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中医妇科的施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14307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3 15: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中医妇科的施药装置,有效地解决了用于妇科阴道局部治疗的给药装置无法使药物均匀涂敷于病灶表面的技术问题,首先本发明专利技术推动活塞给药的过程中,通过第一滑槽与导向件的滑动配合,使得药物分层进入病灶位置,并且每层的药物排出量相同,达到了均匀给药的目的,提高了药物的利用率,同时本发明专利技术抽取药物后,药物将自动封堵在内管内,避免了药物的泄露,减少了药物的浪费。减少了药物的浪费。减少了药物的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中医妇科的施药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中医妇科的施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妇科阴道局部用药的常规形式有栓剂、片剂(阴道片/泡腾片)、软(乳)膏、凝胶、药液等,主要用作妇科疾病的局部治疗,在用药时常借助于给药装置将药物送入病灶部位。
[0003]公开号为CN104958828B的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妇科给药器,主要由推药管、外套管、布药管构成,其中布药管和外套管密封连接,两者又套置在推药管上,推药管的前端开有进出药孔,布药管上均布有给药孔,推药管采用注射器结构设计,其采用了两管套置的设计,使得推药管内的药物先进入布药管内,之后再排入患处,相对于以往给药器避免了给药时药物在给药管管底区域不断累积,从而造成药物前多后少的现象,但仍存有不足:当药物进入布药管内后,在活塞的压力作用下,从布药管上的给药孔内排出时,药物并不能均匀地从各个给药孔内排出,依旧存有部分给药孔排出的药物量多,部分给药孔排出的药物量少的现象,此现象由布药管在患者阴道内的放置方式(其自身倾斜程度)、给药时患者所处体位、阴道壁上的组织皱褶与给药孔之间的间隙大小所决定,因此,上述装置虽然对药物的作用面积有改进效果,但依旧不能控制药物的分布位置,使得药物分布不均,不能大面积涂敷于病灶部位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0004]部分改进的给药器中的给药管在吸取药物之后,不能达到良好的封存效果,呈流体状态的药物容易从给药管上的给药孔中流至外界,浪费药物。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专利技术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中医妇科的施药装置,能够对阴道病灶部位达到均匀施药的效果,并自动地完成吸取药物后的封堵。
[0006]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中医妇科的施药装置,包括内管,其特征在于,内管竖直设置,内管上安装有降压装置,内管的管底封闭并为球面结构,内管上有竖向均布的多层给药结构,给药结构包括沿内管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多个给药孔,内管的侧壁上开有贯通内管内外的竖直的导槽,内管上密封转动套设有与多层给药机构一一对应的套管,相邻两节套管之间相互贴合,套管上开有与多个给药孔一一对应的出药孔,初始状态时出药孔与对应的给药孔之间错位,使得出药孔与给药孔处于不相通状态,其中位于内管底部的套管为第一套管,其余的套管均为第二套管,第一套管套设在内管的底部,第一套管的管底为与内管管底匹配的球面结构,第一套管内壁上开有第一滑槽,第一滑槽包括第一进程偏槽、第一进程直槽、第一回程直槽,第一进程偏槽倾斜设置,第一进程偏槽的上端贯穿第一套管的上端面并与导槽相通,第一进程偏槽的下端与第一进程直槽的上端相通,第一回程直槽的下端与第一进程直槽的上端相通,第一回程直槽的上端贯穿第一套管的上端面;多个第二套管分别套设在内管的其余部分,第二套管内壁上开有第二滑槽,第二
滑槽包括第二进程偏槽、第二进程直槽、第二回程偏槽、第二回程直槽,第二回程直槽与导槽内外对应且置于第二进程偏槽和第二回程偏槽之间,第二进程偏槽倾斜设置且第二进程偏槽的上端与第二回程直槽的上端相通,第二进程偏槽的下端与第二进程直槽的上端相通,第二回程偏槽倾斜设置且第二回程偏槽的下端与第二进程直槽的下端相通,第二回程偏槽的上端和第二回程直槽的下端相通,第二进程偏槽的上端和第二回程偏槽的下端分别贯穿第二套管的上下两端面,第二滑槽内安装有变道结构;内管内有活塞,活塞上连接有导向件,导槽、第二滑槽、第一滑槽分别与导向件密封滑动匹配,活塞在内管内竖直向下滑动时,带动导向件在导槽内竖直下滑,同时导向件在第二滑槽内滑动,导向件的竖直滑动带动第二进程偏槽转动,第二进程偏槽带动第二套管转动,使得出药孔与给药孔对位相通,转动后的第二套管的第二进程直槽和下节第二套管的第二进程偏槽之间相通,变道结构使得导向件向下运动时沿着第二进程偏槽、第二进程直槽的路径滑动,导向件向上运动时沿着第二回程偏槽、第二回程直槽的路径滑动。
[0007]优选地,所述的内管的管底开有与内管同轴的让位通孔,让位通孔内穿设有与第一套管固定连接的复位轴,复位轴上端伸入内管内,复位轴上开有沿轴线螺旋设置的凸轮槽,凸轮槽绕复位轴轴心所形成的角度等于出药孔和给药孔之间的错位角度,复位轴上套设有复位筒,复位筒上固定有滑动配合在凸轮槽内的凸轮推杆,复位筒上有外花键,活塞的底部开有与复位筒匹配的容置槽,容置槽内有与外花键相匹配并与活塞固定连接的内花键,活塞和复位筒之间连接有传动绳。
[0008]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采用,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的多节套管的设置使得对病灶部位给药时,药物在外力作用下被强制性地分层排出,实现了分层给药的效果,且每一层排出的药物量均相等,从到达到了对大面积病灶/患处精确均匀施药的效果。
[0009]2.本专利技术的第一连通孔、第二连通孔的设置使得给药时,任一第二套管完成给药操作后便自动关闭,避免了药物回流至内管内,使得药物得以在病灶位置充分发挥药效,减少了药物的浪费。
[0010]3.本专利技术的活塞抽取药物后,通过复位筒、复位轴、凸轮推杆、凸轮槽的传递,第一套管上所对应的给药孔即能自动封堵,即内管自动封闭,解决了现有给药装置抽取药物后不能封堵药物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
[0012]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轴测图。
[0013]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轴测剖面图。
[0014]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图3中A的放大图。
[0015]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图3中B的放大图。
[0016]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图3中C的放大图。
[0017]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图3中D的放大图。
[0018]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相邻两节第二套管连接在一起时的立体剖面图。
[0019]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套管部分的轴测剖面图。
[0020]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活塞部分的剖面图。
[0021]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复位筒的立体图。
[0022]图12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套管的立体剖面图。
[0023]附图标注:1

内管、2

给药结构、3

给药孔、4

导槽、5

出药孔、6

第一套管、7

第二套管、8

第一进程偏槽、9

第一进程直槽、10

第一回程直槽、11

第二进程偏槽、12

第二进程直槽、13

第二回程偏槽、14

第二回程直槽、15

活塞、17

第二管体、18

第二内凸台、19

第二外凸台、20

第二连通孔、21

第一管体、22

第一内凸台、23

第一连通孔、24

导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中医妇科的施药装置,包括内管(1),其特征在于,内管(1)竖直设置,内管(1)上安装有降压装置,内管(1)的管底封闭并为球面结构,内管(1)上有竖向均布的多层给药结构(2),给药结构(2)包括沿内管(1)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多个给药孔(3),内管(1)的侧壁上开有贯通内管(1)内外的竖直的导槽(4),内管(1)上密封转动套设有与多层给药机构一一对应的套管,相邻两节套管之间相互贴合,套管上开有与多个给药孔(3)一一对应的出药孔(5),初始状态时出药孔(5)与对应的给药孔(3)之间错位,使得出药孔(5)与给药孔(3)处于不相通状态,其中位于内管(1)底部的套管为第一套管(6),其余的套管均为第二套管(7),第一套管(6)套设在内管(1)的底部,第一套管(6)的管底为与内管(1)管底匹配的球面结构,第一套管(6)内壁上开有第一滑槽,第一滑槽包括第一进程偏槽(8)、第一进程直槽(9)、第一回程直槽(10),第一进程偏槽(8)倾斜设置,第一进程偏槽(8)的上端贯穿第一套管(6)的上端面并与导槽(4)相通,第一进程偏槽(8)的下端与第一进程直槽(9)的上端相通,第一回程直槽(10)的下端与第一进程直槽(9)的上端相通,第一回程直槽(10)的上端贯穿第一套管(6)的上端面;多个第二套管(7)分别套设在内管(1)的其余部分,第二套管(7)内壁上开有第二滑槽,第二滑槽包括第二进程偏槽(11)、第二进程直槽(12)、第二回程偏槽(13)、第二回程直槽(14),第二回程直槽(14)与导槽(4)内外对应且置于第二进程偏槽(11)和第二回程偏槽(13)之间,第二进程偏槽(11)倾斜设置且第二进程偏槽(11)的上端与第二回程直槽(14)的上端相通,第二进程偏槽(11)的下端与第二进程直槽(12)的上端相通,第二回程偏槽(13)倾斜设置且第二回程偏槽(13)的下端与第二进程直槽(12)的下端相通,第二回程偏槽(13)的上端和第二回程直槽(14)的下端相通,第二进程偏槽(11)的上端和第二回程偏槽(13)的下端分别贯穿第二套管(7)的上下两端面,第二滑槽内安装有变道结构;内管(1)内有活塞(15),活塞(15)上连接有导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莉娜宋晓婕李潇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