第十四引脚与第一主控芯片U3的第二十二引脚电连接;无线发射芯片U4的第十六引脚与第一主控芯片U3的第二十一引脚电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压力检测电路包括压力检测芯片U8、传感器SENSOR1、传感器SENSOR2、传感器SENSOR3、传感器SENSOR4、电容C35、电容C36、电容C37、电容C38、电容C39、电容C40、电容C41、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26、电阻R27、电阻R28和电阻R29;
[0013]压力检测芯片U8的第一引脚分别与电容C36的一端、电容C37的一端、电阻R24的一端电连接,电容C36的另一端和电容C37的另一端均接地,电阻R24 的另一端与直流电源VDD的输出端电连接;压力检测芯片U8的第二引脚与电阻R25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25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35的一端、传感器 SENSOR4的第二引脚电连接,电容C35的另一端接地;压力检测芯片U8的第三引脚与传感器SENSOR4的第二引脚电连接;压力检测芯片U8的第四、第五、第八、第十二引脚均接地;压力检测芯片U8的第六引脚分别与电阻R26的一端、电容C39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26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38的一端、电容C40 的一端、传感器SENSOR1的第二引脚电连接,电容C40的另一端接地;压力检测芯片U8的第七引脚分别与电容C39的另一端、电阻R27的一端电连接,电阻 R2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41的一端、电容C38的另一端、传感器SENSOR3 的第二引脚电连接,电容C41的另一端接地;压力检测芯片U8的第九引脚与电阻R28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28的另一端与第一主控芯片U3的第十引脚电连接;压力检测芯片U8的第十引脚与电阻R29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29的另一端与第一主控芯片U3的第十一引脚电连接;压力检测芯片U8的第十三、第十四引脚均与直流电源VDD的输出端电连接。
[0014]优选的,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包括直流电源VDD、第二主控芯片U5、电容 C20、电容C21、电容C22、电容C23、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 R14、电阻R15、电阻R17、电阻R19、电阻R23、开关K2、开关K3、开关K4、开关K5、晶振Y3、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和三极管Q2;
[0015]所述第二主控芯片U5的第一引脚分别与直流电源VDD的输出端、电容C20 的一端、电容C2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20的另一端、电容C21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二主控芯片U5的第三引脚分别与电容C22的一端、晶振Y3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2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主控芯片U5的第四引脚分别与电容C23的一端、晶振Y3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2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主控芯片U5的第十三引脚与电阻R15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15的
另一端与开关K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衡性测试仪,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主控电路、无线发射电路、第二控制电路、无线接收电路、显示电路和压力检测电路;所述第一主控电路分别与所述无线发射电路、压力检测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无线接收电路、显示电路电连接,所述无线发射电路与所述无线接收电路通信连接;所述第一主控电路包括直流电源VDD、第一主控芯片U3、电容C9、电容C18、电容C19、电阻R7、电阻R8、电阻R10、二极管D1、二极管D2、开关K1和晶振Y1;第一主控芯片U3的第一引脚分别与直流电源VDD的输出端、电容C9的一端电连接,电容C9的另一端接地;第一主控芯片U3的第四引脚与电阻R8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1的负极电连接;第一主控芯片U3的第五引脚与电阻R7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2的负极电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2的正极均与直流电源VDD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一主控芯片U3的第十四引脚与电阻R10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10的另一端与开关K1的一端电连接,开关K1的另一端接地;第一主控芯片U3的第二十四引脚与电容C18的一端电连接;第一主控芯片U3的第二十五引脚分别与电容C19的一端、晶振Y1的一端电连接,晶振Y1的另一端与电容C18的一端电连接,电容C18的另一端、电容C19的另一端均接地,第一主控芯片U3的第二十八引脚接地;所述无线发射电路包括无线发射芯片U4、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2、电容C14、电容C15、电容C16、电容C17、晶振Y2、电感L1、电感L2和发射天线;无线发射芯片U4的第一引脚与第一主控芯片U3的第二十引脚电连接;无线发射芯片U4的第二引脚与第一主控芯片U3的第十九引脚电连接;无线发射芯片U4的第三、第五引脚均与无线发射芯片U4的第八引脚电连接;无线发射芯片U4的第四引脚与第一主控芯片U3的第十八引脚电连接;无线发射芯片U4的第六引脚分别与电容C16的一端、晶振Y2的一端电连接,电容C16的另一端接地;无线发射芯片U4的第七引脚分别与晶振Y2的另一端、电容C17的一端电连接,电容C17的另一端接地;无线发射芯片U4的第八引脚与电容C11的一端电连接,电容C11的另一端接地;无线发射芯片U4的第九引脚接地;无线发射芯片U4的第十引脚分别与电感L1的一端、电容C12的一端、电容C14 的一端电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和电容C14的另一端均接地,电容C1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感L2的一端、电容C15的一端、发射天线电连接,电感L2的另一端、电容C15的另一端均接地;无线发射芯片U4的第十二引脚分别与电容C10的一端、直流电源VDD的输出端电连接,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无线发射芯片U4的第十三引脚与第一主控芯片U3的第二十三引脚电连接;无线发射芯片U4的第十四引脚与第一主控芯片U3的第二十二引脚电连接;无线发射芯片U4的第十六引脚与第一主控芯片U3的第二十一引脚电连接;所述压力检测电路包括压力检测芯片U8、传感器SENSOR1、传感器SENSOR2、传感器SENSOR3、传感器SENSOR4、电容C35、电容C36、电容C37、电容C38、电容C39、电容C40、电容C41、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26、电阻R27、电阻R28和电阻R29;压力检测芯片U8的第一引脚分别与电容C36的一端、电容C37的一端、电阻R24的一端电连接,电容C36的另一端和电容C37的另一端均接地,电阻R24的另一端与直流电源VDD的输出端电连接;压力检测芯片U8的第二引脚与电阻R25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25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35的一端、传感器SENSOR4的第二引脚电连接,电容C35的另一端接地;压力检测芯片U8的第三引脚与传感器SENSOR4的第二引脚电连接;压力检测芯片U8的第四、第五、第八、第十二引脚均接地;压力检测芯片U8的第六引脚分别与电阻R26的一端、电容C39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26的另一端分
别与电容C38的一端、电容C40的一端、传感器SENSOR1的第二引脚电连接,电容C40的另一端接地;压力检测芯片U8的第七引脚分别与电容C39的另一端、电阻R27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2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41的一端、电容C38的另一端、传感器SENSOR3的第二引脚电连接,电容C41的另一端接地;压力检测芯片U8的第九引脚与电阻R28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28的另一端与第一主控芯片U3的第十引脚电连接;压力检测芯片U8的第十引脚与电阻R29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29的另一端与第一主控芯片U3的第十一引脚电连接;压力检测芯片U8的第十三、第十四引脚均与直流电源VDD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包括直流电源VDD、第二主控芯片U5、电容C20、电容C21、电容C22、电容C23、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7、电阻R19、电阻R23、开关K2、开关K3、开关K4、开关K5、晶振Y3、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和三极管Q2;所述第二主控芯片U5的第一引脚分别与直流电源VDD的输出端、电容C20的一端、电容C2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20的另一端、电容C21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二主控芯片U5的第三引脚分别与电容C22的一端、晶振Y3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2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主控芯片U5的第四引脚分别与电容C23的一端、晶振Y3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2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主控芯片U5的第十三引脚与电阻R15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15的另一端与开关K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主控芯片U5的第十四引脚与电阻R13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13的另一端与开关K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主控芯片U5的第十五引脚与电阻R14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益民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臻品乐善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