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方式简易的并合式下止的闭尾拉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05702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5 1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组合方式简易的并合式下止的闭尾拉链,其在拉链的两条拉链带其中一条的尾端设有下止块,下止块具有插梢孔,插梢孔中设有第一卡掣部;另一条的尾端设有插梢,插梢的正面或(及)侧面形成第二卡掣部,第二卡掣部与下止块的第一卡掣部相匹配;借此提供给制衣业者使用时,能将两条分开的拉链带通过模板分别缝纫在面料上,其后再将另一拉链带的插梢插入下止块的插梢孔,致使第二卡掣部与第一卡掣部卡合在一起,形成并合式下止的闭尾拉链,进而达到闭尾尼龙拉链或树脂拉链能够适用于自动化模板缝纫制程的需求,及下止组装简易与稳固不分离等目的。易与稳固不分离等目的。易与稳固不分离等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方式简易的并合式下止的闭尾拉链


[0001]本技术涉及闭尾拉链,尤其涉及一种能将两条拉链带分开以便缝制在衣物的左右襟,等待缝制完成后再使两条拉链带的下止块合并在一起,成为不能分开的并合式下止的闭尾拉链。

技术介绍

[0002]现今的服装生产制程已经发展到自动化生产,以往许多需要依赖熟练人工的工段,也渐渐以采用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来执行,其中之一系以模板搭配自动缝制机,进而形成一种新的自动化生产方式,例如缝纫拉链在面料的工段就是一例。由于使用模板机将一条闭尾拉链(即两条链带尾端不能分离的拉链)缝在面料时,因为拉链模板的设计是两边分开的,而闭尾拉链要能使用板模缝合就必须先将两条拉链带的尾端分离,但习知的闭尾拉链的下止块已经将拉链两边的末端固定在一起,已不能实现两条拉链带的尾端分离。
[0003]为因应上述自动化缝纫拉链在面料的工艺,市面上已开发出一种下止块可以左右分离的特殊闭尾拉链,如图8所示,其在两条拉链带50的布带501尾端各结合一下止块502,下止块502的内侧边分别设有扣钩503,因此在缝纫拉链在面料时,可将左右两条拉链带50分开连续缝合在面料上,加快其生产缝制的效率,等到缝纫完成后再将滑动件(拉链头)装上,使两条拉链带50的下止块502 通过扣钩503彼此钩合固定在一起。
[0004]但是,上述左右分离闭尾拉链只能用在习知的塑料链齿拉链,而不能用在传统尼龙单丝经过加热缠绕中心线所组成的尼龙拉链;而且此种下止组合结构,因为没有更牢靠的组合构造,可能随时发生两条拉链带尾端分离的问题。因此,要如何使尼龙拉链及树脂拉链也能够实施成为左右分离闭尾拉链,可供上述自动化设备分开来缝纫,等缝制完成后再使两条拉链带的尾端闭合,而且其组合方式简易、结构牢固不易分离,即为本技术所要积极克服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方式简易的并合式下止的闭尾拉链,其通过两条拉链带尾端的下止块与插梢的插接结构设计,进而达到适用于自动化缝合设备分开来进行缝纫,等缝制完成后再使两条拉链带的尾端闭合,而且其组合方式简易、结构牢固不易分离等目的。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组合方式简易的并合式下止的闭尾拉链,其包含两条拉链带,各该拉链带具有一布带,与结合在该布带内侧边的一排链齿;及一滑动件,其用于使该两条拉链带的链齿彼此链合或分离,其中,其中一条该拉链带的链齿尾端的布带结合一下止块,另一条该拉链带的链齿尾端的布带结合一插梢;该下止块一半边为不可分离的固定在该布带的一结合部,另一半边形成突出该布带内侧边的一突块部,该突块部的上端凹设一插梢孔,该插梢孔中具有一第一卡掣部;以及,该插梢用于插设在该下止块的插梢孔,该插梢对应该第一卡掣部的一面形成一第二卡掣部,该第二
卡掣部用于该插梢插设在该插梢孔时与该第一卡掣部卡合在一起,使该插梢不能再与该下止块分离。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掣部为形成在该插梢孔的孔壁中的一凹部及一挡止面,该凹部容纳该第二卡掣部,该挡止面抵靠该第二卡掣部的一顶面。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卡掣部为从该插梢中间突出的三角形凸块。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卡掣部为从该插梢中间突出的斜凸片。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卡掣部形成在该插梢的一正面,该第一卡掣部形成在该插梢孔中的正面孔壁。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卡掣部形成在该插梢的一侧面,该第一卡掣部形成在该插梢孔中的侧面孔壁。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卡掣部形成在该插梢的一侧面及一正面,该第一卡掣部形成在该插梢孔中的侧面孔壁及正面孔壁。
[0013]进一步的,所述插梢孔为一矩形孔,该插梢为一矩形长条。
[0014]进一步的,所述插梢孔的侧面具有一切槽,该切槽用于容纳该插梢所属的该布带。
[0015]进一步的,所述切槽下端为一闭合的连接片。
[0016]进一步的,所述插梢所属的布带的内侧边设有一朝向外侧边延伸的切口,该切口邻靠该插梢的一末端。
[0017]进一步的,所述插梢所属的布带的内侧边设有一朝向外侧边延伸的切口,该切口邻靠该插梢的一末端。
[00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19]本技术中,在拉链的两条拉链带其中一条的尾端设有下止块,下止块具有插梢孔,插梢孔中设有第一卡掣部;另一条的尾端设有插梢,插梢的正面或(及)侧面形成第二卡掣部,第二卡掣部与下止块的第一卡掣部相匹配;借此提供给制衣业者使用时,能将两条分开的拉链带通过模板分别缝纫在面料上,其后再将另一拉链带的插梢插入下止块的插梢孔,致使第二卡掣部与第一卡掣部卡合在一起,形成并合式下止的闭尾拉链,进而达到闭尾尼龙拉链或树脂拉链能够适用于自动化模板缝纫制程的需求,及下止组装简易与稳固不分离等目的。
附图说明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并合式下止的闭尾拉链第一实施例之组合状态立体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并合式下止的闭尾拉链第一实施例之分解状态立体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并合式下止的闭尾拉链第一实施例之组合状态剖面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并合式下止的闭尾拉链第一实施例之分解状态剖面示意图。
[0025]图5为本技术并合式下止的闭尾拉链第二实施例之分解状态剖面示意图。
[0026]图6为本技术并合式下止的闭尾拉链第三实施例之组合状态剖面示意图。
[0027]图7为本技术并合式下止的闭尾拉链第四实施例之分解状态剖面示意图。
[0028]图8为习知下止块可分离的特殊闭尾拉链之示意图。
[0029]图中所标各部件名称如下:
[0030]10、拉链带;11、布带;111、下耳;12、链齿;13、切口;30、下止块; 31、结合部;32、突块部;33、插梢孔;34、第一卡掣部;341、凹部;342、挡止面;35、侧面孔壁;36、正面孔壁;37、切槽;38、假梢;39、连接片; 40、插梢;41、第二卡掣部;411、三角形凸块;412、斜凸片;42、侧面;43、正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技术的整体构思,下面再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32]需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3]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方式简易的并合式下止的闭尾拉链,其包含两条拉链带,各该拉链带具有一布带,与结合在该布带内侧边的一排链齿;及一滑动件,其用于使该两条拉链带的链齿彼此链合或分离,其特征在于,其中一条该拉链带的链齿尾端的布带结合一下止块,另一条该拉链带的链齿尾端的布带结合一插梢;该下止块一半边为不可分离的固定在该布带的一结合部,另一半边形成突出该布带内侧边的一突块部,该突块部的上端凹设一插梢孔,该插梢孔中具有一第一卡掣部;以及,该插梢用于插设在该下止块的插梢孔,该插梢对应该第一卡掣部的一面形成一第二卡掣部,该第二卡掣部用于该插梢插设在该插梢孔时与该第一卡掣部卡合在一起,使该插梢不能再与该下止块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合式下止的闭尾拉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掣部为形成在该插梢孔的孔壁中的一凹部及一挡止面,该凹部容纳该第二卡掣部,该挡止面抵靠该第二卡掣部的一顶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并合式下止的闭尾拉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掣部为从该插梢中间突出的三角形凸块。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并合式下止的闭尾拉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掣部为从该插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俊彦
申请(专利权)人:垦青浙江拉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