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及车体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0478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8 09: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及车体框架。所述车体框架包括:第一拼接车架、第二拼接车架、第一连接横管、第一侧管组件与第二侧管组件,所述第一拼接车架与所述第二拼接车架留有装设间隔,所述第二拼接车架与所述第一连接横管相连,所述第一侧管组件与所述第二侧管组件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横管上,所述第一侧管组件与所述第二侧管组件穿过所述装设间隔与所述第一拼接车架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横管、所述第一侧管组件、所述第二侧管组件与所述第一拼接车架拼接形成用于装设空滤器的装配腔。上述车体框架可以充分保证空滤器在车体框架前后方向上获得充足的布置空间,从而保证了车体框架对于空滤器的安装效果。对于空滤器的安装效果。对于空滤器的安装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摩托车及车体框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摩托车的
,特别是涉及摩托车及车体框架。

技术介绍

[0002]不同型号的摩托车在进行配件组装时,各个配件的布置位置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对于需要将空滤器设置在发动机与后减震器之间的摩托车型,空滤器在装设到车体框架上时,由于传统车体框架的结构限制,导致空滤器在车体框架的前后方向(指车体框架从车体框架头部至车体框架尾部的方向)上的布置空间有限布置空间,因此,为了保证空滤器充足的容积,只能增加空滤器相对车体框架横向的尺寸,即使得空滤器会从车体框架的两侧凸出,从而使得车体框架侧部无法有效装设加强管件。即传统车体框架不利于提高车体框架的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空滤器设置在发动机与后减震器之间的摩托车刚性难以提高的问题,提供一种摩托车及车体框架。
[0004]一种车体框架。所述车体框架包括:第一拼接车架、第二拼接车架、第一连接横管、第一侧管组件与第二侧管组件,所述第一拼接车架与所述第二拼接车架留有装设间隔,所述第二拼接车架与所述第一连接横管相连,所述第一侧管组件与所述第二侧管组件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横管上,所述第一侧管组件与所述第二侧管组件穿过所述装设间隔与所述第一拼接车架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横管、所述第一侧管组件、所述第二侧管组件与所述第一拼接车架拼接形成用于装设空滤器的装配腔。
[0005]一种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体框架,还包括发动机气缸体与空滤器,所述空滤器装设在所述装配腔中,沿所述车体框架的首尾方向,所述空滤器位于所述发动机气缸体的后方,所述空滤器位于所述后减震件的前方。
[000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拼接车架包括第一支撑管、第二支撑管、第二侧管组件与安装立管,所述第一支撑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管的一端均与所述安装立管相连,所述第一侧管组件与所述第一支撑管安装配合,所述第二侧管组件与所述第二支撑管安装配合;所述第一侧管组件、第二侧管组件、第一连接横管、与第一支撑管、第二支撑管组合为封闭框架。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管组件包括第一侧管与第二侧管,所述第一侧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管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连接横管相连,所述第一侧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管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一支撑管相连,且所述第一侧管与所述第二侧管之间的间隔从所述第一连接横管至所述第一支撑管逐渐增大。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管包括第一安装分管与第一枢轴板,所述第一安装分管的一端与所述安装立管相连,所述第一安装分管的另一端为第一弯折端,所述第一弯折端与所述第一枢轴板连接固定;所述第一侧管与所述第一安装分管相连,所述第
二侧管与所述第一枢轴板相连,或所述第一侧管与所述第二侧管均与所述第一枢轴板相连,所述第一侧管、所述第二侧管、所述第一连接横管的端部与第一枢轴板的部分结构在所述车体框架的其中一侧形成三角形区域,在所述第一侧管组件与所述第一支撑管所处的第一基准面上,当所述空滤器装配到所述装配腔后,所述空滤器至少一部分结构与所述第一基准面重叠。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管组件包括第三侧管与第四侧管,所述第三侧管的一端与所述第四侧管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连接横管相连,所述第三侧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侧管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二支撑管相连,且所述第三侧管与所述第四侧管之间的间隔从所述第一连接横管至所述第二支撑管逐渐增大。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管包括第二安装分管与第二枢轴板,所述第二安装分管的一端与所述安装立管相连,所述第二安装分管的另一端为第二弯折端,所述第二弯折端与所述第二枢轴板连接固定;所述第三侧管与所述第二安装分管相连,所述第四侧管与所述第二枢轴板相连,或所述第三侧管与所述第四侧管均与所述第二枢轴板相连;所述第三侧管、所述第四侧管、所述第二连接横管的端部与第二枢轴板的部分结构在所述车体框架的另一侧形成三角形区域,在所述第二侧管组件与所述第二支撑管所处的第二基准面上,当所述空滤器装配到所述装配腔后,所述空滤器至少一部分结构与所述第二基准面重叠。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体框架还包括第二连接横管,所述第二连接横管位于所述第一枢轴板与所述第二枢轴板之间,且所述第二连接横管的其中一端与所述第一枢轴板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横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枢轴板相连。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体框架还包括第一加强杆与第二加强杆,所述第一加强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枢轴板相连,所述第一加强杆与所述第二拼接车架的一侧固定配合,所述第二加强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枢轴板相连,所述第二加强杆与所述第二拼接车架的另一侧固定配合。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体框架还包括后摇架与后减震件,所述后摇架位于所述第一枢轴板与所述第二枢轴板之间,所述后摇架的其中一端与所述第一枢轴板活动连接,所述后摇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枢轴板活动连接,所述后减震件的其中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横管相连,所述后减震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后摇架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横管用于装设在座垫下方,沿所述车体框架的首尾方向,所述后减震件与所述第一连接连接横管的连接轴线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横管轴线更靠后的位置。
[0014]传统的车体框架是将第一拼接车架与第二拼接车架、第一连接横管直接连接固定,从而导致空滤器在车体框架前后方向上的安装空间(指从第一拼接车架延伸至第二拼接车架的方向)不足。上述车体框架在使用时,首先根据布置空滤器所需的尺寸或形状确定第一拼接车架与第二拼接车架之间的间隔,保证空滤器在车体框架沿车体框架的前后方向有充足的布置空间。进一步地,通过第一连接横管、第一侧管组件与第二侧管组件对上述布置空间进行分隔,同时,可以根据空滤器的实际尺寸或形状进行对第一连接横管、第一侧管组件与第二侧管组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隔布置,即通过第一连接横管、第一侧管组件、第二侧管组件与第一拼接车架拼接形成用于装设空滤器的装配腔。因此,上述车体框架可以充分保证空滤器在车体框架前后方向上获得充足的布置空间,从而保证了车体框架对于空滤
器的安装效果。
[0015]上述摩托车在使用时,车配组件包括发动机、油箱等部件。根据安装需要,将车配组件与车体框架进行对位装设,同时,车体框架通过第一连接横管、第一侧管组件与第二侧管组件对上述布置空间进行分隔,同时,可以根据空滤器的实际尺寸或形状进行对第一连接横管、第一侧管组件与第二侧管组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隔布置,即通过第一连接横管、第一侧管组件、第二侧管组件与第一拼接车架拼接形成用于装设空滤器的装配腔(即形成车体框架中的屋顶型桁架结构)。因此,上述车体框架可以充分保证空滤器在车体框架前后方向上获得充足的布置空间,从而保证了摩托车的装配效果。
[0016]另外,空滤器从下往上安装到桁架结构内(即装配腔内),设计时可以充分利用该空间以保证空滤器有足够的容积。屋顶型桁架结构上方的梯形开口部和左右两侧的三角形开口部可以作为空滤器的保养空间,提高空滤器保养的方便性。...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体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框架包括:第一拼接车架、第二拼接车架、第一连接横管、第一侧管组件与第二侧管组件,所述第一拼接车架与所述第二拼接车架留有装设间隔,所述第二拼接车架与所述第一连接横管相连,所述第一侧管组件与所述第二侧管组件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横管上,所述第一侧管组件与所述第二侧管组件穿过所述装设间隔与所述第一拼接车架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横管、所述第一侧管组件、所述第二侧管组件与所述第一拼接车架拼接形成用于装设空滤器的装配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拼接车架包括第一支撑管、第二支撑管、第二侧管组件与安装立管,所述第一支撑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管的一端均与所述安装立管相连,所述第一侧管组件与所述第一支撑管安装配合,所述第二侧管组件与所述第二支撑管安装配合;所述第一侧管组件、第二侧管组件、第一连接横管、与第一支撑管、第二支撑管组合为封闭框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体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管组件包括第一侧管与第二侧管,所述第一侧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管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连接横管相连,所述第一侧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管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一支撑管相连,且所述第一侧管与所述第二侧管之间的间隔从所述第一连接横管至所述第一支撑管逐渐增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体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管包括第一安装分管与第一枢轴板,所述第一安装分管的一端与所述安装立管相连,所述第一安装分管的另一端为第一弯折端,所述第一弯折端与所述第一枢轴板连接固定;所述第一侧管与所述第一安装分管相连,所述第二侧管与所述第一枢轴板相连,或所述第一侧管与所述第二侧管均与所述第一枢轴板相连;所述第一侧管、所述第二侧管、所述第一连接横管的端部与第一枢轴板的部分结构在所述车体框架的其中一侧形成三角形区域,在所述第一侧管组件与所述第一支撑管所处的第一基准面上,当所述空滤器装配到所述装配腔后,所述空滤器至少一部分结构与所述第一基准面重叠。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体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管组件包括第三侧管与第四侧管,所述第三侧管的一端与所述第四侧管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连接横管相连,所述第三侧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侧管的另一端均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健荣邹志民阳正辉王彦军
申请(专利权)人: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