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逃生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06053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5 11:07
一种逃生梯,包括多组梯身和滑动组件,梯身包括设置于两侧的直杆和架设于两侧直杆的踏杆;直杆内部中空形成滑动空间,滑动空间的底部设置有凸台,凸台向上拱起,且凸台的拱腹端与直杆的内壁形成安装空间;凸台的拱脚端与直杆的侧壁之间设置有间距;滑动组件包括固定块、连接杆和滑轮,固定块通过连接杆连接滑轮;一组梯身的安装空间内安装有固定块,另一组梯身的滑动空间内设置有滑轮,连接杆连接固定块和滑轮,使得一组梯身通过滑轮沿另一组梯身滑动;直杆的底部设置有挡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滑轮组件来实现多组梯身之间的滑动,达到逃生梯折叠收纳,减少占用空间的效果,同时利用滑轮组件来解决因直杆与直杆之间相互摩擦导致阻力增大的问题。致阻力增大的问题。致阻力增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逃生梯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构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逃生梯。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新建高层建筑一般都装有电梯,但仍有一大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建设的老旧小区,楼层一般低于10层,按照当时的情况,并无安装电梯,也没有预留安装电梯的井道,随着住户年龄增加,出行不便的问题逐渐凸显,因此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根据现有技术水平,并综合考虑建筑结构、地理位置、建筑采光等因素,电梯井道与原有建筑物间,一般需要使用连廊进行连接,连廊起到连接电梯出口及建筑入口的作用。而建筑入口的设置,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连接原有建筑楼梯中间转折段,通过上下半层再进入住户层,即错层入户;另一种是直接到住户层,我们通常称之为平层入户;
[0003]对于平层入户的结构,电梯井道一般都是与原建筑住户的私人空间(阳台、厨房、客厅等)连通,只能通过原建筑楼梯进入住户屋,再通过连廊去到电梯出口,电梯故障需要救援时,如果此时住户不在家,救援人员无法到达电梯平层位置,因此需要设置在隔层的逃生梯,为维修人员和救援人员提供进入连廊的通道;
[0004]现有的逃生梯多采用拉伸式结构达到可收纳的目的,拉伸式结构主要为下节的两侧直杆通过滑动收缩到上节的两侧直杆内部或者一侧,这种滑动收缩的方式通过在上节直杆与下节直杆设置滑槽结构来实现的,但是这种会造成上节直杆与下节直杆之间会直接接触,直杆与直杆之间的相互产生摩擦,使得在拉伸梯子的时候,受到的阻力过大,导致梯子的拉伸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
技术介绍
中的缺陷,提出一种逃生梯,通过设置滑轮组件来实现多组梯身之间的滑动,达到逃生梯折叠收纳,减少占用空间的效果,同时利用滑轮组件来解决因直杆与直杆之间相互摩擦导致阻力增大的问题;。
[0006]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逃生梯,包括多组梯身和滑动组件,所述梯身包括设置于两侧的直杆和架设于两侧直杆的踏杆;
[0008]所述直杆内部中空形成滑动空间,所述滑动空间的底部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向上拱起,且所述凸台的拱腹端与所述直杆的内壁形成安装空间;
[0009]所述凸台的拱脚端与所述直杆的侧壁之间设置有间距;
[0010]所述滑动组件包括固定块、连接杆和滑轮,所述固定块通过所述连接杆连接所述滑轮;一组所述梯身的所述安装空间内安装有所述固定块,另一组所述梯身的所述滑动空间内设置有所述滑轮,所述连接杆连接所述固定块和所述滑轮,使得一组所述梯身通过所述滑轮沿另一组所述梯身滑动;
[0011]所述直杆的底部设置有挡板。
[0012]优选的,所述直杆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安装槽道;所述连接杆穿过所述安装槽道连接所述固定块和所述滑轮;
[0013]当一组所述梯身通过所述滑轮沿另一组所述梯身滑动时,所述连接杆沿所述安装槽道位移。
[0014]优选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直杆的扶手组件;
[0015]所述扶手组件包括固定座、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通过第一转轴转动安装于所述固定座与所述直杆之间,另一端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
[0016]所述第一连杆可绕所述第一转轴转动且所述第二连杆可绕所述第二转轴转动,使得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同时折叠收纳于所述直杆的侧边。
[0017]优选的,所述固定座包括固定板和卡板;
[0018]所述第一连杆通过所述第一转轴安装于所述固定板;
[0019]所述卡板设置于所述固定板的侧边顶部,所述固定板与所述卡板呈L型结构,所述固定板的侧边设置有活动缺口;
[0020]所述第一连杆绕所述第一转轴向下转动时,所述第一连杆的末端抵触于所述卡板;
[0021]所述第一连杆绕所述第一转轴向上转动时,其末端可在所述活动缺口内进行摆动。
[0022]优选的,还包括托板和转杆,所述转杆通过第一固定凸块安装于所述托板的顶部,第一组所述梯身的所述直杆通过第二固定凸块同所述转杆转动连接;
[0023]所述梯身可绕所述转杆进行圆周摆动;
[0024]所述托板的底部凸出设置有承接板;
[0025]所述直杆的底部设置有底脚;
[0026]多组所述梯身折叠收纳时,所述承接板承托住所述底脚。
[0027]优选的,所述转杆的两端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垂直固定安装于逃生梯安装板,另一端与所述转杆转动连接。
[0028]优选的,还包括锁组件,所述锁组件包括安装于逃生梯安装板的L型挂板和安装于所述托板底部的上锁板和下锁板;
[0029]所述上锁板和下锁板的旋转端通过旋转轴安装于所述托板的上板面和下板面,锁紧端伸出于所述托板外。
[0030]优选的,第一组所述梯身的直杆顶部设置有限位板。
[0031]有益效果:
[0032]1、本技术通过设置滑轮组件来实现多组梯身之间的滑动,达到逃生梯折叠收纳,减少占用空间的效果,同时利用滑轮组件来解决因直杆与直杆之间相互摩擦导致阻力增大的问题;
[0033]2、本技术通过设置扶手组件来达到辅助攀爬的效果,同时实现扶手组件可折叠的设计,实现扶手组件可折叠收纳,减少占用空间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34]图1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逃生梯完全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2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3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组梯身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37]图4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扶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5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滑动组件与直杆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39]图6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滑动组件与直杆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40]图7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固定座与扶手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41]其中:直杆1、滑动空间100、凸台101、安装空间102、挡板103、底脚104、限位板105、安装槽道106、踏杆2、滑动组件3、固定块300、连接杆301、滑轮302、扶手组件4、第一连杆400、第二连杆401、第一转轴402、第二转轴403、固定座5、固定板500、卡板501、托板6、承接板600、转杆601、第一固定凸块602、第二固定凸块603、支撑杆7、逃生梯安装板8、L型挂板9、上锁板900、下锁板901。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
[004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逃生梯,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组梯身和滑动组件,所述梯身包括设置于两侧的直杆和架设于两侧直杆的踏杆;所述直杆内部中空形成滑动空间,所述滑动空间的底部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向上拱起,且所述凸台的拱腹端与所述直杆的内壁形成安装空间;所述凸台的拱脚端与所述直杆的侧壁之间设置有间距;所述滑动组件包括固定块、连接杆和滑轮,所述固定块通过所述连接杆连接所述滑轮;一组所述梯身的所述安装空间内安装有所述固定块,另一组所述梯身的所述滑动空间内设置有所述滑轮,所述连接杆连接所述固定块和所述滑轮,使得一组所述梯身通过所述滑轮沿另一组所述梯身滑动;所述直杆的底部设置有挡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逃生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杆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安装槽道;所述连接杆穿过所述安装槽道连接所述固定块和所述滑轮;当一组所述梯身通过所述滑轮沿另一组所述梯身滑动时,所述连接杆沿所述安装槽道位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逃生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直杆的扶手组件;所述扶手组件包括固定座、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通过第一转轴转动安装于所述固定座与所述直杆之间,另一端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可绕所述第一转轴转动且所述第二连杆可绕所述第二转轴转动,使得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同时折叠收纳于所述直杆的侧边。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兴雨潘依航卢健佳林景宏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标的加装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