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冷聚光红外线加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1467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3 08: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风冷聚光红外线加热器,包括:包括灯体、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套筒,套筒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内螺纹,套筒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内螺纹;第一平层,第一平层上设置有与第一内螺纹啮合的第一外螺纹,第一平层上设置有用于为灯体通风散热的第一风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支撑杆;第二平层,第二平层上设置有用于为灯体通风散热的第二风孔和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灯罩部。风冷聚光红外线加热器的的第一平层上设置了第一风孔,在第一风孔外连接风机,为工作中的风冷聚光红外线加热器降温,风从第一风孔吹入,通过第二风孔,最后从灯罩部吹出,有效带走风冷聚光红外线加热器散发的热量,达到快速散热的技术效果。达到快速散热的技术效果。达到快速散热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冷聚光红外线加热器


[0001]本技术涉及照明加热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风冷聚光红外线加热器。

技术介绍

[0002]在生产中风冷聚光红外线加热器需要对特定位置实施快速定向加热作业,加热装置瞬时产生的热量非常高,散热效率不高常常会影响灯具的正常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风冷聚光红外线加热器,能够有效降低风冷聚光红外线加热器工作时的环境温度,延长风冷聚光红外线加热器的使用寿命。
[0004]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风冷聚光红外线加热器,包括灯体、与所述灯体连接的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筒,所述套筒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内螺纹,所述套筒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内螺纹;第一平层,所述第一平层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内螺纹啮合的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一平层与所述套筒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平层上设置有用于为所述灯体通风散热的第一风孔、用于引出所述第一引线的第一通孔和用于引出所述第二引线的第二通孔;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平层的底部连接;第二平层,所述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平层的上部连接,所述第二平层上设置有用于为所述灯体通风散热的第二风孔、用于供所述第一引线穿过的第三通孔和用于供所述第二引线穿过的第四通孔,所述灯体的上端通过第一固定螺丝和第二固定螺丝与所述第二平层的底部固定连接;灯罩部,所述灯罩部与所述套筒通过与第二内螺纹啮合的第二外螺纹连接,所述灯罩部包括与所述套筒下端连接的第三平层和与所述第三平层连接的灯罩体。r/>[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风冷聚光红外线加热器,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风冷聚光红外线加热器的的所述第一平层上设置了所述第一风孔,在所述第一风孔外连接风机,为工作中的风冷聚光红外线加热器降温,风从所述第一风孔吹入,通过所述第二风孔,最后从所述灯罩部吹出,有效带走风冷聚光红外线加热器散发的热量,达到快速散热的技术效果。
[000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平层还包括用于安装固定所述风冷聚光红外线加热器的第一安装杆和第二安装杆,所述第一安装杆和所述第二安装杆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平层连接。用户通过所述第一安装杆和所述第二安装杆,把所述风冷聚光红外线加热器安装在生产机床上,所述第一安装杆和所述第二安装杆达到固定所述风冷聚光红外线加热器的技术效果。
[000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杆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和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平层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和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平层的上部连接。所述第一平层、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肝、所述第三支撑杆和所述第二平
层构成一个中空框架,使从所述第一风孔流入的风顺利进入所述中空框架内,进而通过所述第二风孔进入到灯体外部,带走灯体发亮时产生的瞬时高温热量。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灯罩体包括第一半月板、第二半月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半月板一端间隙和所述第二半月板一端间隙的第一缺口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半月板另一端间隙和所述第二半月板另一端间隙第二缺口,所述第一半月板和所述第二半月板与所述第三平层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形成风流流出所述风冷聚光红外线加热器的一条通道,达到快速散热的技术效果。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灯罩体还包括灯罩,所述灯罩包括用于反射灯体热量的反光层和用于加快所述反光层散热速度的散热层,所述灯罩与所述第三平层连接,所述散热层设置于所述反光层的内侧,所述散热层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半月板和所述第二半月板分别连接。所述散热层由高传热材料制成,能达到快速把所述反光层的热量传到到所述散热层外侧的技术效果,所述反光层的弧形曲率,达到把热量精确反射到所述聚热通孔,通过所述聚热通孔照射到被加热的工件上。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灯罩体还包括底盖,所述底盖与所述灯罩的底部连接。所述底盖能达到使所述保护杆与所述第一半月板和所述第二半月板固定的技术效果。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保护杆,所述保护杆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半月板或所述第二半月板连接,所述保护杆的底部与所述底盖的顶部连接。所述保护杆能保护处于工作状态的风冷聚光红外线加热器,达到避免人为误触碰所述灯罩部,造成灼伤的技术效果。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保护杆的个数至少为三个。所述保护杆的个数至少为三个且间隔设置,相邻的所述保护杆的距离相等,能达到稳定所述风冷聚光红外线加热器的技术效果。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用于限定热流量的挡热板,所述挡热板上设置有聚热通孔,所述挡热板与所述底盖连接。所述挡热板能使得热量不会传到不需要加热的位置,而且所述聚热通孔能使得所述反光层反射的热通过,进而到达需要热加工的表面。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套筒、所述第一平层、所述支撑杆、所述第二平层和所述灯罩部均由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套筒、所述第一平层、所述支撑杆、所述第二平层和所述灯罩部使用金属材料能达到快速散热的技术效果。
[0015]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6]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风冷聚光红外线加热器的外观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风冷聚光红外线加热器的第一平层、支撑杆、第二平层和灯体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风冷聚光红外线加热器的套筒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风冷聚光红外线加热器的灯罩部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风冷聚光红外线加热器的散热层的示意图;
[0022]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风冷聚光红外线加热器的反光层的示意图;
[0023]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风冷聚光红外线加热器的保护杆、挡热板和聚热通孔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
[0025]灯体101、第一引线102、第二引线103、
[0026]套筒201、第一内螺纹202、第二内螺纹203、
[0027]第一平层301、第一外螺纹302、第一风孔303、第一通孔304、第二通孔 305、第一安装杆306、第二安装杆307、
[0028]支撑杆401、第一支撑杆402、第二支撑杆403、第三支撑杆404、
[0029]第二平层501、第二风孔502、第三通孔503、第四通孔504、第一固定螺丝 505、第二固定螺丝506、
[0030]灯罩部601、第二外螺纹602、第三平层603、灯罩体604、第一半月板605、第二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冷聚光红外线加热器,包括灯体、与所述灯体连接的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筒,所述套筒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内螺纹,所述套筒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内螺纹;第一平层,所述第一平层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内螺纹啮合的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一平层与所述套筒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平层上设置有用于为所述灯体通风散热的第一风孔、用于引出所述第一引线的第一通孔和用于引出所述第二引线的第二通孔;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平层的底部连接;第二平层,所述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平层的上部连接,所述第二平层上设置有用于为所述灯体通风散热的第二风孔、用于供所述第一引线穿过的第三通孔和用于供所述第二引线穿过的第四通孔,所述灯体的上端通过第一固定螺丝和第二固定螺丝与所述第二平层的底部固定连接;灯罩部,所述灯罩部与所述套筒通过与第二内螺纹啮合的第二外螺纹连接,所述灯罩部包括与所述套筒下端连接的第三平层和与所述第三平层连接的灯罩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聚光红外线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层还包括用于安装固定所述风冷聚光红外线加热器的第一安装杆和第二安装杆,所述第一安装杆和所述第二安装杆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平层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聚光红外线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和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平层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和所述第三支撑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月娥伊诺克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祐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