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飞轮取力器,在外壳体一侧设置有一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设置在输入轴上,所述输入轴设置在外壳体内,所述输入轴上设置有活塞部、顶套部以及摩擦片组,所述顶套部设置在活塞部与摩擦片组之间,所述顶套部与输入轴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所述外壳体另一侧设置有一连接盘,所述连接盘部分伸入外壳体内部并与输出支架相连接,所述输出支架设置在外壳体内,所述摩擦片组设置在输入轴与输出支架之间,所述摩擦片组包括外摩擦片、内摩擦片以及挡垫,若干个所述外摩擦片与内摩擦片间隔设置,所述外摩擦片与输出支架相配合,所述内摩擦片与输入轴相配合,所述挡垫套设在输入轴上。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离合功能,合理利用能耗。合理利用能耗。合理利用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飞轮取力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取力器
,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飞轮取力器。
技术介绍
[0002]取力器/Power Take Off(简称PTO),也叫功率取出器,它的主要作用是从车辆底盘系统取得动力,然后通过自身的转化,把动力通过传动轴传递给车辆油泵系统,进而控制上装完成各自特殊的功能,取力器按照分类形式的不同,可以有多种取力器。按照安装的位置不同,可以有前置,中置和后置取力器。按照获取的功率不同,可分为全功率取力器和半功率取力器;根据控制方式不同,又可分为,气动,液动和机械和电控取力器。
[0003]例如在专利号为CN203516490U中公开的一种取力器输出转换装置、取力器总成及动力机械。所述取力器输出转换装置包括:主轴;所述主轴的一端设置有适于与取力器花键套相配合的花键,在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输出法兰盘;以及壳体,其设置在所述主轴之外,并具有适于与取力器法兰连接的壳体法兰,其中,所述主轴的花键部伸出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所述输出法兰盘位于所述壳体的第二端之外,所述壳体的安装法兰位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处,通过该取力器输出转换装置可以实现内花键输出方式向法兰输出方式的转换。
[0004]上述取力器的结构使得其是随主轴同时转动的,由此,在发动机工作时,取力器也随之工作无法进行暂停,存在能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是为了避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具有离合功能的发动机飞轮取力器。
[0006]本专利技术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飞轮取力器,包括一外壳体,所述外壳体一侧设置有一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设置在输入轴上,所述输入轴设置在外壳体内,所述输入轴上设置有活塞部、顶套部以及摩擦片组,所述顶套部设置在活塞部与摩擦片组之间,所述顶套部与输入轴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所述外壳体另一侧设置有一连接盘,所述连接盘部分伸入外壳体内部并与输出支架相连接,所述输出支架设置在外壳体内,所述摩擦片组设置在输入轴与输出支架之间,所述摩擦片组包括外摩擦片、内摩擦片以及挡垫,若干个所述外摩擦片与内摩擦片间隔设置,所述外摩擦片与输出支架相配合,所述内摩擦片与输入轴相配合,所述挡垫套设在输入轴上。
[000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体内部设置有一限位部,所述活塞部与限位部相配合且无法穿过限位部,所述外壳体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向外壳体内部延伸且位于限位部与活塞部之间,所述通孔用以输送气体或者液体,所述气体或者液体推动活塞部,所述活塞部推动顶套部并使其克服压缩弹簧的力从而压紧摩擦片组。
[000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入轴贴近输出支架一端上环绕设置有弹性挡圈,所述弹性挡圈与挡垫相接触。
[000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出支架包括第一安装部、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安装部,所
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在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之间,所述第一安装部环绕设置在输入轴四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在输入轴一侧,所述第二安装部环绕设置在连接盘四周,所述输入轴一侧设置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部分设置在输入轴内,所述连接头另一部分设置在第二安装部内,所述连接头与连接盘相配合。
[00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盘内设置有螺钉,所述螺钉头部穿入连接头内部。
[00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体靠近传动齿轮一端内并与输入轴相连接的设置有一调心滚子轴承与一圆锥滚子轴承。
[00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心滚子轴承与圆锥滚子轴承之间设置有橡胶挡圈。
[00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活塞部与输入轴之间以及顶套部与输入轴之间均设置有无油轴承,所述活塞部与顶套部之间设置有圆锥滚子轴承。
[00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部上径向贯穿的设置有多个排压孔。
[00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部与外壳体之间设置有多个深沟球轴承。
[0016]本专利技术整体采用外壳体、传动齿轮、输入轴、活塞、摩擦片、输出支架以及连接盘(飞轮)的结构,由传动齿轮将发动机上的力传导至输入轴,由活塞、摩擦片与输出支架构成离合器的结构,由其控制输入轴与连接盘之间力的传输与否,即可以实现输入轴的空转;由压缩弹簧结构实现摩擦片的自动分离,由通孔实现气或者液的输入继而控制摩擦片之间的接触实现力的传输;由外摩擦片、内摩擦片、挡垫以及弹簧挡圈的结构实现配合以及限位的效果,减少受力的产生的振动以及噪音,延长使用寿命;通过输出支架、连接头与连接片的特定连接结构,实现力的快速传输过程,导力过程更为丝滑,避免出现卡顿的情况出现;通过排压孔的结构,避免在活塞与摩擦片组配合时造成的瞬时压力难以排放,由此提高操作的顺滑度。
附图说明
[0017]本文所描述的附图仅用于所选择实施例的阐述目的,而不代表所有可能的实施方式,且不应认为是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的限制。
[0018]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发动机飞轮取力器的整体结构;
[0019]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发动机飞轮取力器的剖面结构;
[0020]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发动机飞轮取力器的摩擦片组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2]因此,以下对结合附图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本文使用的术语旨在解释实施例,并且不旨在限制和/或限定本专利技术。需要理解的
是,术语“前”、“后”、“左”、“右”、“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4]下面,参照图1至图3,详细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
[0025]其中,图1是本发动机飞轮取力器的整体立体结构。图2是本发动机飞轮取力器的轴向的剖面结构。图3是本发动机飞轮取力器的摩擦片组的结构,具体包括一半的外摩擦片、一半内摩擦片与一半的挡圈。
[002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发动机飞轮取力器,包括一外壳体10,所述外壳体10一侧设置有一传动齿轮20,所述传动齿轮20设置在输入轴30上,传动齿轮结合在输入轴30左端,两者之间设置一个轴用弹性挡圈进行限位,且输入轴30设置在外壳体10内,所述输入轴30上设置有活塞部40、顶套部50以及摩擦片组60,活塞部与顶套部采用4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飞轮取力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外壳体,所述外壳体一侧设置有一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设置在输入轴上,所述输入轴设置在外壳体内,所述输入轴上设置有活塞部、顶套部以及摩擦片组,所述顶套部设置在活塞部与摩擦片组之间,所述顶套部与输入轴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所述外壳体另一侧设置有一连接盘,所述连接盘部分伸入外壳体内部并与输出支架相连接,所述输出支架设置在外壳体内,所述摩擦片组设置在输入轴与输出支架之间,所述摩擦片组包括外摩擦片、内摩擦片以及挡垫,若干个所述外摩擦片与内摩擦片间隔设置,所述外摩擦片与输出支架相配合,所述内摩擦片与输入轴相配合,所述挡垫套设在输入轴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飞轮取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内部设置有一限位部,所述活塞部与限位部相配合且无法穿过限位部,所述外壳体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向外壳体内部延伸且位于限位部与活塞部之间,所述通孔用以输送气体或者液体,所述气体或者液体推动活塞,所述活塞推动顶套部并使其克服压缩弹簧的力从而压紧摩擦片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发动机飞轮取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贴近输出支架一端上环绕设置有弹性挡圈,所述弹性挡圈与挡垫相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发动机飞轮取力器,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佳,
申请(专利权)人:嘉善宏威传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