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寻迹跳纤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05480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5 10:58
本公开提供一种发光寻迹跳纤系统,所述发光寻迹跳纤系统包括发光寻迹跳纤和交流供电装置,所述发光寻迹跳纤包括跳纤纤芯、至少一根电致发光线、第一接头组件以及第二接头组件;所述电致发光线设置在所述跳纤纤芯外侧;所述交流供电装置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接头组件和所述第二接头组件电连接,以提供交流电信号;所述第一接头组件和所述第二接头组件均设置在所述跳纤纤芯上,所述第一接头组件和所述第二接头组件分别与所述电致发光线电连接,以在所述交流电信号的作用下激励所述电致发光线发光。电致发光线在交流供电装置提供的交流电信号的作用下激励发光,从而可以便于迅速查找跳纤的走向踪迹。找跳纤的走向踪迹。找跳纤的走向踪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光寻迹跳纤系统


[0001]本公开属于跳纤
,具体涉及一种发光寻迹跳纤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对现有各类通信中心、数据中心等设备机房内使用的常用跳纤而言,绝大多数只具备设备互联数据传输的功能,自身不具备连接关系指示,展放路径显示的能力。
[0003]常用跳纤指的是:
[0004]1.对于实际机房环境中跳纤连接的设备和配线系统而言,机柜内跳纤通常使用人工标打标签的方式进行维护管理。柜内跳纤整理一般比较整齐,但是跳纤展放至防静电地板下或者布线桥架上时通常需要对路径相邻的跳纤进行绑扎叠压,不再对路径上的跳纤进行单独标打标记。
[0005]2.对于机房内各类跳纤展放至防静电地板下或者布线桥架上的情况而言,如果需要针对绑扎状态的某一特定线进行操作,目前几乎完全依赖于人工从头至尾的摸排,无法快速准确定位到指定跳纤。而且这种依赖人工传统的维护一旦遇到大量的线缆交错叠压,跳纤寻迹将变得十分困难。
[0006]3.对各类跳纤的标签而言,管理仍然完全依赖于人工。当机房设备跳纤展放数量增多,捆绑叠压现象严重后,过渡依赖人员的问题随之凸显。具体表现为:一是如果标签标示不准确,依赖人工很难发现、更正;二是当需要复核标签标示是否准确时,只能依赖人工从复杂的布线环境中由跳纤的一端查找至另一端,而这一过程通常很难完成。
[0007]4.目前市面可见的智能配线技术,智能标签技术的关注点都在跳纤的标签管理上。实际中运行维护人员更关心的不仅仅是端点的去向,多数情况跳纤的走向踪迹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虽然可以实现标签的智能化管理,但是跳纤踪迹查找仍然依赖人工。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公开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发光寻迹跳纤系统。
[0009]本公开提供一种发光寻迹跳纤系统,所述发光寻迹跳纤系统包括发光寻迹跳纤和交流供电装置,所述发光寻迹跳纤包括跳纤纤芯、至少一根电致发光线、第一接头组件以及第二接头组件;
[0010]所述电致发光线与所述跳纤纤芯一体成型,且所述电致发光线粘接在所述跳纤纤芯外侧;
[0011]所述交流供电装置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接头组件和所述第二接头组件电连接,以提供交流电信号;
[0012]所述第一接头组件和所述第二接头组件均设置在所述跳纤纤芯上,所述第一接头组件和所述第二接头组件分别与所述电致发光线电连接,以在所述交流电信号的作用下激励所述电致发光线发光。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头组件设置在距离所述跳纤纤芯沿其长度方向第一端的第一预设距离处,所述第二接头组件设置在距离所述跳纤纤芯沿其长度方向第二端的第二预设距离处。
[00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预设距离范围为10cm~20cm,和/或,
[0015]所述第二预设距离范围为10cm~20cm。
[00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头组件包括第一接头主体、以及分设在所述第一接头主体相对两个表面上的两个第一电极;
[0017]所述第一接头主体穿设在所述跳纤纤芯上;
[0018]所述两个第一电极分别与所述电致发光线的两极电连接。
[00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接头组件包括第二接头主体、以及分设在所述第一接头主体相对两个表面上的两个第二电极;
[0020]所述第二接头主体穿设在所述跳纤纤芯上;
[0021]所述两个第二电极分别与所述电致发光线的两极电连接。
[00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头组件还包括两个第一保护盖,所述第二接头组件还包括两个第二保护盖;
[0023]所述两个第一保护盖分别盖设在所述两个第一电极上;
[0024]所述两个第二保护盖分别盖设在所述两个第二电极上。
[002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交流供电装置包括直流取电接口、变压驱动器以及送电电夹;
[0026]所述直流取电接口用于与直流电源输出口电连接,所述直流取电接口的输出端与所述变压驱动器的输入端电连接;
[0027]所述送电电夹的第一端与所述变压驱动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送电电夹的第二端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接头组件和所述第二接头组件电连接。
[002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送电电夹包括第一夹持部以及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可转动相连的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绝缘间隔设置;
[0029]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的第一端均分别与所述变压驱动器的输出端电连接;
[0030]在所述第一接头组件包括两个第一电极,所述第二接头组件包括两个第二电极时,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的第二端分别选择性地与所述两个第一电极或所述两个第二电极电连接。
[003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送电电夹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压缩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
[003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致发光线与所述跳纤纤芯一体成型。
[003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致发光线粘接在所述跳纤纤芯外侧。
[003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光寻迹跳纤还包括透光保护层,所述透光保护层套设在所述跳纤纤芯外侧,所述电致发光线夹设在所述透光保护层和所述跳纤纤芯之间。
[0035]本公开的发光寻迹跳纤系统,在跳纤纤芯外侧设置有电致发光线,电致发光线在交流供电装置提供的交流电信号的作用下激励发光,从而可以便于迅速查找跳纤的走向踪迹。同时,本公开的发光寻迹跳纤系统,还具有以下优点:
[0036](1)在通信行业的各类通信站点,互联网行业内的各类数据中心、数控机房。跳纤连接关系、展放路径等踪迹的核实变得快速简单。此外,使用发光寻迹跳纤,跳纤连接关系的标记不再完全依赖于外部标签,甚至跳纤标签缺失时也可以快速找到跳纤的踪迹路径。
[0037](2)使用发光寻迹跳纤,从通信站点、数据中心等专业机房内的防静电地板下或者布线桥架上复杂的布线环境中,可以快速精准找寻到某一指定跳纤的踪迹路径。
[0038](3)使用发光寻迹跳纤,可以快速准确的复核标签标识记录的跳纤端点、连接关系等信息内容的正确性。
附图说明
[0039]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发光寻迹跳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2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发光寻迹跳纤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3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发光寻迹跳纤的截面图;
[0042]图4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交流供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公开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44]如图1至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一种发光寻迹跳纤系统100,所述发光寻迹跳纤系统100包括发光寻迹跳纤110和交流供电装置120,所述发光寻迹跳纤110包括跳纤纤芯111、至少一根电致发光线112、第一接头组件113以及第二接头组件114。
[004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光寻迹跳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寻迹跳纤系统包括发光寻迹跳纤和交流供电装置,所述发光寻迹跳纤包括跳纤纤芯、至少一根电致发光线、第一接头组件以及第二接头组件;所述电致发光线与所述跳纤纤芯一体成型,且所述电致发光线粘接在所述跳纤纤芯外侧;所述交流供电装置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接头组件和所述第二接头组件电连接,以提供交流电信号;所述第一接头组件和所述第二接头组件均设置在所述跳纤纤芯上,所述第一接头组件和所述第二接头组件分别与所述电致发光线电连接,以在所述交流电信号的作用下激励所述电致发光线发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寻迹跳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组件设置在距离所述跳纤纤芯沿其长度方向第一端的第一预设距离处,所述第二接头组件设置在距离所述跳纤纤芯沿其长度方向第二端的第二预设距离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寻迹跳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距离范围为10cm~20cm,和/或,所述第二预设距离范围为10cm~20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寻迹跳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组件包括第一接头主体、以及分设在所述第一接头主体相对两个表面上的两个第一电极;所述第一接头主体穿设在所述跳纤纤芯上;所述两个第一电极分别与所述电致发光线的两极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寻迹跳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头组件包括第二接头主体、以及分设在所述第一接头主体相对两个表面上的两个第二电极;所述第二接头主体穿设在所述跳纤纤芯上;所述两个第二电极分别与所述电致发光线的两极电连接。6.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尚立魏肖明张志钦王九成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