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集肤伴热功能的海洋非粘结挠性管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09230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8 08: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集肤伴热功能的海洋非粘结挠性管线,由内至外依次设置有骨架层、内压密封层、抗压铠装层、第一耐磨层、第一抗拉铠装层、第二耐磨层、第二抗拉铠装层、第三耐磨层、保温层、中间包覆层、配重层、外包覆层,各层间非粘结连接,通过在挠性管线保温层第一层保温带中埋设集肤电缆,向集肤电缆连通中频交流电,在电缆周围产生磁场,使抗拉铠装层形成磁感应发热,提高挠性管线的保温性能,以解决输量低,高凝高粘等边际小油田油品外输时管线凝固问题;同时不会导致管线整体外径增大,消除管线座底稳定性不满足的问题,大大提高边际小油田开发的可行性。高边际小油田开发的可行性。高边际小油田开发的可行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集肤伴热功能的海洋非粘结挠性管线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海洋非粘结挠性管线,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集肤伴热功能的海洋非粘结挠性管线,属于海洋油气介质输送


技术介绍

[0002]海底管线是海洋油气输送的主要载体,挠性管线作为钢管的升级换代产品,具有柔韧性高、施工成本低、抗腐蚀性强、地形适应性强和可重复使用的特点,适用于海上油气开采的混输、输油、输气、注水、化学药剂、深海立管和跨接管等各类管线应用,目前越来越多的油田开发中会考虑到采用非粘结挠性管线来代替钢管,因为挠性管线较钢管安装方便快捷,如果在油田开发中用挠性管线来代替钢管,将节省大量海上施工的费用。
[0003]海上边际油田的产量低,且油品凝固点高,对于保温要求提高,通过在挠性管线抗拉铠装层结构上缠绕适当厚度的保温带仍然不能满足管线的保温问题,为了达到更低的总传热系数,缠绕更厚的保温层,会导致管线外径过大,管线在铺设海底后受到的环境力加大,进而导致管线坐底稳性无法满足要求,管线在位运行的风险加大。
[0004]本专利申请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了一种具有集肤伴热功能的海洋非粘结挠性管线。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具有集肤伴热功能的海洋非粘结挠性管线。
[0006]本技术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7]一种具有集肤伴热功能的海洋非粘结挠性管线,包括骨架层、内压密封层、抗压铠装层、第一耐磨层、第一抗拉铠装层、第二耐磨层、第二抗拉铠装层、第三耐磨层、保温层、中间包覆层、配重层、外包覆层,各层间非粘结连接;
[0008]所述骨架层位于管线最内部,为不锈钢钢带S型互锁结构;
[0009]所述内压密封层非粘结缠绕于所述骨架层外侧,所述内压密封层为聚乙烯、聚酰胺和聚偏氟乙烯中的任意一者制成,所述内压密封层厚度范围为5~12毫米;
[0010]所述抗压铠装层非粘结缠绕于所述内压密封层外侧,所述抗压铠装层由钢带正反双向缠绕成型,所述抗压铠装层厚度范围为0.6

1.3毫米、宽度范围为50

80毫米;
[0011]所述第一耐磨层非粘缠绕于所述抗压铠装层外侧,所述第一耐磨层为耐磨带;
[0012]所述第一抗拉铠装层非粘结缠绕于所述第一耐磨层外侧,所述第一抗拉铠装层为碳钢制成的钢丝结构,所述第一抗拉铠装层厚度范围为2

5毫米、宽度范围为6

12毫米;
[0013]所述第二耐磨层非粘缠绕于所述第一抗拉铠装层外侧,所述第二耐磨层为耐磨带;
[0014]所述第二抗拉铠装层非粘结缠绕于所述第二耐磨层外侧,所述第二抗拉铠装层为碳钢制成的钢丝结构,所述第二抗拉铠装层厚度范围为2

5毫米、宽度范围为6

12毫米;
[0015]所述第三耐磨层非粘缠绕于所述第二抗拉铠装层外侧,所述第三耐磨层为耐磨带;
[0016]所述保温层非粘结缠绕于所述第三耐磨层外侧,所述保温层由两层及以上保温带螺旋缠绕成型,第一层保温带间隙缠绕有集肤电缆,所述集肤电缆与所述第三耐磨层贴服且不存在间隙;
[0017]所述中间包覆层非粘结缠绕于所述保温层外侧,所述中间包覆层为高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和聚酰胺类树脂中的任意一者制成;
[0018]所述配重层非粘结缠绕于所述中间包覆层外侧,所述配重层为金属带缠绕而成;
[0019]所述外包覆层非粘结缠绕于所述配重层外侧,所述外包覆层为高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和聚酰胺类树脂中的任意一者制成。
[00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1]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具有集肤伴热功能的海洋非粘结挠性管线,通过在挠性管线保温层中埋设集肤电缆,向集肤电缆连通中频交流电,在电缆周围产生磁场,使抗拉铠装层形成磁感应发热,提高挠性管线的保温性能,以解决输量低,高凝高粘等边际小油田油品外输时管线凝固问题;同时不会导致管线整体外径增大,消除管线座底稳定性不满足的问题,大大提高边际小油田开发的可行性。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管线截面示意图;
[0024]图2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保温层示意图。
[0025]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骨架层;2、内压密封层;3、抗压铠装层;4、第一耐磨层;5、第一抗拉铠装层;6、第二耐磨层;7、第二抗拉铠装层;8、第三耐磨层;9、保温层;10、中间包覆层;11、配重层;12、外包覆层;13、第一层保温带;14、集肤电缆。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如图1

2所示,一种具有集肤伴热功能的海洋非粘结挠性管线,包括骨架层1、内压密封层2、抗压铠装层3、第一耐磨层4、第一抗拉铠装层5、第二耐磨层6、第二抗拉铠装层7、第三耐磨层8、保温层9、中间包覆层10、配重层11、外包覆层12;
[0028]挠性管线由内向外生产。
[0029]骨架层1位于管线最内部,由不锈钢钢带通过锁扣机辊轧成S型互锁结构,作为挠性管线的内部支撑结构;内压密封层2非粘结缠绕于骨架层1外侧,根据设计温度内压密封层2可以选择聚乙烯、聚酰胺和聚偏氟乙烯中的任意一者制成,若采用聚偏氟乙烯,需要在骨架层1外面多挤出一层偏薄的聚合物结构作为牺牲层,内压密封层厚度范围为5~12毫米;抗压铠装层3非粘结缠绕于内压密封层2外侧,抗压铠装层3由钢带正反双向缠绕成型,抗压
铠装层3厚度范围为0.6

1.3毫米、宽度范围为50

80毫米,管线缠绕层数依内部设计压力确定;第一耐磨层4非粘缠绕于抗压铠装层3外侧,第一耐磨层4为耐磨带;第一抗拉铠装层5非粘结缠绕于第一耐磨层4外侧,第一抗拉铠装层5为碳钢制成的钢丝结构,第一抗拉铠装层5厚度范围为2

5毫米、宽度范围为6

12毫米;第二耐磨层6非粘缠绕于第一抗拉铠装层5外侧,第二耐磨层6为耐磨带;第二抗拉铠装层7非粘结缠绕于第二耐磨层6外侧,第二抗拉铠装层7为碳钢制成的钢丝结构,第二抗拉铠装层7厚度范围为2

5毫米、宽度范围为6

12毫米;第三耐磨层8非粘缠绕于第二抗拉铠装层7外侧,第三耐磨层8为耐磨带;保温层9非粘结缠绕于第三耐磨层8外侧,保温层9由两层及以上保温带螺旋缠绕成型,第一层保温带13间隙缠绕有集肤电缆14,第一层保温带13的间隙大小需要依据于选用的集肤电缆14的宽度和厚度确定,集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集肤伴热功能的海洋非粘结挠性管线,其特征在于,包括骨架层(1)、内压密封层(2)、抗压铠装层(3)、第一耐磨层(4)、第一抗拉铠装层(5)、第二耐磨层(6)、第二抗拉铠装层(7)、第三耐磨层(8)、保温层(9)、中间包覆层(10)、配重层(11)、外包覆层(12),各层间非粘结连接;所述骨架层(1)位于管线最内部,为不锈钢钢带S型互锁结构;所述内压密封层(2)非粘结缠绕于所述骨架层(1)外侧,所述内压密封层(2)为聚乙烯、聚酰胺和聚偏氟乙烯中的任意一者制成,所述内压密封层厚度范围为5~12毫米;所述抗压铠装层(3)非粘结缠绕于所述内压密封层(2)外侧,所述抗压铠装层(3)由钢带正反双向缠绕成型,所述抗压铠装层(3)厚度范围为0.6

1.3毫米、宽度范围为50

80毫米;所述第一耐磨层(4)非粘缠绕于所述抗压铠装层(3)外侧,所述第一耐磨层(4)为耐磨带;所述第一抗拉铠装层(5)非粘结缠绕于所述第一耐磨层(4)外侧,所述第一抗拉铠装层(5)为碳钢制成的钢丝结构,所述第一抗拉铠装层(5)厚度范围为2

5毫米、宽度范围为6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兰宋平娜刘栋杰
申请(专利权)人:无棣海忠软管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