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电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05680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5 1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压电泵,包括具有开口的基板、具有吸引孔的挠性板、具有振动板和压电元件的压电致动器、壳体;基板、挠性板和压电致动器、壳体顺次重叠布置。压电致动器还包括加强板、第一电极板、绝缘板和第二电极板。所述加强板、所述振动板、所述绝缘板和所述第二电极板顺次重叠布置;所述第一电极板通过所述压电元件与所述第二电极板电连接。所述加强板与所述挠性板的吸引孔相互间隔地且相对地设置,所述第二电极板与所述壳体连接以形成泵室。所述振动板与所述第一电极板连接并受所述第一电极板支撑。所述振动板和所述加强板二者一体化成型为一个零件。其能够强化加强板与振动板的连接强度,从而防止加强板从振动板上脱落。从而防止加强板从振动板上脱落。从而防止加强板从振动板上脱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电泵


[0001]本技术涉及微型气泵
,尤其涉及压电泵。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微型气泵按照工作原理分类有:电机隔膜式、电磁式、叶轮式、活塞式、压电陶瓷式等。其中,根据压电泵的工作原理,压电泵内的振动板工作时需要高频地振动,而为了强度考虑以及封堵挠性板的吸引孔,压电泵的底部需要通过粘接一块加强板,通过加强板强化振动板的强度,同时通过加强板封盖挠性板的吸引孔以对气体进行引进(即将气体引入压电泵)。但是,长期使用后,加强板容易从振动板上脱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压电泵,其能够强化加强板与振动板的连接强度,从而防止加强板从振动板上脱落。
[0004]本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压电泵,包括具有开口的基板、具有吸引孔的挠性板、具有振动板和压电元件的压电致动器、壳体;所述基板、所述挠性板和所述压电致动器、壳体顺次重叠布置;
[0006]所述压电致动器还包括加强板、第一电极板、绝缘板和第二电极板;所述加强板、所述振动板、所述绝缘板和所述第二电极板顺次重叠布置;所述第一电极板通过所述压电元件与所述第二电极板电连接;
[0007]所述加强板与所述挠性板的吸引孔相互间隔地且相对地设置,所述第二电极板与所述壳体连接以形成泵室;
[0008]所述振动板与所述第一电极板连接并受所述第一电极板支撑;
[0009]所述振动板和所述加强板二者一体化成型为一个零件。
[0010]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为控制阀的阀体下壳。
[0011]进一步地,所述加强板的底面与所述第一电极板的底面平齐。
[0012]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板的中部具有第一让位圈,所述压电元件容置在所述第一让位圈内;所述第二电极板设有第二让位圈,所述第二电极板连接有容置在所述第二让位圈内的内部接电端子,所述内部接电端子与所述压电元件连接,所述第二电极板还连接有第二外部接电端子。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板与所述挠性板之间通过热熔胶膜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热熔胶膜的中部开设有第三让位圈,以使所述压电致动器与所述挠性板的吸引孔连通。
[0014]进一步地,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吸引孔之间的间距小于0.05mm。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板的中部连接有若干具有弹性的连接筋,所述振动板位于所述第一电极板的中部,并通过若干所述连接筋与所述第一电极板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板连接有第一外部接电端子;所述第一电极板、所述连接筋、所述振动板和所述加强板四者一体化成型为一个零件。
[0016]进一步地,所述基板开设有散热槽113,所述挠性板开设有第一散热孔,所述电极板开设有第二散热孔,所述散热槽、第一散热孔、第二散热孔顺次连通而形成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的顶部与所述泵室连通,所述散热通道的底部被所述基板封堵而与外界环境隔离。
[0017]进一步地,所述基板采用导热材质制成。
[0018]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9]1、通过将振动板和加强板一体化成型进行固定,可以防止加强板从振动板上脱落。加强板不仅可以用于强化振动板的强度,而且振动板振动时加强板可以贴合挠性板的吸引孔,从而将气流引入泵室。
[0020]2、通过控制阀的阀体下壳封盖压电致动器,使得压电泵与阀体下壳连接更加紧凑,即阀体下壳即参与控制阀的构成,也参与压电泵的构成,不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结构紧凑度和减少了需要密封的位置,而且缩减了流体控制装置的高度尺寸,有利于小型化和轻量化设计。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的流体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为了便于理解,流体控制装置处于分解状态;
[0022]图2为图1所示的流体控制装置的另一视角图,该视角为从下往上看;
[0023]图3为图1所示的流体控制装置的剖示意图,其中,流体控制装置处于装配状态;
[0024]图4为图3所示的流体控制装置的处于充气时的效果图;虚线为气体的流向;
[0025]图5为图3所示的流体控制装置的处于排气时的效果图;虚线为气体的流向;
[0026]图6为图1所示的第一电极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
[0028]100、压电泵;
[0029]110、基板;
[0030]111、开口;
[0031]112、散热槽;
[0032]113、底部气孔;
[0033]120、挠性板;
[0034]121、吸引孔;
[0035]122、第一散热孔;
[0036]130、压电致动器;
[0037]131、振动板;
[0038]132、压电元件;
[0039]133、加强板;
[0040]134、第一电极板;
[0041]1341、第一外部接电端子;
[0042]1342、第二散热孔;
[0043]135、绝缘板;
[0044]1351、第一让位圈;
[0045]136、第二电极板;
[0046]1361、第二让位圈;
[0047]1362、内部接电端子;
[0048]1363、第二外部接电端子;
[0049]137、连接筋;
[0050]140、热熔胶膜;
[0051]141、第三让位圈;
[0052]200、控制阀;
[0053]210、阀体下壳;
[0054]211、进气孔;
[0055]212、第一突出部;
[0056]213、第一连接柱;
[0057]214、第二连接柱;
[0058]220、隔膜;
[0059]221、通孔;
[0060]230、阀体上壳;
[0061]231、出气孔;
[0062]232、排气孔;
[0063]233、第二突出部;
[0064]234、出气管;
[0065]300、第一阀室;
[0066]310、第一分阀室;
[0067]320、第一缺口;
[0068]330、第二分阀室;
[0069]400、第二阀室;
[0070]410、第三分阀室;
[0071]420、第二缺口;
[0072]430、第四分阀室;
[0073]440、防封堵流通路;
[0074]500、泵室。
具体实施方式
[0075]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0076]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压电泵,包括具有开口的基板、具有吸引孔的挠性板、具有振动板和压电元件的压电致动器、壳体;所述基板、所述挠性板和所述压电致动器、壳体顺次重叠布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致动器还包括加强板、第一电极板、绝缘板和第二电极板;所述加强板、所述振动板、所述绝缘板和所述第二电极板顺次重叠布置;所述第一电极板通过所述压电元件与所述第二电极板电连接;所述加强板与所述挠性板的吸引孔相互间隔地且相对地设置,所述第二电极板与所述壳体连接以形成泵室;所述振动板与所述第一电极板连接并受所述第一电极板支撑;所述振动板和所述加强板二者一体化成型为一个零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电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控制阀的阀体下壳。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电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的底面与所述第一电极板的底面平齐。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电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板的中部具有第一让位圈,所述压电元件容置在所述第一让位圈内;所述第二电极板设有第二让位圈,所述第二电极板连接有容置在所述第二让位圈内的内部接电端子,所述内部接电端子与所述压电元件连接,所述第二电极板还连接有第二外部接电端子。5.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戚付生刘杰伍开贵王泽俊冯涛胡凯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诗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