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组合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组合,尤其是指一种改善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之间电连接性能的连接器组合。
【技术背景】
[0002]一种连接器组合,包括电连接器及对接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设有导电端子,所述对接连接器设有对接端子,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插接时,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弹性接触部,所述对接端子具有一固定接触部,此种所述导电端子与所述对接端子之间形成的单接触设计,当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相互插接形成电性连接时,会由振动或其他外力造成插接松动,而不能保证所述连接器组合在信号传输过程中的传输性能以及电连接性能,因此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信号丢失。
[0003]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导电端子与对接端子稳定形成双触点而改善电连接性能的连接器组合。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连接器组合,包括:
[0007]一电连接器,其包括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电连接器,其包括:一本体,包括一基座及相对所述基座向前凸伸出的一第一侧壁与一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且两者之间形成一插槽;至少一导电端子,设于所述本体,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部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前方的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在左右方向上均显露于所述第一侧壁面向所述插槽的一侧的表面;一对接连接器,其包括:一座体,包括一基部及相对所述基部向后凸伸出的一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具有左右相对设置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至少一对接端子,设于所述座体,每一所述对接端子具有一第一导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导接部的前方的一第二导接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导接部与所述第二导接部之间的一抵接部,所述第一导接部与所述第二导接部在左右方向上均显露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抵接部在左右方向上凸伸出所述第二表面,每一所述对接端子具有一弹臂,所述第一导接部与所述抵接部均设于所述弹臂;其中,所述对接连接器插接于所述电连接器,所述对接部插设于所述插槽,所述第二侧壁在左右方向上抵接所述抵接部,促使所述弹臂弹性变形,且所述第一导接部在左右方向上向所述第一接触部移动并与之接触,所述第二导接部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连接器向后插接于所述电连接器的过程中,在所述抵接部抵接所述第二侧壁之前,所述第一导接部无干涉地越过所述第二接触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部在左右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接触部朝向所述插槽的方向偏移。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接部在左右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二导接部朝靠近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偏移。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一导接部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等于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二导接部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的前端面与所述第二侧壁的前端面在前后方向上齐平设置。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的前端面位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前端面的前方。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具有相对所述基部向后凸伸出的两个所述对接部,两个所述对接部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且两者之间形成一凹槽,所述对接端子设有多个且设于两个所述对接部,一个所述插槽仅插设一个所述对接部。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连接器插接于所述电连接器时,所述抵接部凸伸入所述凹槽,所述第二侧壁收容于所述凹槽。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具有相对所述基座向前凸伸出的两个左右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位于两个所述第一侧壁之间,且每一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形成一个所述插槽,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多个,且多个导电端子设于两个所述第一侧壁。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连接器插接于所述电连接器时,所述第一侧壁收容于所述凹槽。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具有相对所述基座向前凸伸出的两个左右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位于两个所述第二侧壁之间,且每一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形成一个所述插槽,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文昌,梁崇成,殷佳旭,张标,吴瑶,义小平,
申请(专利权)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