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郝登荣专利>正文

一种肋骨内固定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2635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3 08:40
一种肋骨内固定器,包括第一支撑、第二支撑、第三支撑和尾端倒钩;第一支撑、第二支撑和第三支撑的一端汇聚形成梭型,梭型端部向上回弯形成尾端倒钩,第一支撑、第二支撑和第三支撑的另一端组合成头部,头部为椭圆锥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该内固定器不需要以肋骨内固定为目的而开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减少肋骨断端移位,不破坏骨膜及肋间肌;不损伤及挤压肋间神经、血管;无需离断胸壁肌肉而避免呼吸肌功能受损;分散多小切口可明显减轻术后疼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钛记忆合金目前临床应用广泛,价格及安全性普遍可接受;因主体使用钛记忆合金外凸的设计使其恢复原始形态后形成横向、纵向剪切力,固定牢靠。固定牢靠。固定牢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肋骨内固定器


[0001]本技术属于断骨固定
,特别涉及一种肋骨内固定器。

技术介绍

[0002]在胸部外伤患者中,肋骨骨折十分常见,约占55%,尤其以第4

7肋骨的多发性肋骨骨折常见。其中连枷胸影响呼吸循环病理生理改变从而引发严重功能障碍,如不及时有效的处理,致残率、致死率高达42%。因此,积极治疗肋骨骨折对于胸壁固定、恢复胸廓稳定有重要意义。以往对肋骨骨折采取保守治疗,效果差,并发症多,过程痛苦。随着医疗技术及新型材料的发展,手术内固定逐渐成为肋骨骨折治疗的发展趋势,且逐渐趋于简单和微创化。临床上常用有以下固定方法:钢丝捆绑、条形钢板、镍钛记忆合金环抱器、可吸收髓内钉。各有优缺点,钢丝捆绑固定,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但固定效果差,目前临床上基本淘汰。条形钢板固定,固定牢靠,不需要剥除骨膜。缺点为操作复杂,需要在肋骨上钻孔3个以上,操作空间要求大,故手术切口需要足够。镍钛记忆合金环抱器操作方便、快捷,固定效果良好,与机体兼容性好,可不予二次取出,但在操作过程中须剥除更多骨膜及肋间肌肉,爪型钢板卡压肋间神经、血管,导致患者慢性疼痛。可吸收髓内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不需要二次手术。缺点为价格昂贵,固定骨折不如钢板牢靠,且在置入肋骨髓腔前需将肋骨断端完全错位分离,在置入过程中,断端牵开距离较大,整个过程对断端周围组织破坏较大,不利于骨折愈合,且在置入后两段常规捆绑线进行辅助固定。以上四种固定方法及材料各有优缺点,共同缺点为:基本均需开胸操作,手术创面大,损伤离断大量胸壁肌肉,包括其在肋骨处的附着点,给患者带来外伤之后的再次损伤,不利于后期恢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肋骨内固定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肋骨内固定器,包括第一支撑、第二支撑、第三支撑和尾端倒钩;第一支撑、第二支撑和第三支撑的一端汇聚形成梭型,梭型端部向上回弯形成尾端倒钩,第一支撑、第二支撑和第三支撑的另一端组合成头部,头部为椭圆锥形。
[0006]进一步的,第一支撑、第二支撑和第三支撑呈品字形排布,第一支撑位于上方,第二支撑和第三支撑对称设置在第一支撑的下方。
[0007]进一步的,第一支撑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截面,第二支撑和第三支撑的截面均为圆形截面。
[0008]进一步的,第一支撑、第二支撑和第三支撑的椭圆锥形端的相接触面为粗糙面。
[0009]进一步的,尾端倒钩的回转内侧面上设置有倒刺。
[0010]进一步的,第一支撑、第二支撑、第三支撑和尾端倒钩均由钛记忆合金制成。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以下技术效果:
[0012]本技术使用该内固定器不需要以肋骨内固定为目的而开胸;本技术减少
肋骨断端移位,不破坏骨膜及肋间肌;不损伤及挤压肋间神经、血管;无需离断胸壁肌肉而避免呼吸肌功能受损;分散多小切口可明显减轻术后疼痛。
[0013]本技术使用钛记忆合金目前临床应用广泛,价格及安全性普遍可接受;因主体使用钛记忆合金外凸的设计使其恢复原始形态后形成横向、纵向剪切力,固定牢靠;
[0014]本技术因其微创及快速康复理念,降低手术门槛,明显扩大手术适应症范围;因体部三部分的头为分离状态,方便提供二次取出。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结构俯视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结构侧视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塑形后俯视图;
[0018]图4为本技术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0]请参阅图1至图4,使用钛记忆合金为材料制作一种肋骨髓内钉用于肋骨骨折内固定手术。首先该钉整体呈梭形,由订头、体、尾三部分组成。体横截面为呈“品”形三条圆形及半圆形体组成。体前端汇合、组合成头部为椭圆锥形,且三体头部互相接触面均为糙面设计,避免滑动。体后端融合一体呈梭性,其延伸并行向上弯回形成尾端,尾端内侧面设计有倒刺。其原始形态为体部明显向两侧、向上凸起,但其头部仍组合在一起形成锥形,而尾端向体部180度弯回,基本与体呈平行状态,且体与尾之间有一定空隙。
[0021]首先该装置是由镍钛形状记忆合金为材料制作而成的一种肋骨髓内钉,用于肋骨骨折内固定手术。该材料要求在0

4摄氏度时可根据需求对其进行形状塑形,达到手术所需形状,待其达到人体温度是可恢复原始形态。肋骨髓腔长轴有一定弧形,且髓腔为不规则椭圆形。所以使用记忆合金目的是塑形后易置入肋骨髓腔,而原始形态可从多个方向形成剪切力达到固定牢靠的目的。首先该钉整体呈梭形,由订头、体、尾三部分组成,原始长约4

5cm,最宽处约1.2

1.5cm,最高处约0.6

0.8cm。体横截面由两条圆形及一条半圆形体组成呈“品”字形。即图中第一支撑1、第二支撑2、第三支撑3组成,其中第二支撑2、第三支撑3截面为圆形,其直径约2

2.5mm,第一支撑1截面为半圆形,其直径4

5mm,第一支撑1、第二支撑2、第三支撑3前端汇合、逐渐削减变形、组合成头部为椭圆锥体,宽面锥体角度约30

45度,锥体设计便于置入骨髓腔,并减少阻力,且第一支撑1、第二支撑2、第三支撑3头部互相接触面均为糙面设计,避免在合金塑形及恢复原形时滑动导致椭圆椎体变形。第一支撑1、第二支撑2、第三支撑3后端融合一体呈梭性,其延伸并行向上弯回形成尾端倒钩4,尾端倒钩4内侧面设计有倒刺,目的使恢复原形时尾端倒钩4与肋骨外膜之间固定良好。其原始形态为第二支撑2、第三支撑3明显向两侧凸起,第一支撑1明显向上凸起,但头部仍组合在一起形成锥形,而尾端向体部180度弯回,基本与体呈平行状态,且体与尾之间有一定空隙。
[0022]手术前根据影像学结果进行体表定位肋骨骨折部位,并标记,在手术中患者体位固定后使用高频超声再次行体表骨折线定位核实,行肋骨内固定时,先在肋骨断端处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然后沿肌纤维组织走形钝性分离至肋骨床,使用两把肋骨牵引钳将两侧
断端进行解剖复位,并行临时夹持而固定,然后取肋骨断端较稳定一侧距骨折线2

3cm处切开皮肤钝性分离至肋骨处,使用磨钻在骨膜上钻孔至骨髓腔,该孔要求为斜向断端,呈45度左右,孔大概呈梭形

圆形,其长轴与肋骨长轴垂直,两侧接近髓腔边,然后使用肋骨髓腔扩髓器钝性扩髓,扩髓深度基本5

6cm,跨过骨折面,并能满足合适规格的固定器第一支撑1、第二支撑2、第三支撑3中点越过骨折线,髓内固定器放置在0

4摄氏度冰水中,进行人工塑性,将第一支撑1、第二支撑2、第三支撑3向中心挤压,其宽度及高度基本和第一支撑1、第二支撑2、第三支撑3合并处宽度、高度基本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肋骨内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1)、第二支撑(2)、第三支撑(3)和尾端倒钩(4);第一支撑(1)、第二支撑(2)和第三支撑(3)的一端汇聚形成梭型,梭型端部向上回弯形成尾端倒钩(4),第一支撑(1)、第二支撑(2)和第三支撑(3)的另一端组合成头部,头部为椭圆锥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肋骨内固定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1)、第二支撑(2)和第三支撑(3)呈品字形排布,第一支撑(1)位于上方,第二支撑(2)和第三支撑(3)对称设置在第一支撑(1)的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登荣王晓东何镇安彭彦才
申请(专利权)人:郝登荣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