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多功能防护结构的传感器线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5800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5 15: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多功能防护结构的传感器线束,包括第一外壳、第二外壳和线束,所述第一外壳底端均开设有限位密封槽,所述限位密封槽内壁滑动套接有限位密封件,所述限位密封件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底端均匀镶嵌有导热杆,所述导热杆两端均贯穿第一外壳,所述导热杆底端外围滑动套接在第二外壳顶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限位密封件的设置,密封性较佳,能避免潮湿的控制进行至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内部,以防线束出现受潮的情况,避免线束外表面出现被氧化的情况,以防出现失控,提升线束的使用寿命,同时便于对线束进行快速的散热,也方便对线束进行安全维护。也方便对线束进行安全维护。也方便对线束进行安全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多功能防护结构的传感器线束


[0001]本技术属于传感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多功能防护结构的传感器线束。

技术介绍

[0002]线束一组金属线和电缆绑在一起,运载设备之间来往的信号和电源的连接。是汽车电路中连接各电器设备的接线部件,由绝缘护套、接线端子、导线及绝缘包扎材料等组成。为了便于安装、维修,确保电气设备能在最恶劣的条件下工作,将全车各电气设备所用的不同规格、不同颜色的电线通过合理的安排,将其合为一体,并用绝缘材料把电线捆扎成束,这样既完整,又可靠。现有技术中多采用传感器线束,但现有技术中的传感器线束依然存在着缺陷,例如:
[0003]现有技术中的传感器线束不具有防潮的功能,从而会导致传感器由于受潮而出现失控的情况,大大降低了传感器线束的使用寿命,同时不能进行拆卸,不能对传感器线束整体进行安全维护,并且不具有散热的功能,大大降低了传感器线束的使用效率,故而无法满足现有技术所需。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多功能防护结构的传感器线束,通过第一外壳、第二外壳、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限位密封件、螺纹杆、旋转板、限位板、导热杆、第一对接板和第二对接板的设置,解决了现有传感器线束防护功能较低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本技术为一种具有多功能防护结构的传感器线束,包括第一外壳、第二外壳和线束,所述第一外壳底端均开设有限位密封槽,所述限位密封槽内壁滑动套接有限位密封件,所述限位密封件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底端均匀镶嵌有导热杆,所述导热杆两端均贯穿第一外壳,所述导热杆底端外围滑动套接在第二外壳顶端,所述第二外壳和第一外壳相邻面之间均套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内壁固定连接有线束,所述螺纹杆一端外围固定焊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密封圈,所述螺纹杆外围螺纹连接有旋转板,所述旋转板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密封圈。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壳正面与背面底端处均匀固定焊接有第一对接板,所述第二外壳正面与背面顶端对应第一对接板处均固定焊接有第二对接板。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对接板顶端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母,所述定位螺母底端螺纹连接在第二对接板内壁。
[0009]进一步地,所述导热杆均位于第一对接板相邻面之间。
[0010]进一步地,所述导热杆底端均滑动套接在限位密封件顶端。
[0011]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密封槽内接圆半径与限位密封件外接圆半径相同。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均为中空半圆形结构。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均与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相接触。
[0014]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1、本技术通过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和限位密封件的设置,密封性较佳,能避免潮湿的控制进行至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内部,以防线束出现受潮的情况,避免线束外表面出现被氧化的情况,以防出现失控,提升线束的使用寿命。
[0016]2、本技术通过导热杆的设置,线束在使用时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杆能快速的将热量导出,避免热量在内部不断的上升,以防线束出现损坏,便于对线束进行快速的散热。
[0017]3、本技术通过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设置,便于拆卸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便于将线束取出,方便对线束进行安全维护,能对线束进行多方便的防护,功能较佳,大大提升了传感器线束的使用效率。
[0018]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技术主视剖切图;
[0021]图2为本技术主视图;
[0022]图3为本技术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侧视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图1中A区域放大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图3中B区域放大示意图;
[0025]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6]1、第一外壳;11、限位密封槽;12、第一对接板;13、导热杆;2、第二外壳;21、限位密封件;22、第二对接板;3、线束;31、螺纹杆;32、限位板;33、第一密封圈;34、旋转板;35、第二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请参阅图1

5所示,本技术为一种具有多功能防护结构的传感器线束,包括第一外壳1、第二外壳2和线束3,所述第一外壳1底端均开设有限位密封槽11,所述限位密封槽11内壁滑动套接有限位密封件21,所述限位密封件21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外壳2,所述第一外壳1底端均匀镶嵌有导热杆13,通过导热杆13的设置,线束3在使用时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杆13能快速的将热量导出,避免热量在内部不断的上升,以防线束3出现损坏,便于对线束3进行快速的散热,所述导热杆13两端均贯穿第一外壳1,所述导热杆13底端外围滑动套
接在第二外壳2顶端,所述第二外壳2和第一外壳1相邻面之间均套接有螺纹杆31,所述螺纹杆31内壁固定连接有线束3,所述螺纹杆31一端外围固定焊接有限位板32,所述限位板32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密封圈33,所述螺纹杆31外围螺纹连接有旋转板34,所述旋转板34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密封圈35,所述第一密封圈33和第二密封圈35均与第一外壳1和第二外壳2相接触,通过第一密封圈33、第二密封圈35和限位密封件21的设置,通过拧动旋转板34能使得第一密封圈33和第二密封圈35紧密的贴合在第一外壳1和第二外壳2内壁与外壁,方便密封,且便于进行固定,密封性较佳,能避免潮湿的控制进行至第一外壳1和第二外壳2内部,以防线束3出现受潮的情况,避免线束3外表面出现被氧化的情况,以防出现失控,提升线束3的使用寿命。
[0029]其中如图1、图2、图3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外壳1正面与背面底端处均匀固定焊接有第一对接板12,所述第二外壳2正面与背面顶端对应第一对接板12处均固定焊接有第二对接板22,所述第一对接板12顶端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母,所述定位螺母底端螺纹连接在第二对接板22内壁,通过将定位螺母取下,便于拆卸,方便将线束3取出进行维护,所述导热杆13均位于第一对接板12相邻面之间,所述导热杆13底端均滑动套接在限位密封件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多功能防护结构的传感器线束,包括第一外壳(1)、第二外壳(2)和线束(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1)底端均开设有限位密封槽(11),所述限位密封槽(11)内壁滑动套接有限位密封件(21),所述限位密封件(21)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外壳(2),所述第一外壳(1)底端均匀镶嵌有导热杆(13),所述导热杆(13)两端均贯穿第一外壳(1),所述导热杆(13)底端外围滑动套接在第二外壳(2)顶端,所述第二外壳(2)和第一外壳(1)相邻面之间均套接有螺纹杆(31),所述螺纹杆(31)内壁固定连接有线束(3),所述螺纹杆(31)一端外围固定焊接有限位板(32),所述限位板(32)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密封圈(33),所述螺纹杆(31)外围螺纹连接有旋转板(34),所述旋转板(34)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密封圈(3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多功能防护结构的传感器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1)正面与背面底端处均匀固定焊接有第一对接板(12),所述第二外壳(2)正面与背面顶端对应第一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稀博傅升锋祝海峰陶保生田梦群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康姆普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