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控制器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06961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8 08: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控制器与车辆,其中,车辆控制器包括:DC/DC变换器,所述DC/DC变换器包括第一全桥部、第二全桥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全桥部与所述第二全桥部的隔离变压器,所述第一全桥部与所述车载电池连接;交直流转换器,与所述第二全桥部连接,所述交直流转换器还包括传输端;电机接口与充放电接口,分别与所述传输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具有隔离功能的双向DC/DC变换器,实现高压电网侧与电池侧之间的电性隔离,提高了集成有车载充电模块以及电动机驱动模块的车辆控制器的安全性。模块的车辆控制器的安全性。模块的车辆控制器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控制器和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动车辆
,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控制器和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车载充电模块和电动机驱动模块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模块,其技术水平决定了电动汽车水平。在将车载充电机和电机驱动模块设置为两个独立的模块或进行简单集成时,由于没有实质性电路拓扑的变化,因此存在器件成本高,充电功率低的缺陷。
[0003]相关技术中,采用半桥式双向DC/DC电路的拓扑结构,实现车载大功率充放电功能的集成,但是由于电池侧与电网侧没有隔离,在电路中的器件损坏时,容易将电网侧的高压引入到电池端,导致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控制器和车辆,通过设置具有隔离功能的双向DC/DC变换器,实现高压电网侧与电池侧之间的电性隔离,提高了集成有车载充电模块以及电动机驱动模块的车辆控制器的安全性。
[0005]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控制器,包括:
[0006]DC/DC变换器,所述DC/DC变换器包括第一全桥部、第二全桥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全桥部与所述第二全桥部的隔离变压器,所述第一全桥部与所述车载电池连接;
[0007]交直流转换器,与所述第二全桥部连接,所述交直流转换器还包括传输端;
[0008]电机接口与充放电接口,分别与所述传输端连接。
[0009]可选地,所述第一全桥部的第一端通过第一开关与所述第二全桥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全桥部的第二端通过第二开关与所述第二全桥部的第二端连接;/>[0010]所述交直流转换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全桥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交直流转换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全桥部的第二端连接;
[0011]所述电机接口通过第三开关与所述接线端连接;
[0012]所述充放电接口通过第四开关与所述接线端连接。
[0013]其中,在电机驱动模式,所述第三开关被配置为导通状态,所述第四开关配置为关断状态,以由所述车载电池对所述电机供电,在充电模式,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第三开关被配置为关断状态,所述第四开关配置为导通状态,以由外接电源对所述车载电池供电。
[0014]可选地,所述车辆控制器还包括:
[0015]预充电模块,所述预充电模块的第一端与车载蓄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预充电模块的第二端连接与所述第一全桥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预充电模块包括并联的第一开关电路与第二开关电路,所述第一开关电路设置有第五开关,所述第二开关电路设置有串联的第一预充电电阻与第六开关;
[0016]负载电容,所述负载电容的一端连接至所述预充电模块的第二端,所述负载电容
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车载蓄电池的负极;
[0017]其中,在所述电机驱动模式与所述充电模式,所述预充电模块执行预充电操作,所述第五开关关断,所述第六开关导通,所述预充电操作执行完毕,所述第五开关导通,所述第六开关关断。
[0018]可选地,所述车辆控制器还包括:
[0019]滤波模块,包括串联的滤波电感、滤波电容以及第七开关,所述滤波电感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传输端,所述滤波电感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四开关。
[0020]可选地,所述车辆控制器还包括:
[0021]漏流抑制模块,所述漏流抑制模块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全桥部的第一端与所述交直流转换器的第一端之间,所述漏流抑制模块的第二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全桥部的第二端与所述交直流转换器的第二端之间,所述漏流抑制模块包括串联的第一电容与第二电容,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第二电容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七开关连接。
[0022]可选地,所述车辆控制器还包括:
[0023]卸荷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全桥部与所述漏流抑制模块之间,所述卸荷模块包括串联的开关管与卸荷电阻。
[0024]可选地,所述传输端为三相传输端,所述三相传输端用于通过所述电机接口向电机输出三相电机驱动信号,所述三相传输端还用于通过所述充放电接口对所述车载电池充电,或通过所述充放电接口向外放电,
[0025]其中,在所述电机驱动模式与放电模式,所述交直流转换器被配置为逆变器,在所述充电模式,所述交直流转换器被配置为整流器。
[0026]可选地,所述充放电接口还包括第二预充电电阻,与所述第三开关并联设置。
[0027]可选地,所述第一全桥部包括四个具有反并联二极管的IGBT;所述第一全桥部包括四个碳化硅MOSFET。
[0028]本技术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控制器。
[0029]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电连接的DC/DC变换器、交直流转换器,以及电机接口与充放电接口,其中,DC/DC变换器、交直流转换器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以由控制器控制DC/DC变换器将供电信号从第一全桥部的传输至第二全桥部侧,以实现电机驱动或向外部供电,或控制器控制DC/DC变换器将供电信号从第二全桥部的传输至第一全桥部侧,以实现电池充电,以及由控制器控制交直流转换器将直流信号转换为交流信号或由交流信号转换为直流信号,一方面,通过将车载充电模块和电动机驱动模块进行集成化的设置,能够降低产品成本,另一方面,实现了车辆分别在电机驱动模式、车辆充电模式、V2G、V2L和以及V2V等模式下运行。
[0030]另外,通过设置隔离变压器将第一全桥部与第二全桥部进行电性隔离连接,在实现第一全桥部侧与第二全桥部之间高低压转换的同时,实现了高压电网侧与电池侧之间的电性隔离,提高了集成有车载充电模块以及电动机驱动模块的车辆控制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31]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车辆控制器实施例的示意框图;
[0032]图2是本技术的另一种车辆控制器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3是本技术的再一种车辆控制器实施例的等效示意框图;
[0034]图4是本技术的又一种车辆控制器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5是本技术的又一种车辆控制器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6是本技术的又一种车辆控制器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7是本技术的又一种车辆控制器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8]其中,图1至图7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0039]10DC/DC变换器、102第一全桥部、104第二全桥部、20交直流转换器、30电机接口、40充放电接口、50车载电池、60外部装置、70预充电模块、80滤波模块、90漏流抑制模块、100卸荷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41]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控制器包括:DC/DC变换器,所述DC/DC变换器包括第一全桥部、第二全桥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全桥部与所述第二全桥部的隔离变压器,所述第一全桥部与车载电池连接;交直流转换器,与所述第二全桥部连接,所述交直流转换器还包括传输端;电机接口与充放电接口,分别与所述传输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全桥部的第一端通过第一开关与所述第二全桥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全桥部的第二端通过第二开关与所述第二全桥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交直流转换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全桥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交直流转换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全桥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机接口通过第三开关与接线端连接;所述充放电接口通过第四开关与所述接线端连接;其中,在电机驱动模式,所述第三开关被配置为导通状态,所述第四开关配置为关断状态,以由所述车载电池对所述电机供电,在充电模式,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第三开关被配置为关断状态,所述第四开关配置为导通状态,以由外接电源对所述车载电池供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控制器还包括:预充电模块,所述预充电模块的第一端与车载蓄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预充电模块的第二端连接与所述第一全桥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预充电模块包括并联的第一开关电路与第二开关电路,所述第一开关电路设置有第五开关,所述第二开关电路设置有串联的第一预充电电阻与第六开关;负载电容,所述负载电容的一端连接至所述预充电模块的第二端,所述负载电容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车载蓄电池的负极;其中,在所述电机驱动模式与所述充电模式,所述预充电模块执行预充电操作,所述第五开关关断,所述第六开关导通,所述预充电操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长宏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